1、1璀璨胡杨见证飞天梦圆西北人说,胡杨树只能灿烂十几天。我刚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时候,胡杨树才由青翠转金黄,而离开的时候,胡杨叶已经大片大片凋落了。如今,每当别人提到,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入浩瀚宇宙时,不知怎的,在我的脑海里,飞天的那一幕总是以一片片胡杨林金色璀璨的光芒为背景。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酒泉的 17 天,我不仅看到了胡杨树最美的季节,还看到了中国人第一次挣脱地心引力飞向太空那历史性的时刻。这里,我以参与“神舟”五号报道的一名特派记者的角度,回顾分析上海媒体此次报道的表现。 争机会:“上海军团”聚集酒泉 这是我第二次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 “神舟”四号升空的时候,我曾托关系进入“中心”观看发射。当时的记者,除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外,就是解放军报 、 中国航天报等行业性报纸。地方媒体记者去采访,几乎没有。 而这次,明显觉得气氛迥异。虽说发射中心此次也加强了保密保安工作,可还是有无数记者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心”寻找采访机会。甚至有一位天津的晚报记者,不知怎的找到了上海航天局“神舟”试验队2一位天津籍的老技工。不过,这位记者的警惕性非常高,一见别人向他索要名片,立刻溜之大吉了。 想来也是,毕竟是千载难逢的盛事,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重大新闻。作为记者,能参与到这么重大题材的报道中,或许是一生都难有的机会。所以,尽管很难,各地
3、方媒体的记者还是施展浑身解数,试图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出自己的报道。 而上海媒体的表现,从全国范围来看,都可算做上乘。不错过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上海媒体一贯的风格。面对发射“神舟”五号这样的新闻,上海媒体几乎全部紧急动员了起来。早在八九月份, 解放日报 、文汇报的记者就已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前期采访。据介绍,除了新华社和中国航天报外,他们可能是最早对“神舟”五号进行采访的记者。 10 月初,上海航天局组织一批记者“偷偷”进入发射中心采访。由于报名的媒体太多,而进入的难度又太大,名额从最初的 8 个缩减到 5个即新民晚报1 名,上海电视台 1 名,东方卫视 3 名。其他未“入选”的媒体,始终
4、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争取。据了解,国庆长假之后,上海航天局曾打算组织第二批记者进入采访,当时内定的名单中包括文汇报 、东方电视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不幸的是,这个“记者团”最后并未成行。 无法从“官方渠道”进入发射中心,并没有熄灭上海媒体参与的热情。有一段时间我从发射中心撤回酒泉市上网查资料,惊讶地发现,同一个宾馆居然住了 4 家上海媒体的记者除我之外,还有上海电视台33 名记者、东方卫视 2 名记者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我和东方卫视的记者,因为发射中心不能常待,所以暂时撤离;而上视和上广的记者,则是为了加强报道力量而特意赶到的。 最终,在飞船升空的时候留守在发射中心的,上海只有 4
5、 家媒体解放日报 、 新民晚报 、东方卫视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我和上广的记者,都属于“民间渠道”进入的;“解放”和东方卫视却是过了“明路” ,被有关部门正式请来的(全国被正式邀请的地方媒体,仅北京日报 、 解放日报和东方卫视,也就是说当时发射中心“在编”的 70 多名记者,仅四五名是地方媒体的,其余全是中央级媒体的) 。有趣的是,上海某报的记者好不容易也“混”了进去,可在发射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不慎暴露了身份,被当场赶了出来。 而那些没能赶到发射中心的记者也没闲着,我在发射中心期间,一直听说上海还有这家那家媒体在和试验队联系,希望能电话采访。发射成功了之后,联系采访的电话铃声更是几乎没断过,
6、试验队负责人不得已只好关掉手机。? 发报道: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之差异 像这样全国性的重大题材,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相比,是完全没有优势的。除了控制进入发射中心的人数外,另外一个插曲足可以说明其中的“待遇差别” 。由于“神舟”五号发射需要巨大的电力,发射时关闭其他用电线路。而飞船升空后,是中央电视台卫星传输的线路首先恢复4供电,东方卫视则晚了半小时才恢复供电。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媒体还是想尽办法做自己的文章。10 月15 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新民晚报用 5 个版的篇幅刊登有关飞船的报道;而解放日报和文汇报 ,因正常出报时间早于发射时间,便以出“号外”的形式弥补这时效上的先天缺陷。 东方
