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2KB ,
资源ID:3472926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29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复制历史的记忆.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复制历史的记忆.doc

1、1复制历史的记忆近年来, “口述历史”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包括历史学家唐德刚为胡适、李宗仁整理的回忆录,学者何兆武的口述回忆上学记等,都成为畅销书。 究竟什么是“口述历史”?虽然国内外口述史学界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是三个基本要素是公认的:首先它是声音的历史,是由口述工作者提问,口述者回答而产生的对于口述者亲历亲闻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回忆;第二,在现代意义的口述史中,这些声音是借助于录音机和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第三,由口述工作者将这些声音的资料整理成文字资料,供研究使用。对此,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曾高度概括为:现代口述历史“是应用录音录像设备,把原始材料完整保存下来,再整理成稿” 。由此看来,口

2、述历史不但是历史学家的工作,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 多年来,笔者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深入到山乡僻壤,弄堂小巷,先后采写了我看见了日本人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金华籍幸存者邢秋萍的回忆 1944 年,我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 我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我参加了进军西藏 刘涛:援藏十七年 我们参加了百团大战两名抗日老战士的回忆 我埋的地雷炸死了日军中将 金华人凌凤梧和方志敏 我要完成母亲的遗愿本报记者专访方志敏的女儿方梅 一位目不识丁的兴学老太太黄宾虹胞妹黄乃耐的故事 老2英雄和他的日本战刀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人物通讯,并集结出版了人物通讯集诺曼底登陆一书。在这里,结合笔者采访中的体会,介绍一点新闻记者撰写“口

3、述历史”报道的经验。 寻访“历史老人” 抢救历史记忆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有句名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 “历史老人”或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是历史转折时期的见证人。他们往往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或者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历史发展休戚相关,或者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虽然他们不像历史学家那样能够全面叙述与评判历史,但往往能再现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时刻和最精彩的细节,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事件是怎样展开和演变的,可以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从而起到“保存历史”与“开展历史教育”的作用。 由于“历史老人”大多年事已高,因此,随时有可能离开人世。如笔者采访的我们参加了百团大战两名抗日老战士的回忆 (刊登于

4、金华晚报2005 年 5 月 5 日)中的两名主人公张书彩和刘亮平,当时均已 83 岁和 82 岁,到了风烛残年。因此,对于这些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用抢救的态度来采写,把他们的证据、证言留下来。 应该说, “历史老人”不但经历了历史,也对历史、现实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在采访“历史老人”的过程中,笔者所结识的老人,都反复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告诫子孙后代,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种民族的重托,历史的责任,人性的呼唤,促使我们责无旁贷地记录下来,把老一辈的历史记忆传承下来、传播开去,为中华民族留下一份宝贵的精3神财富,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如笔者在 2

5、002 年 12 月到医院采访的我看见了日本人的暴行南京大屠杀金华籍幸存者邢秋萍的回忆 (刊登于金华晚报2002 年 2月 7 日)一文中的主人公邢秋萍,当时已 87 岁,采访后的第二年就离开了人世。1937 年他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大肆杀戮的暴行,目睹了南京城血流成河的惨状。几十年来,南京大屠杀始终是邢秋萍心头惨痛的记忆。退休后,每月的退休工资只有 390 元,虽然不抽烟、不喝酒,多年的积蓄也不过 6000 元。1996 年 5 月 4 日,邢秋萍决定把他祖上留下来的一间老屋作价,凑成一万元捐给当地小学,设立了纪念“南京大屠杀 30 万死难同胞”的奖学金。老人说:“我已行将就木,别无所求,仅将

6、这场大惨案中的所见所闻告诉后人:铭记这一血的教训,提高危机感和责任感,尽快使国家强盛起来,决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 ” 因此,把老一辈的历史记忆复制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财富,这对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政治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收集有关线索 发现新的“历史” 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大多风烛残年,他们不喜张扬,深居简出,隐居在乡村小巷,其经历大多不被外人所知道,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其踪迹确实有很大难度。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多年的采访中,笔者以为,只要下力气、平时注意收集有关线索和资料,就会有新的发现。

