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留学生活,从做饭开始把烤盘里的蛋糕拿出来,装进一个大白瓷盘子里,蛋糕已经简单的切好了,包上保鲜膜,放进了冰箱,后天导师生日,这是我准备的礼物,第二天带到学校,足够一帮人当个 tea time 时的点心了。其实我在国内就算是半个大厨了,除了自己喜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找吃的地方,更有一些朋友总在一起交流吃饭的心得和做菜的方法。 法国尽管有不少华人,也有包括中餐馆在内的各色餐馆,可是咱中国学生还是要自己做饭。我刚来法国的时候经验不足,中午试图在外面用餐,那个价钱让我心疼不说,更恶心的是难吃得让我这个并不挑剔的人想吐,我顿时明白了一个朋友在英国呆了 10 个月后骨瘦如柴的根本原因。从此偷懒不得,顿顿
2、都是自己做。 我住的宿舍区有个惊人大的厨房,方圆怎样都有几百平吧,这宿舍区住了数百人,共用这个大厨房来解决至少两顿饭的问题。一到做饭的时间,只见各国的兄弟姐妹各展厨艺,煎烤烹炸,十八般武艺都使将出来。要是围着厨房走一圈,估计能学会不少手艺。这个情形大大的激励了我,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肚皮的事情,每天要准备好第二天的饭。学业的进步在 1 个月看不太出来,可这个做饭,我确信可以预见到手艺的提高。各国的风味先不说,诸多的中国同胞们就来自祖国各地。四大菜系八大菜系的也能融会贯通啊。我这个生在北方的孩子在南京工作后才被2迫学做饭,不会北方面食的做法一直是个遗憾。怎么也没想到,上帝安排我到法国来学习面食。 刚
3、来的时候被别的前辈请去吃饭,吃惊的发现我们在外面买的各种包子馒头饺子花卷等等,原来都可以从留学生的手底下变出来。惊讶的同时,经人点拨,其实这些自己也能做。于是回去后就自己试验,居然也像样得很。在饺子大王三毛的启发下,我来后两周便邀请大家来包饺子,凭借着记忆中的少许经验,又向国内的同志们请教,我那次做得很成功。一干人等吃的是盘光碗光。这一顿,足足吃了 4 斤多牛肉。 饺子之外还学会了做花卷馒头,这里的面粉很好,做起来也简单,就连小留学生们也会摊很香的鸡蛋饼。第 4 个周日,我们居然就请起老外了,不是一般的老外,是学了 7 年中文,研究中国问题的老外,也在南京住过,吃过很多的中国饭,点名要我们做宫
4、爆鸡丁之类的菜。就是这些在国内也没做过的东西,愣是让我炒了出来。中国菜学着西方的摆法,用生菜叶子垫着,把老外骗得是感动万分。其实就像三毛同学说的,我做了啥,不过是像过家家一样,完成一个童年的游戏而已啊。发扬民族精粹的同时还学会了做蛋糕。老外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做的东西烤起来很简单,刚开始我还很虚心的请他们提意见,可是老外都说好,不需要改变配方。我也就得意起来,不再把他们放在眼里。我现在已经能烤各种蛋糕了,从备料到烤出来,不过 20 分钟的时间,到底是洋人的食物,归根到底没有任何复杂可言,这又印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别。 尽管属于熟练工人,但每天自己做饭两周后就觉得非常麻烦,哪里比得上国内自由,不想
5、自己做的时候,有的是馆子供你选呢。好在我这3种情绪很快就被姐姐骂了回来,她老人家已经定居海外了,说所有的中国人在国外恐怕都要这样子,我也没法特殊到哪里去。我突然非常理解以前国外的朋友热衷于流传一个菜谱这种现象,而我自己,也成了那种和中国学生聊天,总是会转到吃的话题上的那种无聊人士。要不是在讨论某种东西的烹饪方法,要不就是回忆在国内聚餐的生涯。要是碰到一个老乡就更好了,可以一起复习一下大家熟悉城市的美食地图,回忆的时候充满了向往。我有一个北京来的朋友是烹饪好手,自己却懒得动手,每每在半夜打电话来,总是要说到吃和如何做吃,我称之为“美食意淫” 。周围的一帮留学生大多为小孩子,都是 20 岁左右,在
6、国内正是父母疼爱的年纪,家境又都不错,哪里受过这样的苦。他们总想着找最简单省事的办法。两个女孩去超市买了一大堆鸡排来,因为要过期了,半价。这样的便宜货她们用了两个烤箱烤了 4 个盘子,这里吃得最多的就是鸡了。你烤也好炸也好红烧也好,变得花样再多再好吃它也还是鸡肉啊。两个女孩用了一个多星期吃完,吃的脸色发黄。另外一个小孩,不会做饭,学了两招土豆烧牛肉,结果,某天从超市里买了打折的土豆,10 公斤,才两欧元。可是这样的土豆放在哪里都会长芽的,没过两周,土豆扔掉的也有一小半了,他想用来吃几个月的计划早早就完蛋了。 这种留学生活的开头总是充满了笑话和艰难,我相信他们,以后一定会烧得一手好菜。留学生活中,也许吃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但却是最有意思的事。毕竟,生活教给你的是鲜活的经验和滋味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