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36KB ,
资源ID:3472955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29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doc

1、1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大量的传播学研究表明,西方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主要来源于书籍、电影、报纸等大众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描述与报道。而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结构的不平衡,国际传播中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

2、象,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的主导地位明显。因此,透过西方传媒对于我国的描述与报道,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 一、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本论文拟分析 2005 年英国主流大报之一卫报 (Th eGuardian)关于中国的报道,试图通过对其“常规议题”和“报道方式”的框架分析,考察英国主流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 卫报 (Th eGuardian)创刊于 1821 年,读者为政界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是英国的一家重要报纸,具有重视评论的传统,并且非2常重视国际新闻。它有广泛的记者和通讯网,对亚非地区报道较多,辟有“第三世界”专栏。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基于框架(建构)理论(Fram 鄄 in

3、 gThe ory)的框架分析方法。框架(建构)理论是阐述大众传媒如何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建构社会现实,亦即“通过以一种可以预报的且形成格局的方式建构现实的镜像, ”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框架(建构)理论源于社会学,于 20 世纪 7080 年代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简单说来,所谓传媒的“框架建构” (framing) ,指的是传媒通过对有关某一事件/问题/现象的事实、细节、特点等的选择、强调和排除,形成传媒对事件/问题/现象的解释与思考结构,亦即框架(fram e),这种框架在凸现某些事实、细节、特点等的同时将被传媒视为无关紧要的东西排斥在外。 新闻的框架要素,

4、如议题、关键词和报道方式,都是具体而微观的,但都是媒体的价值取向、思想倾向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分析外国传媒涉华报道的构架方式有助于细致地观察其涉华报道的特点,有益于对其有关观点、价值取向的理性、客观梳理。 二、 卫报中国报道之框架分析及发现 加姆生认为,框架建构(framing)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指界限(boundary) ,也就是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人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取材范围,凡是界限之内的事物,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一部分;二是指建构框架(buildin gfram e) ,也就是指人们用框架来建3构意义,解释外部世界。框架(建构)概念既包含着已形成了的框架(

5、fram e)的蕴涵,又包含着界限外部事实和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建构过程的蕴涵。本文的资料分析拟运用加姆生的这一观点,采取常规议题分析与报道方式分析两个纬度。 “常规议题分析”探讨哪些内容被纳入卫报关于中国报道的“界限”之内,成为人们认知中国的一部分。“报道方式分析”通过对卫报关于中国报道的文本关键词、写作技巧等的分析,解读记者如何选择、制作新闻。1.常规议题分析常规议题分析通过对卫报2005 年全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按议题主题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透视卫报建构中国形象的主要议题框架。 (1)报道总量媒体涉华报道量的多少,体现了其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在 2005 年卫报全年的报道中,涉及中国的新闻报道共有

6、 231 篇。从这些报道在报纸各栏目所占的位置来看,尽管各个栏目数量分布差距很大,但是,大多数栏目(22 个)都有关于中国的报道出现,这些栏目涵盖了经济、国际形势、体育、生活等各个方面,这说明卫报涉华报道的内容广泛。同时,报道主要集中在国外版(46 篇) ,城市版(46 篇)和国际版(30 篇) ,这几个版面相对而言比较重要,说明涉华报道选题受到该报重视。 从卫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所涉及的区域来看,不论是栏目占有数还是信息报道总量上,中国内地都是最多的,港澳台地区总共只有 7 篇。这说明卫报对中国内地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报道量。 4(2)报道类型运用加姆生认为媒介框架就是一种建构

7、的过程之观点来分析, 卫报在建构中国形象时会选择某些议题来勾画中国的轮廓,以建构有关中国的认知,在公众中产生影响。综观卫报2005 年全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涉及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体、科教和社会等 5 大类型的内容,但各类型在数量分布上差距十分明显,最多的政治类达 82 篇,占全部报道量的 35%,而最少的科教类只有 7 篇,占全部报道量的 3%。各类报道内容按数量依次排序为政治、经济、社会、文体、科教(见下图) 。 从报道主题和报道比例上来看, 卫报2005 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数量较多,而主要切入点还是政治和经济两大主题,另外社会、文体、科教报道视野较宽。具体来说,2005 年英国卫

