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e 社会传播:创新、合作与责任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以遍布全球的网络为基础,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交流,使传统社会转型为“e 社会”(Electronic Society )。在 e 社会之中,传播已渗透到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并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与文化生态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基于对 e 社会传播形态深刻认识的需要,10 月 30 到 31 日召开的“2009 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将主题定为“e 社会传播:创新、合作与责任” 。此次中国传播学论坛和全球传播论坛合二为
2、一,凸显了中国传播学界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智慧”相结合,传播学人“分享全球视野、传播中国经验”的学术追求。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播学会、国际传播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美国普渡大学传播系承办。特邀著名传播学者、国际传播学会会长、美国普渡大学帕翠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传播协会首任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主持开幕式。 一、与国际对话 2e 社会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是与会专家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丁淦林教授在演讲中强调,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要培养具有通用性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教育的方向
3、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符合实际需要。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传播素质以及丰富的沟通能力,学生才能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中国传播学会会长胡正荣教授在演讲中,从媒介融合的新挑战出发,提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应以开放与合作的态度、积极的行动迎接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在主题演讲中强调,无论是对于正在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编辑,还是对于正在大学校园里学习新闻学知识的莘莘学子,正确认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都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准确把握真实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既要坚持讲真话,又要善于抓住时机讲真话。 e 社会的变化无处不在,与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美国传播学会
4、(ACA)会长塔芭(Tu?ba Kalafato?lu)在技术保护伞下的全球化的演讲中强调,全球化充分利用了技术的潜能,技术进步驱使企业基于全球规划生产和销售产品。E 社会到处都充满了技术的力量,技术变革了社会和经济互动的模式,对社会、经济和法律机构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技术和全球化是携手并进的。互联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校平器,技术的全球化意味着在 20 世纪建立的经济优势、政权结构正在被快速消解。 国际传播学会(ICA)会长帕翠斯(Patrice M Buzzanell)发表了对未来全球劳动力的分析报告,她通过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的方法,对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和黎巴嫩四国的儿童,进行了关于 STE
5、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工作的话语分析,考察不同国家和阶层的儿童关于工作3和职业意义的话语表达。她的跨国对比研究表明:儿童的国别和社会经济地位等背景影响了他们对职业的话语表达。儿童早期很容易限制自己的选择,由于他们没有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才能,除非拥有体验不同经验的机会,否则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才能所在。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在演讲中指出,在 e 社会中人类传播活动发生了三大变化,即媒介形式变化、传播生产使用模式变化、媒介经营模式变化。面向未来,他提出了传播研究的七个关键议题:新的说故事型态、新的使用者体验、风险社会下的传播问题、群体智能和力量的实体化、弱势传播权、媒介组
6、织与传播工作型态之转变、新素养等。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钥机在题为收费、免费和网上报纸的读者走向的报告中,发布了对香港地区收费报纸、免费报纸和网上报纸等三类报纸读者进行的持续三年的调查数据。调查发现,免费报纸和网上报纸的流行,对传统收费报纸的生存造成极大冲击。 IBM 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滢在演讲中,以大量的数据证明,更智能化的通信将使我们的世界发生三大变化:一切事物都将变得可测量化感知并且看到一切事物的确切状态;互联系统和对象能以全新的方式交流和互动;智能化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响应变化,并且通过预见和优化得到未来事件的更好结果。 二、与未来沟通 “2009 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