7、如1944 年,我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 (刊登于金华晚报20024年 12 月 27 日)一文是笔者偶然听到一个老教师说过,黄廷鑫上世纪 60年代曾经在原金华地区的衢州教过书,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笔者一听,觉得有新闻价值。在许多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2002 年 12 月,经过一个多月的寻找,笔者终于打听到了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主人公、中国大陆唯一活着的参战军人黄廷鑫老人的家庭住址和电话。经过电话联系,定下了采访日期。于是,当月下旬,笔者拎着一袋水果,在一条小巷中找到了 85 岁的黄廷鑫老人。当时黄廷鑫老人刚从医院回来,心情不太好,不愿接受采访。于是笔者就采用迂回的办法,和黄夫人聊天,聊他们的子女,

8、谈以前“下放”的事,双方谈得很融洽。最后,黄廷鑫老人很高兴地接受了采访。 采写我参加了进军西藏 (刊登于金华日报2003 年 12 月 1 日)一文时也是如此,笔者为寻找这一线索,先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参加过进军西藏的军队老干部刘玉珩,还发现了 50 多年前进军西藏时,刘玉珩所拍的珍贵照片。采写以后,我们两人还经常联系,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在纪念抗日战争 60 周年采访时,刘玉珩还向笔者提供了另一条线索。 与此同时,采访“历史老人”还要有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要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在采写我埋的地雷炸死了日军中将本报记者成都寻访抗日老英雄黄士伟 (刊登于金华日报20

9、06 年月 9 月 29 日)一文时,更是需要毅力和耐心。黄士伟老人是 1942 年 5 月 28 日在浙江金华的兰溪炸死侵华日军中将酒井直次的,今年已 87 岁了,据说现在定居在成都。为5了采访这位“历史老人” ,笔者事先作了充分准备,首先到金华市委党史办查到了当年新华日报报道的兰溪五月之役毙敌酒井中将的照片(据党史办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全国唯一保存的历史资料) ,进行了复印,然后和成都商报的记者取得了联系。2006 年 5 月的一天,笔者趁到成都的机会,想专门采访黄士伟老人。结果到了成都,和成都商报的记者联系后得知,他只记得黄士伟老人大概住在万年场这个方向,不知道确切的地址。笔者没有灰心

10、,抱着大海捞针的决心,买了成都市地图,对该地区的情况进行了仔细分析。第二天清晨就来到了距市中心十几公里的万年场,找到了该区域的派出所,请他们帮助提供黄士伟老人的居住地址。在出示记者证和有关证明后,却无人搭理,一推了事。因那里是郊区,交通不便,笔者不得不又顶着热日步行回汽车站。在走了五六里路后,又想想自己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这样空手回去,实在是不甘心,于是又走回去。经过多方寻问,终于找到了有关的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主任听说笔者来意后,马上热情地派出了联系该片区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黄士伟老人的家。这时的兴奋之情真是难以表述。 核查历史资料 真实再现历史 历史是由一个个不间断甚至错综复杂的生活细节构

11、成的。法国哲学家保罗?凡纳指出,事件永远不能和事件的参加者和目击者的感知相吻合。个人的记忆与历史事实通常会有一定的距离,有 100 个同一事件的参加者和目击者就会有 100 种个人的历史记忆。 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大多年事已高,经过多年漫长岁月的冲刷,历史事件的细节有的被打磨得变形,具体的人物、时间也难免模糊。但在采6访中,口述者都从自己在社会历史中所处的“那一个”点上,以个人的亲历、亲见、亲闻和自我感受见证历史,述说过去。许多老人的回忆是在病床上进行的,回忆使他们陷入痛苦和激动之中,不得不多次停下来,所以有些口述历史存留着断断续续的痕迹。在采访中,口述者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所受到的教育、影响,

12、也会对记忆原本不断地进行修正,使得记忆的结果特别是对事物的认识产生某些变化。由于时间久远,这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难免对一些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叙述有误。 为了使历史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必须采取严谨、细致、认真的态度,去采写、核实每一个历史事件,使其恢复历史原貌。为此,笔者每采访一个人物、采写一篇文章都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到新华书店寻找有关的历史书籍,到图书馆等多方查找有关资料,对当事人所经历的时间、地点、事件进行核实,并与相关人员联系以相互印证,以补充当事人口述的不足或失误。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记者必须不断学习和积累,对有关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正如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学者、

