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7.50KB ,
资源ID:347229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22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文化漫议.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文化漫议.doc

1、1汉语文化漫议汉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母语。汉语文化特色,表现在听说习惯、阅读习惯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上。人们的行为和政府的政策,都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不合乎文化习惯,就会遭到社会的拒斥。至于报刊传媒,更须以这种文化为立身之本,否则就没有吸引力。 汉语多是单音词语,在读音上有自己的特色。独一无二的四声音调(平上去入,后来人声分化,平声区别为阴平与阳平,形成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律诗之所以强调平仄,就是读音要求形成的。所以,学习汉语的首要环节是朗读。先不管文章的内容如何,前提是读起来要顺溜。所谓文辞优美,不仅是词义雅致,而且包含音素在内,能够读得抑扬顿挫,才

2、能体现出汉语的美感。古人把不好读的文章称为“估屈聱牙” ,今人则直言“拗口” ,强调的都是读音问题。学相声要从绕口令学起,正是汉语这一特点的体现。文章好读不好读,首先看的是听觉感受,用的形容词往往同“口” 、 “牙”相关。读音不清楚,被称为“咬舌头” 。小声发言,则说成“嚼耳根” 。反观我们现在的文章,有几篇注意到了这种读音特色?那种没有平仄、读起来让人憋气的长篇大论,除了平添几分读者的厌恶,能收到什么效果?一篇文章好不好,单纯从形式上而言,先要看能不能读起来“好听” 。过去,听乡间小孩早晨朗读,真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受,现在,此景何曾再有? 2再进一步,单音词加上平仄关系,使汉语读起

3、来有明显的节奏感。所以,京剧里的开场锣鼓和过门,必须打出节奏来。甚至唱腔中间的拖音,也得人为顿挫变化出节拍来。这同以拼音文字为基础的西方语言表达方式差别极大。汉语不能孕育出西方的歌剧形式,不大适应美声唱法,道理就在这里,这同它的语言本质有关。过去有一种“三句半” 。就是特意用末句的突然中断来增强艺术效果的。如果用英语说“三句半” ,哪怕是精通英语的辜鸿铭再世也无法说出相应的效果。所以,写文章得首先学会“说话” 。要不然, “看上去很美”的文章,张嘴一读就露馅,无法使读者在听觉上形成“自家人”的感觉。 汉字的形体独一无二,方块字本身的架构书写,构成了其他任何语言都不能模仿的书法艺术。尤其是象形的

4、演申变化,使汉语具有追求形象化的鲜明特色。凡是抽象的概念,在汉语里通常都会得到形象化的阐述。有人认为,汉语“丰富而不精深,美丽而不深刻” 。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可以讨论,但汉语特别擅长描绘而不大擅长推理,似乎确属事实。近代严复等在受了西学浸淫后感叹中国传统中没有逻辑学,实际上就是对汉语的这一特色有感而发。汉语中缺乏时态、数态、人称变格等语法规则,而有丰富的词汇和语气助态。这些,都影响到汉语的表达方式。 更重要的是,整齐划一的方块字形,给汉语的意思表达创造了独有的条件。例如,汉语特别讲究对仗,排比和对偶在汉语文字中使用得特别普遍。从古老的先秦文献开始,文字表达上就产生了明显的“自然成对”现象,刘勰

5、文心雕龙中的丽辞篇,指出在尚书和易经中就产生了大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满招损、谦受益”等自3然对偶句子。到骈体文诞生后,这种对偶排比发展到了极端。尽管唐宋古文运动反对过于追求辞藻对偶,但韩柳的散文,依然保留着大量对偶文字。他们不是反对对偶,而是反对雕琢。遗憾的是,现今有些文章,既失去了骈文的华丽,又失去了散文的自然。英语擅长表达推理,所以有不厌其烦的条件限定,一句话可以写多半页;汉语擅长表达对比,能用短句就不用长句,能用单句就不用复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文章,有意无意模仿西式表达,上百个汉字还没说完一句话,采用冗长的定补结构,这本身就会使读者形成无意识的拒斥心理。 优势和劣势向来是共生

6、的,汉语之美,同时也成就了汉语之失。由象形诞生的汉字,词汇极为丰富,可以通过各种组合与语气表达出细腻多样的情感,但却难以反映严谨缜密的推论。 “因为所以”的句式,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舶来的。节奏和对仗,影响到了国人的思维方式。说话是有节奏的,相应的思维也是串珠式的。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一条线从头串到尾,他们的思维也特别讲究逻辑衔接,从大前提到小前提再到结论连成一线。而汉字是由砖块砌起来的城墙,思维讲究浑然一体,同时又可以轻易地由这一块跳到另一块,中间没有衔接也没关系,不影响人们的理解。汉语的对仗式表达,使中国人多数不擅长逻辑却擅长辩证。所以,英语必须做直线状理解,而汉语则需要做对照状理解。 关于对