7、传播论坛”秉持匿名评审论文4的一贯原则,择优录用国内外 80 余篇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并在其中评选出优秀论文 20 篇。这些研究的内容涉及网络传播、传媒技术发展、媒介融合、重大事件传播、世界金融危机等前沿话题,既具学术的前沿性,也显示出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 普渡大学传播系詹尼斯(Janis Teruggi Page)的论文以智利受害者“失踪”为例,论述了新媒体视觉呈现在公众的视觉“沟”中,识别特定阶段历史构成的作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温乃楠(Wen Nainan)的文章品牌置入与道德法律界限的比较研究指出,欧洲在品牌置入营销方面已制定了严格的审查与监管措施,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超群在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新闻的传播特性、传播效果比较中,以“央视大火”报道为例,比较了公民新闻与专业记者采写的新闻在传播特性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异同。研究发现,公民新闻的主要优势在于开放、自由、互动;其主要优势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尤其是敏感事件。但被调查者觉得专业媒体真实性更高。网站作为一种整合专业媒体新闻与公民新闻的渠道,融合了两者之所长,已经成为被调查者接触新闻的最主要途径。 台湾南华大学传播系蔡鸿滨和台湾中华创意生活协会郭曜?钡穆畚摹?e社会跨国公司之危机语艺研究,分析了台湾麦当劳 2005 年以来遭遇到的危机事件及其处理过程,并提出,在 e 社会,危机不是
9、一时一地,而是长期的、全球性的,所有的错误都会被细细地摊在阳光下逐一检验,因此企业经营要更谨慎小心。 中南大学文学院范明献的论文网络媒介的文化解放价值一种5基于媒介传播偏向的研究,以媒介的传播偏向为研究视角,探析了网络媒介的文化解放价值及其如何可能的问题。作者认为,网络媒介具有包容性的传播偏向,这会引发个体文化生产者与传播者一体化、文化传播机构把关地位弱化、文化传播渠道资源丰富和文化接受者分众化等一系列生态效应。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于思在论文中,通过对 NBC 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解说词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框架分析,发现其文本中存在文化误读现象和语言的期望偏差(LEB)效应。作者建议应当
10、通过减少陌生感、寻找相似点和降低不确定性等方法来降低误读的几率,以实现消解刻板印象,达成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澳门大学传播系陈怀林采用受众调查的数据,探讨了内地媒体主导下的上海市民和习惯收视香港电视的广州市民如何解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发生的“代唱”事件。统计分析显示,两地市民的个人背景资料和各种媒体使用变量同他们对“代唱”事件分析框架的选择仅有边缘性的相关,而对其认受态度则基本没有显著性的关联。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张昕之以近年兴起的社交网站(SN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用户社交网站的使用对公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使用 SNS 传统功能(包括日志、实时对话)会促进大学生参与
11、社区服务,但却会减少其政治表达;在 SNS 组件的使用中,使用准在线游戏对政治表达有促进作用。 华中科技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陈世华的论文传播学者责任:政治经济学的视野认为,作为受过特殊训练、掌握特定知6识、占有一定地位、扮演特定角色的传播学者,必须承担起不同于他人的责任。从政治经济学的视野来看,作为个体、行动者、知识分子、教师的传播学者必须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告知真相为己任,坚持独立的姿态和左翼的批判取向,并采取现实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与建言并行,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超越学术的社会参与。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潘祥辉在论文论媒介技术作用于媒介制度变迁的机制中认为,媒介技术的发
12、展、新媒介的出现会使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发生巨大的变化,媒介政策也会随之调整。虽然媒介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但从长远来看,人们有理由对媒介新技术与社会民主之间的关系保持乐观。 此外,普渡大学传播学系洛雷恩、布拉德和帕翠斯等人的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合作研究:伦理、体制与学术的联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传播系张斌的论文民国前期关于出版自由研究的重要成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沈国麟、陈晓媛的论文政府权力的扩张与限制:国家安全与美国政府网络监管,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晖明的论文自认为的知晓程度:条件因素与架构效应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姜进章、李嘉仪的论文不同媒
13、体沟通形态对团队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刘琮的论文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阳欣哲的论文网络论坛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现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胡涛、闻洪涛的论文中国大学生 3G 业务认知与需求调查分析,中国传媒大学付玉辉的论文论我国 3G 移动传播监管领域的六大主题等,都7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好评。 三、与业界互补 传播学的研究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因此本次论坛致力于拆除业界和学界之间的樊篱,强调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学界创新和业界创意的深度融合。本届论坛首次推出的“数字媒体艺术主题论坛”,无论是其推进“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的主旨,还是
14、促进学科融合以及学术研究与文化企业融合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开风气之先的意义。 在数字媒体艺术论坛上,演讲嘉宾大部分是来自新媒体最前沿的企业高管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工业与信息化部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艾瑞咨询集团创始人杨伟庆、韩国 Ncsoft 中国区总经理华宏伟、 “绿豆蛙”创始人施功晨、上海数字内容产业促进中心主任罗海蛟、 “水晶石”公司艺术总监叶峰、香港动漫娱乐协会会长于积理、台湾利达数字影音科技公司经理雷金崇、幸星数字娱乐科技公司总裁王利峰等众多业界翘楚与听众分享实战经验,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启迪。德国汉堡 DFI 国际传媒艺术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汉可斯,香港城市大学创意传媒学院刘志强教授等海外知名学者,也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