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堂调控:基于诊断性评价的改变虽然教师在每节课前都会有一份教学预设,但教学预设终究是教师的个人臆测,所以当教师把自己的这种臆测用于多变的课堂,往往就会产生出人意料的尴尬你所想并非学生所想。在这种情况下,课堂调控必不可免教师只有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出及时、正确的调整,才能达成预定目标,而这种调整的前提就是对课堂情况作出适时的、正确的诊断性评价。换言之,课堂调控就是建立在诊断性评价上的一种改变。笔者就有这么一次典型的建立在准确诊断性评价之上的课堂调控。当时我正在按照预设上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师:为了实现彻底铲除杂草的目的,学生们分别想了哪些办法? 生 1:第一个学生说用铲子铲;第二个学生说用火烧;
2、第三个学生说撒石灰;第四个学生说把草根挖出来,斩草除根。 师:哲学家用了哪种方法来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生 2:哲学家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应该说,上述情况都在我预设范围之内。因为课文中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不难理解。)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评一评,哪一种方法最能达到目的根除旷野里的杂草?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斩草除根,把草根挖出来。 2(实事求是的说,学生这么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课文中明确写着“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句总结性话语。)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是“斩草除根”这种方法最好? (为了进行有效调控,必须要了解学生形成这种观点的根源。) 生 3:把草振挖
3、出来,草就活不了了,所以才叫“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 (根据生 3 的回答,基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生活常用语,特别是一些电视剧中的剧情用语误导了学生,使他们把“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奉为唯一真理。) 师:既然“斩草除根”的方法最好,哲学家为什么没采用?大家都来自农村,对除草不陌生,下面先请同学们到校园里转一转,注意观察一下,哪里草长得好,哪里长得不好?然后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和除草经验,再讨论讨论我们刚才的问?哪种方法最能达到根除旷野里杂草的目的? (这一教学环节本来不在笔者预设之列。因为笔者没想到会出现这种“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笔者现在还是这样认为:笔者这么做,是建立在正确诊断性评价
4、基础之上的一种教学策略的改变,以便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回他们的直接经验,以克服间接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 在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之后,笔者再次组织教学: 师:谁再来说一说,哪种方法最能达到根除旷野里杂草的目的? 3生 1:在旷野里种上庄稼最好。 师:还有别的观点吗? (学生一致赞同生的意见。) 师:为什么大家又认为是哲学家的方法最好呢? 生 2:因为其他几种方法虽然一时能除掉杂草,但用不了多久还会长出杂草来,而哲学家的这种方法,只要庄稼长好了,杂草就慢慢地枯死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2:我们学校前面的那排水排下,杂草就很少,这是水杉挡住了杂草的阳光和雨露的原因。 生 3:(有些迫不及待)我家
5、油菜田里也是这样,先杂草很多,到后来油菜越长越大,挡住了小草,最后小草反而少了,死了。 (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笔者根据自己的诊断性评价所作出的课堂调控是及时、准确的。因为笔者这一教学策略的调整让学生从作者彼时彼地、彼人彼情之下的独特感悟转入到学生“自我”的此时此地、此人此情下的独特感悟状态之中,为学文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儿,笔者只是举了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真实例子。事实上,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时刻都会遭遇类似的“出乎意料” ,面对这些“出乎意料”我们必须有所调整,这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需要,更是朝着既定目标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调整不应是凭着自己的小聪明进行无目的的搪塞敷衍,而应把它建立在一种严谨、科学的评价之上,使之有目的、有方向。这种评价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诊断性评价。当前那种把课堂调控能力简单的看作是一4种教学机智(或教学智慧)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没有准确揭示出课堂调控的本质特征在这种认识之下,课堂调控失去准确方向也就在所难免。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责编 吕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