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注和论证“可凡倾听”的文化意义从央视的实话实说 、 艺术人生栏目一炮走红至今,电视谈话类节目在观众群中一直深受欢迎,荧屏掀起了一阵又一阵谈话节目热潮。关心电视栏目建设的人们早已发现,在众多的谈话类节目中,有一种以人物访谈形式出现的、表述的内容主要是历史事实但却有别于电视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有人称之为“口述历史”的新型电视节目,这些年已在中国的荧屏悄然兴起并开始形成了一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军。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甚至已可堪称品牌的,有央视水均益主持的高端访问 、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 、王志的面对面 、崔永元的电影传奇 、凤凰卫视陈鲁豫的鲁豫有约 、第一财经叶蓉的财富人生等。跻身其间的上海东
2、视曹可凡所主持的可凡倾听 ,颇值得一议。 作为人际传播的谈话,一旦如演唱、舞蹈、杂技、魔术那样以节目的形态展示在大众传播的电视中,也就成了英文所谓的“talk show”(汉语可直译作“谈话展示” ,香港音译为“脱口秀” ) 。水均益、曹可凡等人的人物专访节目,属于节目主持人与专门的采访对象就一定的主题在特定场景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它具有在相对固定的主持人节目(或栏目)中,由主持人做谈话的引导者,以主持人对采访对象相对完整的人物专访过程为主线、并辅以其他电视手段传播给观众等多种特征,其核心任务则是对被采访人物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揭示。就其内容作横向比较,有别于水均益对“高端” 、朱军对艺界名优
3、、叶蓉对财经商圈的专2题关注, 可凡倾听可称是一档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 东视文艺频道开设这个栏目的战略思想,显然是以精英文化为基石、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一种品牌隆重推出。纵观近年沪上的电视荧屏,虽然不乏访谈类栏目,但基本上都是娱乐新闻类的人物专访,类型相对比较单一;而在开发有一定深度内涵的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方面,长久以来却总是未能改变稀缺甚至空白的局面。诚然,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平台,为观众所呈现的基本上当是大众文化,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为由而拒绝精英文化,因为正是精英文化,方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都市文化之构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体系,甚至是灵魂。2003 年间,一些曾经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作出过重大
4、贡献的文化大家如吴祖光、施蛰存、王辛迪、朱家?谩惶怼舫系认群蟠鞘馈颐窃诙笸笸聪 耐?时,不得不从中国大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么一个现象:今人对于他们的关注多集中在作品上,而非常令人遗憾地忽略了本来可以通过访谈的、由他们口述的那段无法再现的文化历史这样的遗憾,我们如今已经再也无法弥补了。事实上,无论是沪上,还是长三角地区的广大电视观众,包括密切关注着上海发展变化的全国人民,都十分热切地希望能够通过上海电视业的窗口,见到由文化精英参与的、有相对深广文化内涵的谈话栏目,从而展示和分析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历史积淀,研究时下状况,引领文化潮流,开创电视文化批评之先河。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以精英文化为
5、基石的“可凡倾听” ,我们可以认定它弥补缺失的开垦性意义。 我们不能否认电视节目的大众文化特性。相比起文学、戏剧、乃至3于电影等他种艺术样式,电视节目因其传播媒体的普及化和传播方式的家庭化,造就了接受群体的宽泛性和大众性。以视听传授为其主要传播路径的电视文化,对观众的文字识别力和艺术鉴赏力并不设立太高的门槛,但却因此而对节目策划及制作一方能否认同并掌握电视文化的大众性特征,划出了一道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大量事实早已证明,但凡认同并且有能力掌握电视文化的大众文化特征、使自己的作品符合了大众之需求、与大众的认识水平和审美水平保持最大化的一致的,其成功的机率,是大大高于那些刻意追求阳春白雪而卑视和漠
6、视了电视节目之大众特性的产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由于接受体的宽博,从数量上左右了收视的比率,并且导引着电视节目的施受方亦即节目的策划和制作方,常常出于商业逐利的目的,去制作被钱海毅先生在电视不是艺术一文中所不齿的“略具艺术性的低度娱乐” ,所以,荧屏不但容易构建出娱乐类电视节目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客观事实,甚至还容易失控,进而形成追求表层喧哗、迎合浅陋趣味的媚俗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中,若干既能顾及大众需求、又能够体现出文化引领作用、促使大众的艺术品位向高层次发展的新栏目异军突起,也就显得格外地难能可贵了。 在中国文化转型、文艺舞台日益呈现多元态势的今天,节目制作中对主持人品牌优势的理解以
