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3.50KB ,
资源ID:3473098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30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doc

1、1李鸿章外交思想述评【摘要】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维护清政府的利益是这一思想的宗旨和核心, “避战求和”与“以夷制夷”是其主要内容。由于这一思想本身缺乏实践基础,不能应对晚清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最终在实践中宣告失败,晚清政府也在内交外困中土崩瓦解。 【关键词】李鸿章 外交思想 失败原因 局限性 研究中国近代外交,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不可回避的人物。1863 年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兼南洋通商大臣后,李鸿章就开始参与清政府的外交事务。1870 年他继曾国藩担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直到 1901 年病死,除曾在 18951900 调任他职

2、外,始终是满清政府外交决策层不可或缺的一员,其间清政府一切重要的对外交涉几乎无不由他一手主持和操办,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满清政府“外交部长”的角色。由于处在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以及外交的影响自然是不可小视的。 “要了解中国近代史,不了解中国近代外交不行;要了解近代中国外交,不了解李鸿章是如何与洋人打交道的,更不行。 ” 宗旨及主要内容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宗旨 2李鸿章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关系,完全属于传统模式的范围之内。其父李文安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其本人也在二十四岁时中进士。这样,成年后从政的李鸿章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而待其从事外交活动后,

3、也自然而然地充当了满清政府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 尽管有一部分人简单地将李鸿章定性为卖国贼,但客观地讲李鸿章的外交目的和宗旨是希望能维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好让清政府有喘息和自强的机会,简单地说就是为满清政府争取自强的时间。否则,清廷也不会在他死后赐其谥号“文忠” 。至于李鸿章受到当时及后世人的抨击,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晚清的大部分丧权辱国的条约都与其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李鸿章始终都不是清政府外交事务的最高决策者,他所从事的外交活动始终处在清廷的控制和授意之下,就其本人而言,回旋余地着实不大。 二、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个方面为“避战求和”

4、、力保“和局” ,即尽最大可能避免与外国发生战事,尽可能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 要做到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就必须满足清略者的无理要求。在李鸿章看来, “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 (若开战)即暂胜而终败” 。因3此,在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切实加强之前, “必以力保和局为紧要关键” 。只要力保“和局” ,利用和平环境整军经武, “确有可以自立之基,然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和则久” 。 李鸿章之所以主张“避战求和” 、力保“和局” ,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方面来讲,首先是李鸿章对列强的侵略野心认识不深。他认为:“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非真欲夺我土地也。 ”所以,他认为只要适当地满足列强的无理要求,

5、委曲求全,即可避免战事,保证中国自强进程的和平环境。殊不知当时各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贪婪无比,欲壑难填,一味地求和顶多只能延缓战争,绝对避免不了战争。其次,李鸿章是典型的唯武器论者,把武器视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从而在面对拥有武器装备优势的侵略军的时候,总是缺乏战而胜质的信心和决心。如在甲午战争中,他就发出“倭并全用西洋新式枪炮,精锐无前,非有利器,断难制胜”的悲观论调。事实上,诚然侵略军拥有武器上的优势,但他们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境外作战的一些困难和弱点,清军若奋力抗战,并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另外,就客观方面来讲,晚清政府政治极其腐败,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分歧、帝后两党的矛盾长期存在,这一切

6、使的国力孱弱不堪,清军战斗力也大不如前。 “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其后前兴之而后毁之,此信之而彼疑之。 ”大清国的这种状况也不能不使李鸿章感到无奈和心虚。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另外一个方面是“以夷制夷” 。 “以夷制夷”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其他民族惯用的民族分化政策。这种以中国传统的合纵连横理论和西方均势思想相结合为特征的策略,4被李鸿章看作是孱弱的清政府唯一可行的外交之策。他认为,清政府自身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应对列强的挑战,要想维持生存,必须取得国际力量的支持。同时,他相信,只要采取正确、灵活的策略,列强是会给与清政府支持的,因为列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利益冲突,正好可以利