13、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所说的:“普通访员所采编之新闻,非为一方面的,纯一的,乃为各方面的,十分驳杂的,故非有各方面的知识,事事内行,观察既不能透彻,记载安能明了?故其知识,虽不必深,但不可不广也。至特别访员之所采编者,既为一方面之新闻(如商业特别访员采编商业新闻) ,则其知识虽不必广,但对于此一方面之知识,则又不可不深也。至一事之为新闻与否,其精彩为何,其价值何若等事,均应立能辨也。 ”应该说,徐宝璜先生指出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记者提出或7广或深的知识要求,是很有见地的。 而且,新闻采访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记者所要采访的对象,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成为“杂

14、家” 。记者不可能做到对每一门学科都十分在行,但至少应知道一个大概。可以想象,一个记者对被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一窍不通,双方找不到共同的话题,采访是很难深入的。正如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说:“记者做到最后,一定要博。记者写一篇报道要有广泛的知识,深厚的积累。在博的基础上,然后专攻一两个方面。 ” 突出“口述”风味,生动再现历史 在“口述历史”中,让当事人自己“说话”是最有真实感也最有感染力的。因此,笔者在“再现”历史时,重在突出“口述历史”的风味,通过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以见微知著和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那一段历史和那一代人。 首先,通过采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请他们来直接叙述亲身经历的某个方面或

15、某个片段。 这种历史当事人的诉说和表白,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客观性)和具体性,它没有经历史研究主体的二度叙述,因此,往往能够更好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期的许多“实态” ,是一种“实态史” 。 其次,由于受访者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们的历史叙述常常因之带有或喜或悲、或恨或爱、或荣或辱的丰富情感和复杂心理,与通过文献和档案所揭示反映的历史相比, “口述历史”多具生动性和感人性,它虽然不如史家撰写的历史那样全面、系统和富于理性色彩,但却能给人8们提供更生动和更情感化的历史事件的认识途径。通过这种历史认识方式所展现的历史,能够给人鲜活的感觉,因而被视为是“活的历史” 。 在“口述历史”中,除了让当事人自己“

16、说话”,还要着重抓住历史事件中的细节,细节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细枝末节,是细小的具体情节。 它一般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只是反映事物个性特征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场景。孤立来看,一个细节微不足道,但是反映在报道中却可以把受众拉进一个活生生的现场,使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如笔者在我埋的地雷炸死了日军中将一文中,就专门写了黄士伟的父亲勉子出征这一细节。在黄士伟报名参加了战地服务队后,写了一封抗日出征遗书,交给了父亲,本想如果父亲不同意,他就偷偷地跑掉。但让黄士伟想不到的是,父亲看罢遗书后,竟力排众议,并写勉子出征诗一首:“惊涛骇浪袭神州,锦绣河山沦逆流。破釜沉舟乘铁马,请缨抗日复

17、金瓯。忧时应效范文正,生子当如孙仲谋。天下兴亡皆有责,岂图富贵著春秋。 ”文章中这一细节的描写,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抓住报道时机 体现新闻特点 新闻报道与历史作品不同,在采写“口述历史”报道时,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需要注意: 一是要抓住时间点。尽管新闻资源再利用是没有太大时效要求的隐性资源,在发表时也应讲求契机。笔者在采访中紧紧抓住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重大纪念日等活动,并联系本地的实际进行采写,从而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9二是要善于在旧闻中发掘新闻点。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已经发现的新闻主题、新闻事件也不会一成不变,变化积累到一定时机,就有再次成为新闻的可能性,或者有更新、更全面的视角,也会使“旧闻翻新” 。如笔者采写的一位目不识丁的兴学老太太黄宾虹胞妹黄乃耐的故事 ,就是从前几年采访的有关题材中得到的启迪,虽然黄宾虹的妹妹黄乃耐在农村中自费办义务教育的事迹距今已有 80 年了,但和现实相比,仍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三是要找准前事鉴后人的切入点。如老英雄和他的日本战刀一文主人公老英雄王润海就专门提出,要把自己保存的日本战刀,作为历史教材,世世代代传下去,教育人们不要忘记那一段历史。笔者就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化了报道的思想性。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晚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