7、及对主持人包装的创造性,已经成为突破目前节目制作定式的一种潜在力量;主持人品牌必将成为 SMG 总体品牌效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凡倾听抱着深度包装个性主持人、真正延长其专业生涯的目的,并以其广为电视受众熟知的姓名为栏目之名,应4该说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符合了电视节目创作的锐意改革观念。作为一个资深节目主持人,曹可凡具有的相对广博的文化底蕴,他在文化界的宽大的网络关系以及已经造就的知性沉稳的中年男子形象,也给“可凡倾听”这一栏目的名人访谈选题提供了较大的资源优势,使之形成了与生俱来的竞争实力。因此, 可凡倾听新栏目的开设,同时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理论意义,那就是尝试在主持人与电视节目之间找到一
8、种关系,即有一种专为主持人度身定做的电视节目存在:这种节目根据包装主持人的目的来找到自己的内容形式定位,而该主持人也因为该节目而留给观众某种具有个性色彩的类型角色印象。东视文艺频道网站 2004 年2 月 1 日曾公开说明这个节目将力图“成为文化界、传媒界的一个知名品牌,主持人曹可凡也将成为节目的一个标志” 。我们可以理解为正是创办者的主旨。 对人物进行专访,并非电视媒体的专利,从报纸、杂志、广播甚至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或是听到,谈话类人物专访这种形式早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以电视为载体并充分运用电视手段,却造成了电视人物专访节目后来居上的事实,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专访” ,终于衍
9、化成了已为大众所认同的、由主持人所执掌的“人物专访” 。相比报纸和广播的人物专访,电视人物专访可以让观众观其身,闻其言,听其音,从视听组合的角度综合感受节目内容。在荧屏上,主持人尤其是被访人的音容笑貌尽现其间,对话的同时,还能借助音画优势,灵活调动时空,插入对人物背景方面的解说介绍,从画(话)里到画(话)外,极大地满足观众全方位读解人物的需要,所造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5其他的媒体所难以比拟的。随着电视的日渐普及,电视所独有的声像兼备的特点和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的传播优势,更是日显其成,其数以千万计的受众面,远为其他媒体所难以企及。据调查, 可凡倾听栏目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为数众多的不同文化层面的观
10、众之欢迎和认同,其收视率与日俱高,甚至还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专候群体” ,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观众,不但由此加深了“可凡”这一品牌印象,同时也进一步确立了“人物专访”这一节目观念。 开设可凡倾听栏目的文化意义,如今已经得到了一些相关批评家的关注和论证。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王群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着播音主持方面的理论研究,自 2003 年底可凡倾听筹办之时起,就在东视文艺频道的支持下,带领着一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了密切跟踪式的实证研究。调研涉及栏目本体的定位、内容、风格、运营,以及栏目客体的受众反应、社会文化环境、媒体市场,还有栏目的学术、文化、审美价值,以及栏目的走向与前景预测等多方面内容,
11、调研的方法,则是长期观察栏目的播放实效,不间断地收集观众的反馈信息,甚至还部分参与了该栏目的策划,走的是调研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的途径。积时年余,这支研究队伍终于对可凡倾听栏目作出了初步的理论评析,并且由此而形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此栏目文化意义的不约而同的认可,而其重点,一是相当高度地评价了此栏目站在历史层面上对精英文化的关注和抢救,挖掘了其对于城市精神建设的意义;其二,则是由于跟踪式的调查进行了年余,大量积累的实证还使有关的批评研究进入了电视艺术理论开拓的层面。 6首先,批评者从可凡倾听栏目的创建实践中论证出了人物访谈中有关“既定目的”与“过程调整”的辩证关系。