8、报关于中国的报道显示出如下特点: 政治报道:聚焦传统的政治问题 2005 年卫报刊载的涉华政治报道共有 82 篇,占该报关于中国的总报道量的 35%。其中关于外交关系的有 41 篇,关于中国国内政治的有 31 篇,关于中国军事武器状况的有10 篇。从内容上看,这类报道集中在西方媒体关心的传统问题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人权、军备上。一方面, 卫报较为关注与英国有切身利益的新闻,如 2005 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英国以及欧盟对中国出售武器等相关问题都是聚焦点。另一方面, 卫报对中日关系以及传统的人权问题的关注,体现了英国媒体一贯的思维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报涉及我国台湾地区、西藏的报道

9、只有 7 篇,报道内容也是一般性的动态新闻,比如中国大陆和台湾首次通航、西藏的铁路建设等,5并没有刻意描写政治上的分歧。 经济报道:关注本国利益经济报道在 2005 年卫报关于中国的报道中共 74 篇,占该报当年涉华报道的 32%。其中,对中英贸易关系一些新的热点,如 2005 年中英贸易合作领域不断加宽、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参股参与中央银行的重组、南京汽车公司收购雷诺汽车(MG-Ro v er) 、欧盟对中国出口纺织品设限等,都予以较大关注。这些经济新闻大多与英国国家利益相关,且多从本国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同时,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也是卫报涉华报道的重大主题,共计 31

10、 篇。从对中国经济的剖析来看, 卫报关于中国的报道反映出西方社会比较看好中国的新兴领域市场,如媒体、服务业和奢侈品业。 任何一个国家的传媒都是该国整个社会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都和社会的其他组成部分积极互动。因而,媒体的国际报道往往会对与本国利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件、现象、问题倍加关注。同时,这种关注重点也更容易引起该国公众的兴趣。 卫报有关中国的经济报道中的上述倾向,正反映了这一点。 社会、文体、科教报道:视野广阔 2005 年卫报对中国社会情况的报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中国媒体关注的煤矿、农民、禽流感问题,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旅游、美食、超女等话题。另外,西方媒体惯于关注的社会事故

11、性问题也进入了卫报的视野,如化学药品泄露、木材走私、肉品质量不合格和虐待动物等问题。这些报道反映出英国媒体对中国社会形象的基本看法,同时,也为英国媒体对中国的6报道提供了新的领域。政治倾向和偏见在政治经济类报道中容易显露,而在社科类报道中就不易被读出,英国媒体通过这类报道来完成对议题的构建,更容易被读者认可和接受。 (3)常规议题进一步仔细对比分析卫报涉华报道的各种内容类别,可以看出,虽然其中涵盖的内容纷繁复杂,但是,始终贯穿了两根主线:“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 ;这也可以说是卫报2005 年关于中国报道的两个最主要的议题。 “中国崛起”这个议题下最突出的报道取向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政治影

12、响力扩大,具有这种取向的文章共计 65 篇,占 28%。如报道人民币坚挺、国外投资商纷纷入驻中国、新兴的媒体、汽车、奢侈品等行业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出口国与消费国,并且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员等等。 在客观描写中国各方面发展的同时, 卫报又表达了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威胁”的担忧。2005 年 11 月 9 日卫报一篇名为中国:奇迹与威胁的报道中写道:“中国的领导人希望到 2020 年,中国的经济水平至少翻三番。对于有些人来说,在他一生之中这是个经济上的机会,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这却是这个世纪的地缘政治和环境的威胁。 ”“随着未来几十年里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中国对世界环境和力

13、量平衡造成了不可估量的风险。 ”从这些报道看来, “威胁”主要体现在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主动权越来越大,操纵国际市场,对能源无休止的需求、造成了对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巨大的消费市场背后隐藏的是对世界经济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一切都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板块。这些论断分别从政治、经济、能源、环境和消费等方面综合构建出一个崛起的中国对世7界、对欧洲、对英国存在“威胁”的形象。 卫报对“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的高度关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着英国媒体建构认知中国的框架。但与此同时,这也说明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国的发展都是相互依存、影响的,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发展难免会引起全世界的一些有关想象。