7、用这些矛盾和利益冲突,使列强彼此互相牵制、抵消力量,最终实现“守疆土保和局” 的目标。另外,李鸿章特别相信国际法,认为只要自己不违反国际法,那么在请求国际调停时就一定会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这一点大概源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以夷制夷”外交思想最突出的实践就是对日、对俄外交。 “不论联日还是抑日或联俄拒日都是以以夷制夷为主旨的。 ” 1870 年 8 月,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派使来华议约时,李鸿章提出了“联日”的主张, “日本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正可联为外援,勿使西人依为外府。 ” 1871 年,清日之间签订了友好条约和通商章程 。此时的李鸿章认为,只要与日本结

8、成东方防线,即可抵御西方的侵扰。但很快,1874 年日军进攻台湾及后来签订的中日北京专约使李鸿章的“联日”思想产生了动摇。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使李鸿章极为震惊, “遽废琉球为县,其无情无理,不守条约,不顾公法,实为地球各国所未有,殊堪痛恨。 ” ,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联日”转变为“防日”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标志了李鸿章“联日”外交的彻底失败。甲午战争失败后,日本成了中国最危险的敌人。在此情况下,李鸿章急于为清政府寻找新的援手。而随后的“三国干涉还辽”又使李鸿章在俄国5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于是他又提出了“联俄拒日”的思想。1896 年,李鸿章代表

9、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这在李鸿章看来,是实现了与俄国在防日基础上的联盟;而对俄国来讲,是打开了进入中国东北的门户。李鸿章以为中俄密约可保大清国 20 年无事。然而仅仅 4 年之后,最先攻破大清国都城第一道城门东便门的正是俄国人!李鸿章“联俄据日”的思想再次宣告破产! 必须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具体的外交实践中,李鸿章往往是把“避战求和”与“以夷制夷”相结合运用的。即当面临对外纷争时,一方面尽力争取“和局” ,避免“衅自我开” ,同时请求国际社会调停,采取“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 实践失败原因探析 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李鸿章是晚清对外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他处心积虑地维护清政府的利

10、益,结果却是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和 辛丑条约 ,几乎让他身败名裂。而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最终在他去世十年后彻底崩溃。不可辩驳的历史证明了李鸿章外交思想实践的失败。 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外交思想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个人的因素,也有客观上不可抗拒的因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李鸿章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始终缺乏必需的和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没有可以利用的砝码。 6外交工作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来就是和一国的内政、军事紧密结合的。一个国家只有自身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才能取得外交上的主动地位,否则自己的外部要求必将被别国忽视,甚至还将被别国宰割。所谓“弱国无

11、外交” ,就是这个道理。而李鸿章所生活的清朝末期,封建体制的弊端已暴露无遗,社会政治十分腐化堕落,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面前,中国落后的封建经济显得极其虚弱,同时,面对西方近代化军队的入侵,封建清军几乎束手无策。总之,当时貌似强大的清帝国事实上已孱弱不堪。在西方人的眼里,清政府没有半点威严,就连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敢在局外旁观论中“轻蔑地指责清政府” 。面对清政府如此的国际地位,李鸿章在办理外交事务时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也难怪当时的一位西方人这样评价李鸿章:“李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他的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 其次,由于本身对当时复

12、杂的中外局势缺乏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李鸿章所提出的“避战求和” 、 “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 19 世纪下半期,随着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瓜分世界的野心日益激烈。而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封建国家,自然而然就成了它们的矛头所向,被它们侵略是迟早的事情。但李鸿章却没有认识到列强的这种侵略本质。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李鸿章却时时坚持“诚信” ,处处请求国际调停,认为“倘遇一国有侵占无理之事,尽可邀集有约各国公议其非” ,进而提出了“我诎彼直,不论势之强7弱,总以议和为是”的“避战求和”外交思想。结果,妥协退让非但没有换取和平,反而麻痹了清政府自己的战