12、谈话节目的访谈虽然是即兴而谈,比较灵活、自然、随意,但只要进入大众传媒,所要面对的就是所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广大受众。这种公开性和广泛性,决定了从谈话对象的选择到话题及环境的设置,都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说,访谈必须围绕一定的宣传目的和任务,既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身份、职业、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有的放矢、条理分明地展开话题。 “目的” ,是从节目策划伊始就基本确立了的。但是,这一既定的目的,或曰最初定下的任务,由于在对话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不确定性,就决定了在展开和推进中要不断进行调整,继而又要在调整中推进。在对话内容调整方面,包
13、括话题展开方向的调整,展开顺序的调整,展开方式的调整;在对话形式调整方面,包括整个谈话气氛的调整,节奏的调整;在语境方面,包括与音乐、音响、画面等其他电视要素的调整配合。当然,调整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抵达既定的目标,在大的方向上,不能出现根本的游离,不能让谈话走入背道而驰的歧途。如何处理好“目的”与“过程”中的变化万端、无以预见的矛盾关系,对于每个“人物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梳理总结出其间的规律,也是对电视艺术理论工作者们提出的挑战。 其次, 可凡倾听栏目的批评者们还从年余数十次节目的实证中,过滤出了人物专访节目的双向交流、互相促动的本体特性。对于主持人来说,专访过程中
14、有些因素是比较方便控制的,比如谈话对象的选择,7话题的选择,谈话时间与地点的选择等;而有些因素却是事先不太确定,不太容易控制的,比如对方的衣着、姿态、具体的话语实现方式等;还有一些因素则是完全无法控制的,比如对方说话的口音、口气、语言习惯等。所以,由于对话是双向互动的,无论事先准备得多么充分,主持人也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对方谈话的思路,不可能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前期准备好的文案进入、完成谈话程序。正是这些很难控制或者无法控制的因素,增加了对话的难度,但同时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访谈时的即兴对话充满了不确定性。主持人只有缜密地进行前期的内容准备,对自己所要访谈的对象作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其中包括相关的文化
15、背景、相关的个体纵向梳理和横向群体比较,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方能在节目的推进过程中既“我行我素” (即紧扣住上述“目的” ) ,又能够“双向交流,互相促动” ,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被访谈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也把自己从问答式的呆滞困境中解救出来。以可凡倾听为范本进行研究的几位学者认为,这一栏目历时一年,几乎每一档节目都能运转自如,保持着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和谐一致、互相促进,进而不时迸发出思想碰击的火花,使节目预定的文化宽度与思想深度都不但有所体现,而且还常常有所增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正在于主持人深知人物访谈必须坚守一个“双向互动”的原则,在“1 加 1 大于 2”的途径中从通常意义
16、的新闻采访中脱颖而出,形成和彰显了自身独立的精英文化品格。 电视人物专访节目“三大元素” (即载体、人物、内容)之间应该形成怎样的关系组合,也是对可凡倾听栏目进行研究的学者们饶有兴8趣的议题。他们的一些批评性论文认为:在形式上,电视专访应以主持人与专访对象面对面、当场、即时的真实语言交流为主要手段,并辅以其他电视手段;在内容上,话题应侧重被访人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感悟,客观地展示被访人独特的人生经历,领悟其中真谛,摒弃主持人的主观操纵和一厢情愿;在风格上,从可凡倾听的成功与若干不足上,足以可见一个栏目要生存和发展,凭借的是个性化,突出的是“这一个” ;在具体的使用手段上,由于此类节目的优势是“面对
17、面”的对话交流,最终要靠生动丰富的谈话内容和深刻精妙的思想内容来打动观众,因此,节目制作的全过程讲究的是静景多,动感少,若是过于追求拍摄手段的复杂,只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被访人物的情绪和表现,造成适得其反的不良后果所有这一切, 可凡倾听栏目的批评者都给予了理论层面上的归纳总结。 可凡倾听的建设和实践,以及有关它的调查和批评,对于促进我国电视事业的良性发展,是很有意义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把一线鲜活的实践经验及时、顺畅地反映到科研与教学中,既是带动、促进了科研和教学的改革,同时也是充分发挥了高校的学术优势,为传播业界的品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样的研究,无疑是带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的。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