14、这是我国需要直面的国际舆论环境。 从这些报道中,我们发现很难用“正面”或“负面”这样绝对的词语来判断一篇报道的价值取向,完全“中立”的报道也很少。英国媒体对中国基本持“正负参半”的态度,即肯定与否定并存。由此塑造的中国形象也是喜忧参半:有希望的崛起的,但也是有麻烦的、问题重重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卫报这样的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这种看法,我们是回避不了的,不予理睬或一味斥之为偏见也不能解决问题,唯有直面这种看法,理性分析,通过自身的行动和传播活动,让世界看到我国作为负责任的、提倡国际和谐发展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才是有效的策略。 2.报道方式分析对于新闻框架构建而言,报道的议题固然重要,报

15、道的方式也并非没有作用。下面我们将考察报道方式如何同卫报有关中国报道中的框架建构相联系。 (1)平衡手法西方新闻界很注重运用平衡的手法进行新闻报道。 也就是在报道事情主要方面的时候,也顾及其他方面,尤其是意见相左的方面。平衡手法能通过突出“主要方面”表达倾向性,同时又能利用意见相反的方面给人以“客观、全面”的印象,提高报道的可信性。8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卫报涉华报道中显示出对平衡手法的娴熟应用。 以 2005 年 11 月 9 日国际版的中国:奇迹和威胁为例。这篇报道以一个普通深圳人的生活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奇迹”

16、(mira cle) ,褒奖中国的成就;另一方面,又说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将会重构世界经济格局,是对世界的“威胁” (mena ce) ,暗示了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和对西方世界的潜在麻烦,总体上来看,中国是“奇迹”与“威胁”并存。褒贬穿插本身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微妙的语气中,读者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报道倾向的影响。 (2)新闻源的使用和交代通过交待新闻源,媒体一方面可以表明新闻事实是有根据的,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消息源之口,说出记者自己想说的话。西方记者在挑选代言人的时候总是很有讲究的,他们或者采访最普通的老百姓,以此为报道添上亲和力;或者询问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意见、

17、直接引述官方表态,以增添信息的权威性。 卫报在关于中国的报道中,也通过对信息源的引述和交代,建构认知中国的框架。 2005 年胡锦涛主席访问英国期间, 卫报在 2005 年 11 月 10 日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从巴西大量进口大豆造成巴西森林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文章。文章援引某中国官员的话:“中国从 2003 年开始就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巴西如何保护环境取决于他们自己。 ”读者孤立地看这一句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一味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不顾别国的利益。通过这类直接引语给人以客观、权威的印象,但实际9上是记者从其自身观点出发建构认知框架的一种手法。 (3)对事实的精心选择和排列组

18、合等“客观报道”手法卫报在涉华报道中基本采用了客观报道手法。这种手法在报道中陈述客观事实和别人对这些事实的评价,而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其新闻报道没有倾向性,只是这种倾向性不由记者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和排列组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更具有隐蔽性。比如 2005 年 9 月 26 日卫报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政府对互联网控管的报道。其中说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 “中国政府就削减开支,禁止不同类型的媒体的出现,强迫媒体都要在正常的发行和为舆论服务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在信奉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西方国家,上述新闻背景的介绍,显然可能引起国外读者对“人权”等问题的

19、联想,增加国外读者对于中国的负面看法。这样的“客观事实”选择显然是建构主义的手法,背后隐藏着基于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 三、结语 卫报关于中国的报道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主流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既报道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审视中国现实中存在的不足或在该报看来的问题提供了某种参考框架。 对于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平和的态度去看待,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解读这些报道,对不同的报道区别对待。纵 10观 2005 年卫报全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虽然某些报道中带有一定的偏见或对中国的误读,但也存在大量的客观报道。我们应避免用偏激的态度看待英国媒体的有关中国的报道,通过对这些报道

20、的深入研究,发现、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时通过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对外传播, “向世界说明中国” ,这将有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中国作为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热爱和平、关心世界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国际形象,改善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作者分别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导、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研究生) 注释:Entman,R.M:Framing:Toward sclarificationof afracturedparadigm,JournalofCom munication,1993,43(4),p53 王志华、章洁编著:英美媒体文萃第 5 页,浙江大学

21、出版社2004 年版;徐耀魁主编:世界传媒概览第 4849 页,重庆出版社2000 年版 转引自:Dietram A.Scheufele (1999).Framingas aTheoryo f MediaEffe cts.Journalo fCom municatio n,1999,49(1).获自 w w w.lboro.ac.uk 网站;上网时间:2006 年 5 月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10 期 相关链接 6 月下旬召开的 2006 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上,国务院新闻办介绍,美国纽约时报 、 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报 2005 年关于中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