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画从自然来 韵自胸中出经过一番激烈的“你争我夺” ,著名山水画家李仁康先生为广州市番禺区 2007 年慈善文艺晚会创作的一幅水乡情以 20 万元的价格成交。李仁康先生是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广州市国画研究会顾问,以菩画岭南水乡而著名,被誉为“岭南水乡画之父”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岭南水乡的独特景物,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清新高雅,水墨淋漓,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 李仁康画笔下的岭南风物 尽管珠江三角洲的每一个乡镇都已变成了繁华的闹市,然而,河网交错,港汉深处的水乡,依旧保持着它特有的风貌。夹岸广襄的平野上,一望无际的蔗林果园,古韵盎然的村居农舍,夕阳下的渔网,清波上的鹅鸭画家李仁康用清澈的心灵
2、去感受,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用个性的笔法来表现这一切。水乡的宁静、深远、清幽、古朴,跃然纸上。 古今中外的画家,描绘大自然的美,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开创出新的意境与风格。宋朝画家细腻的线条和丰满的色彩,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元代画家所表现的强烈的个性和人格,又会使人心潮激荡。李仁康吸取和融会了前人之所长,又紧随时代探索着新的道路。 岭南水乡是一片水的世界。对于风平浪静、水清如镜的珠江河网,2实在难用古人那种“平远细皱” 、 “波头起伏”的画法。但离开了水,也就没有了岭南风物。在这一片河网地带,山是淡淡的山,水是静静的水,几处倒影,几叶扁舟,几张渔网,几只鹅鸭,在视觉里,便是澄澈明丽的十里清
3、波,观画者仿佛李仁康先生身在岸边。在这种空灵的笔意里,寄托着画家宁静的心境和坦荡的襟怀。米芾所说的“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 ,大概就是这样的境界。 读李仁康先生的这些画,总能感觉到其中有一种千锤百炼的功力,既有深思熟虑的涵蕴,也有“下笔草草”的神韵。这些年来,李仁康的足迹踏遍了珠江三角洲的山山水水,岭南风物已变成了他胸中的“成竹” ,因此便能“挥毫落纸加云烟” 。 中国的山水画史,历来有“南北宗”之分。画家的风格,总是离不开他生活的环境,李仁康长期在岭南水乡体验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岭南画家,他的画可以说是岭南山水所酿造出来的,具有典型的岭南风格。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他也找到了能充分表现岭南风物
4、的技法,调色用墨重在一个“润”字,多用没骨法和湿画法。青山绿树,茅房蕉竹,小桥流水,婀娜多姿的沙田姑娘,在澄明如镜的倒影中悠然弄桨站在这些画前,仿佛呼吸到了水乡清新而湿润的空气,听到了晨雾中的百鸟喧鸣。宋人杨万里观李成的山水画时,感到“展卷烟雨勃兴,庭户晦冥”李仁康所追求的,大概便是前人的这种高超的画境吧。 自画像写真:情寄水乡无别恋 3一个画家一生要创制一手拿手戏决非易事。李仁康的拿手戏全赖他那“嗜画如命”的倔劲。他毕业于华南文艺学院,先后在广铁和广州市委、市文化局做群众美术工作,退休后曾任广州市美协副主席。做行政工作是没时间画画的,因而他总是推卸一些职务,即使升任广州市美术馆副馆长,他也请
5、求快快换人。但人生许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他边工作边偷着画。他告诉我, “文革”后期,他带领知青到仁化县务农,就经常利用去县城开会之机,跑到丹霞山上与和尚为伴,写生作画。几十年来,为挤时间,养成了中午不休息的习惯,即使后来身罹恶疾,仍不睡午觉。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这种嗜画如命,反而把夺命的病魔给遗忘了、降服了,真奇也哉! 李仁康偷着画画,是不是对正业就无所用心,马虎应付呢?当然不是。上世纪 70 年代初,广州 5 区 6 县的蕉林蔗海、葵堤河涌,到处都留有他的足迹,街头村尾、大榕树下,处处都是他的美术学习班。他说,那时的学员也真幸运,他经常请一些书画名家去授课,如秦?J
6、生、郭绍纲、陈子毅、谢家因等,这些名家讲课,只供吃饱肚子,并无任何报酬。最有趣的是,爱啖肥肉的秦簧生,每逢嘴馋了就主动找李仁康,看什么时候办班,别错过了他那一顿肥肉的口福。酒徒谢家因也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有机会去授课,以蹭一杯小酒下肚。经李仁康的辅导培养,一大批青年如今已成了知名画家,当时的龙门县,更有不少农民书画家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外国展览,影响颇大。 大概是当年在市艺专学西画、素描打下的基础,李仁康的自画像颇见笔墨神韵,自嘲诗也是他人生足迹心迹之“写真”: 4眼明额阔背不弯,不善高谈不善攀。 情寄水乡无别恋,勤描淡写不厌烦。 卢延光先生这样评价李仁康:“这是一个守正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充满
7、真善美理想主义的艺术家。人格之独立,造就了李仁康艺术的特立独行,清雅、淡然、脱俗,这是我对李仁康老师艺术的评价。 ” 齐白石大师曾经说过:“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李仁康的作品正达到草草随意,下笔简练,无论茅房、小桥、人物、船艇,寥寥数笔,便能概括出来,到了“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形神兼备。 艺术作品,最难能可贵的是独特的个人风格。李先生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他有深厚的水彩画基础,在作品中把水彩画的水分运用、西洋画的透视用光与中国画的传统笔墨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其作品水墨淋漓、清新淡雅,层次分明地把岭南水乡山明水秀、澄波倒影、空阔无边表现
8、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在技法上的一大突破。 笔墨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元素和主要造型手段。李仁康在笔墨线条的运用上也是非常独到的,中锋、逆锋、侧锋、拖锋交替运用,使线条粗、细、枯、润、浓、淡、虚、实,变化无穷 a 他尤其擅用笔肚拖锋,画出扎实的线条,就是离开形体,光欣赏他多变的线条也别有一番风味。李仁康对珠江三角洲的水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不舍不弃。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土改到整风整社至 60 年代知青工作,再到 70 年代的主持美术活动,命运把他投掷到这片纵横交错的水乡世界里,也成就了李仁康5独特而富有个性的水乡画。 李仁康性格纯直温和,堂堂正正,芝麻官当得不易;30 多年与人交往不讲假话,时不时路见不平发正义之声,没有随风摇曳、俯仰的流俗,淡然清雅,不尚时流,立身处世,也处之不易。 如今,已经离休 18 年的他,一直未能忘情于水乡画,他天天作画,中午从不休息,直到画满 6 小时才下“岗” 。他用艺术来支撑自己不息的生命。对世俗的冷淡对艺术的火热,令他的山水画充满着潜技与后劲。他是位年届 80 的老者,但艺术上却青春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