7、早报15 日的反应稍嫌落后,但 16 日奋起直追,连续用 16 个版面全方位刊登“神舟”五号的情况。 回顾“神五”的报道,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此次上海媒体的特点: 一、发挥媒体物理特性。飞船成功发射一个小时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立即开展了一次“空中会谈” ,邀请上海航天局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畅谈“神舟”五号成功后的喜悦和幕后的辛苦。 上海媒体采访上海人,是特色也是优势。这个节目,广播的时效优势充分发挥。此外,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气互相转换,不断给听众以听觉上的刺激,更使得节目丰富多彩。在发射的时候,上海电视台虽然没有记者在现场,但是 15 日晚上 6 时 30 分的“新闻报道”节目中,通过电话连线在
8、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的上海专家,了解最新情况。 二、突出特派记者的“视觉功能”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到底什么样子,飞船又有哪些关键部件,上海试验队员的生活如何,这些都是老百姓想知道的东西。作为特派记者,我和几个同行聊起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能辜负了“特派”这两个字,必须要把自己眼前的东西带回给大家看。因此几乎所有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都有意识强化了自己的视觉感、亲历感。 5在写作两篇目睹记飞船升空和返回舱返回时,我用的开头分别是: “曾有人问,观看飞船发射,白天和夜晚哪个更好?白天派说,点火清楚,好看!夜晚派则认为,飞船升空,与群星争辉更加壮观。”在文章的结尾,正好与开头呼应, “虽然,白天我没能看到
9、飞船划过天空的那道亮光,可是,我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国航天事业正在腾飞。” “清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亮的有两个地方:一处在天上,月亮和群星;另一处在地上,点点的灯火。而当返回舱经过头顶的时候,天上那个迅速移动的小点,却成了整个空间最明亮的物体。 ” 前者的灵感来自试验队员日常的谈论。当时大家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大白天看发射,会不会不清楚。队员们尚且如此好奇,更何况普通读者呢。于是就变成了文章的开头。 另一篇则是亲身最强烈的感受。当时我站在指挥控制中心的天台上,看着尚在“沉睡”中的卫星发射中心,心里涌上的念头就是,天上那个最明亮的小点,就是全中国、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 三、想尽办法,以角度
10、取胜。10 月 15 日,当所有的媒体都集中在对“神舟”五号的报道上时, 新闻晨报却另辟蹊径,刊登报道晨报记者在俄罗斯体验四项宇航员模拟训练545 秒,到达太空 。这则和重大新闻密切相关的体验式报道,以其巧妙的角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为当天所有媒体的“亮点”之一。 我在出发去酒泉前,报社领导交代一项任务写一篇宏观的、立6意高的稿子。 “神舟”五号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以凸现中国航天的巨大成就。一开始我完全找不到方向,想了几个角度如奉献精神、科技强国,不过,后来自己又否定了,总觉得有点老套,没有体现题材的独特性。后来无意中听到试验队员欣喜地互相告知:任老总
11、要来了。 “任老总” ,在航天界被尊称为“总总师” 。这位 90 多岁高龄的老人,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他曾在上世纪 80 年代提倡中国发展载人航天。联想到采访时看到试验队员老的老,少的少,立即觉得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最后经过提炼,我决定以“四代人的飞天梦”为切入点,写这篇纵观性的稿子,隐含着新中国建立后,四代国家领导人对航天事业的关心。 今后:地方媒体如何强化介入重大题材报道 回顾这次报道,虽然在接触新闻源方面,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相比有相当大的不足。但是,我觉得,面对新闻竞争的现状,地方媒体仍要积极介入重大题材的报道。这不仅是报道质量本身的竞争,更体现了媒体影响力的竞争。 面对客观
12、上受到制约的新闻资源,地方媒体是否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提早出击,先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背景材料。 二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和被采访对象能有长时间的接触。像这样的题材,正因为其重要性,记者必须对现象、背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7而这样的了解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的体会是,正因为在发射中心住的时间比较长,那些原先怎么都弄不明白的技术术语,也就逐渐耳熟能详了;此外,也能更深刻、更全面理解航天人的奉献和对事业的激情。三是寻找本媒体的特色。例如, 新民晚报是给普通读者看的,衣食住行这样“鸡毛蒜皮”的稿子,反而容易写得有趣,让人记住,也不大会和其他媒体重复。 缺水的地方照样能绽放灿烂的生命,胡杨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想,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应该如此。 本刊特稿:从“神舟 5 号”的报道看新闻信息资源的整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