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符号学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中的运用一、符号学与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干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 60 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 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Desigh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 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
2、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 ,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2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二、符号学在上海世博
3、会中国馆的具体运用 设计中对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元素,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却似乎很难发现符号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设计与符号无涉。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根据需要作用方式不同而已。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例子。 1 设计理念,崇尚“极简” 屹立于黄浦江之滨的世博会中国馆。背景为浦东陆家嘴的现代建筑群。为与周边景致和建筑物相映衬,中国馆的设计也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现代设计理念。 整个建筑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建筑主体超过 50 米高。建材以钢筋水泥为主,辅以轻质金属和轻质陶瓷。分为上、下馆区的国家馆和地区馆,功能、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
4、统领。主体造型如倒置的梯形,以几何构成的手法将梁、枋、檩等长方形为主的造型单位巧妙地经纬交织,叠加组合。建筑语言简练直率,对称均衡,简约笔直的外轮廓呈现出平衡与稳重感,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结构美,形式感得以强化。 馆内设施的设计尊崇环保和节能原则。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3的绿色产品;馆顶上的观景台将引进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为外部照明提供能量;卫生间和车辆的冲洗等则利用了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也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另外,地铁 8 号线站点会为人们提供了直接进入展馆的便利,而其他各种服务设施的功能更将以最大限度的方式进行延伸。 2 意涵深邃的文化
5、符号 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毋庸讳言,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功能。 20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符号学理论狂飙般的席卷了整个文化和艺术界。作品的符号性被认为具有某种文化表征,不同文明的视觉符号,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和对话。因此,无论在建筑、设计还是雕塑、绘画领域,人们都更加强调作品本身的视觉符号和文化身份的表达。而此次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则主要是从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远远望去,仿佛商周时象征权力和社稷的青铜礼器鼎。支撑主体建筑的四根粗大的方柱。如同鼎的 4 个中空的代足,它象征着“
6、四极” ,承托起主体建筑国家馆。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它像一座倒置的金字塔,一个装满粮食的斗,或者如华冠高耸。 地区馆被设计成延展于国家馆之下的平台。两部分的位置安排,体现了“天地交泰、万物成亨”的美好愿望,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4台阶、曲廊与周围园林小景巧妙的衔接,形成开放与依托、独立与关联的互动关系。中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 、 “天人合一” 、 “和谐共生”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对理想社会人居环境的强烈憧憬在此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整个建筑的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意涵深邃,耐人寻味。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是沟通和联系人产品环境社会自然的中介,直接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的共同主题。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意念和方法。而其他诸多方面。如流行风格、民族特征、传统特色等文化因素也成为未来设计的一大潮流。设计工作者应该在从上述种种方面入手,发掘符号的潜能,将人文、科技、环保等主题融入设计符号中,更多的传达出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