13、备思想,导致了战场上的屡次失败。 李鸿章看到了列强之间的确存在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但他却忽视了列强在侵华方面存在的共同利益,以及清政府与列强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因而盲目地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纵横捭阖本是一条常用的外交策略,可惜李鸿章所处的 19 世纪,殖民主义横行,列强和清政府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中外实力悬殊巨大,在这种情况下,一厢情愿地“以夷制夷”只能是自取其辱。同时,列强面对这一分化政策,也会在以之利益的基础上联合起来。19 世纪 60 年代列强就采取过所谓的“合作政策” 。 另外,由于对别国情况的不了解,李鸿章也在外交中出现了一些不应该的失误。 例如

14、,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一登场的时候,就扮演了帝国主义的角色” ,李鸿章对此却没有察觉,而幻想与日本结成“以东制西”的同盟;还有,从中俄密约签订前李鸿章轻信沙皇所说“沙俄地广人稀,绝对不会再觊觎中国土地”的话可以看出,他对俄国近代扩张史的了解也不会太多。 再次,清政府始终没有系统的外交思想和策略,这也是李鸿章外交思想无法产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李鸿章在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中占据着非常的重要的位置,但他的外交思想始终没有成为清政府外交的大政方针;而且,当时的晚清政8府政出多门,处理外交事务的不仅有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还有南洋通商大臣、总理衙门、军机处以及朝廷任意指派的钦差大臣,而最终的决策权还是

15、在皇帝和慈禧太后那里,李鸿章虽是朝廷重臣也只是有提建议的权力。因此,虽然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主持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涉,但由于受到太多的挚肘及本身没有决策权,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自己的外交思想贯彻到位,即使他的这一思想本身就存在明显的弊端。这一点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慈禧不顾国家安危,从一己私利出发武断地向八国宣战,最终不得不以签订辛丑条约而收场,从而使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对此无可奈何的李鸿章只能在临终遗言中“望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 最后,李鸿章本人素质上的弱点也是一方面原因。 如前所述,李鸿章本人是典型的唯武器论者,面对西方的优势武器,缺乏战而胜之的信心,这就使他“谈判未开,先输

16、三分” ;另外,李鸿章曾在筹议海防折中这样说道:“臣虽愚间,惟洋务涉历颇久,闻见稍广,于彼己长短相形之处,知之较深” ,他在外交上的自负心理可见一斑。这使得他在处理对外事务时往往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犯“偏信则暗”的错误;最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李鸿章在对外谈判时爱好“讲人情” ,喜欢向对方倒出自己的苦衷,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殊不知这样却暴露了自己的底细,使自己更加被动。这一点在与伊藤博文的谈判中表现的最为突出,而伊藤博文却趁机狮子大开口。 9存在的局限性 由于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一些人武断地给他贴上了“卖国贼”的标签。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事实的。何为“卖国

17、贼”?“卖国贼”是指那些背叛了国家或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的人。而在李鸿章生活的年代里,清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清帝国即是当时的中国。虽然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没有起到维护清政府利益的作用,但他的动机却是为维护清政府的利益,这在当时也就是维护中国的利益。而他本人也没有背叛清政府的行为。因此,李鸿章在外交事务中并没有卖国的行为,认为他是“卖国贼”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尽管如此,李鸿章外交思想中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时晚清政府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封建生产关系依然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梗?淘汰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李鸿章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18、,而仍然把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和生存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他外交思想的局限所在,同时这也是其外交思想必然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这些局限性也有其必然存在的原因:李鸿章从小接受的是系统的儒家教育,本身是地主阶级中的一员,生活在封闭落后的晚清时代,没有全面认识世界的机会。但不管怎么说,客观事实是他努力的方向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背,他只是在为一个必将灭亡的帝国苦苦挣扎,而这一切都是枉然。也许没有他帮助清政府苟延残喘,清朝早就崩溃了,而中国的面貌也会早一点改观。因此,虽然不曾卖国,但“误国”的责任10李鸿章是无论如何逃不掉的。 参考文献 1 郑洁、刘文鹏著:李鸿章外交之道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 张明林著: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3 年版;3 王绍坊著:中国外交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日) 守屋典郎著: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50 年版; 5 施渡桥著:晚清军事变革研究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6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书 。 作者简介:刘宏周,男,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