7、仗,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事对为末,意对为先;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就是说,实物的对仗属于末流,意思的对仗则是上乘;两两对立的对仗为优,同义重复的对仗为劣。这种辩证思维,形成了文学上的“赋比兴”表现手法。隐藏在“赋比兴”后面的,是相应的4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赋”是铺陈和排比,追根溯源,赋来自于汉字的象形和夸张。方块字在刚刚问世的时候,以象形为主。而象形符号必须对相应物体的特征加以夸张。久而久之,汉语表达的“言过其实”就成为人们的无意识习惯。因为人们接受的汉字形象,要比所表达的实物更为醒目和夸大,所以在脑海中还原实物景象时会对应缩小。这样,言辞不夸张,就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至于真实情况是

8、不是“白发三千丈” 、 “银河落九天” ,没有人会误读。有人把这种夸张限制在文学范围内,其实不然。中国的语言习惯本来有许多就不是实指而是虚指,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不乏其例。建筑工地上“责任重于泰山”之类语言,谁也不会真的理解为把泰山压在工人头上。如果有人相信“千里马”真的一天能跑一千里,那他就是犯傻。如果把这种虚指理解为“造假” ,就是犯了以西方语言方式解读中国汉语的错误。至于现实语言中的哪些词汇是虚指,哪些是实描,具有中国生活常识的人们都能区分。读古文,谁也不会认为两京赋的描述就是汉代长安和洛阳的真实景色;看广告,谁也不会把“十三亿人的健康保证”作为全中国每个人都服用某保健品的宣言。所以,语言

9、的适度“夸张” ,避免呆板僵滞的“求实” ,恰恰是汉语习惯形成的文化暗喻。当然,什么地方不能夸大,什么地方必须渲染,要遵从文化积淀养成的无意识理解习惯。 “比”是比喻和对照。汉语中比喻用得最为普遍,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也最为常见。国人思考问题,往往不擅长演绎式推论,而习惯于对照式比喻。汉语中的对仗,实际上就是与比喻思维的方式互为因果的。5人们在形容某种实物时,往往采用形象化的对仗;而在表达某种意思时,则采用抽象化对仗。从诗经开始,这种形象化对仗已经丰富多彩;从老子开始,这种抽象化对仗已经炉火纯青。最能体现汉字这种文化特色的是对对联。好的对联,确有一字千金的价值。 值得重视的是,汉语之“比” ,

10、不仅仅是“喻物” ,而且还是“思想” 。也就是说,几千年 来,我们通过正题反对、明题暗对等类似方式,已经形成了民族性的对立统一思维方式。万事万物莫不有对。不管提到任何事情,人们立即会联想到它的对立面。在哲学上,老庄孔孟,无一不是用对立统一来解释世界。即使倡导“中庸之道” ,也须“叩其两端” 。一直到当代,我们会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否定之否定”移植到中国后转换为“对立统一” 。如果懂得一点哲学史,就会发现, “否定之否定”萌生于欧洲哲学氛围,强调的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连续性;而“对立统一”萌生于东方的阴阳学说,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二者显然有着明显差别。就以日常生活的花销而论,西方看重因果衔

11、接的消费效果,而中国追求对照鲜明的消费效果。同样是花钱,西方多为成本收益式的理性算计,而中国多为对照效果式的经验算计。对事物的认知,汉语强调的是“推敲”和“端详” ,西语强调的是“演绎”和“概念” 。细究这种差异,有助于把握汉语的思维特质。 “兴”是由此及彼的引申抒发。正因为汉语本身缺乏逻辑过程,所以,需要以“兴”来增加对事物的感知深度。比兴往往连用,由比及兴,或者兴中含比。从严复向中国介绍西方的“名学”(即逻辑)开始,有些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深的学者,往往对汉语中的逻辑缺失有所批评。实际6上,世界上的事物,长于此者肯定短于彼,不可能十全十美。汉语的逻辑见短,但渲染气氛和抒发情感见长,其主要方式就

12、是兴。汉语的这一文化特点,对中国人的行为模式有着较大影响。多数中国人在行为选择中,更为重视情感的满足,而理性的冷峻不够。在生活习惯上,中国人多数是“跟着感觉走”的,评价某一事物好坏,也多数是“觉得”如何如何。所以,纯粹理性分析,到了中国往往失效。反而是那种“揣摩”心理,却能取得现实的认同。这无所谓优劣,而是汉语生活圈的文化习惯使然。 指出汉语特色,并不是要分出语言文化的优劣高下。语言习惯是历史发展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那种出于民族情感而对本民族语言的赞美,是一种文化需要而不是推理结论。那种试图用本民族文化去拯救别人的想法,不管是出于东方还是出于西方,都不过是一厢情愿。但是,重视文化特色,对于现代化

13、建设非常重要。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和谐,离开了本土文化的滋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汉语文化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相应的变化。然而,积淀在人们下意识层次的文化习惯是根深蒂固的。不重视这一点,十有八九要碰钉子。民国年间,南京国民政府曾花了很大气力进行农业方面的改革,弄来一帮“海归”专家设计复兴农村、发展农业的方案,但是,在推行中遭到农民的普遍抵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操作方式上书呆子气十足,洋味太重,老百姓不接受。而山西土皇上阎锡山,以“土得掉渣”的方式推行他的“村本政治” ,反倒收到了较好效果。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更是以基层社会的本乡本土方式,把革命语言转化为草根表达,成就了大业。姑且不7论这些举措的内涵差别,单纯就语言来讲,是否重视汉语的文化特色,对相应政策的成败关系极大。个中滋味,值得今人深思。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