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媒介失忆: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人类的文化与历史就在于媒介记忆。作为一种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疾病,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 Michael Bugeja 和 Daniela V?Dimitrova 在研究了 6 种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短短一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而另两位学者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 500 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
2、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 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的网络脚注(Half?life Internet Footnote)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 、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向。 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着手研究和解决与“短命”网络脚注相关的各种媒介失忆
3、问题,思考媒介失忆产生的原因,分析其解决的路2径,千万“不要等到 10 年或 20 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 一、媒介失忆与传播科技革命 硬盘、闪存式存储器(U 盘) 、DVD?R,这些数字化时代的记忆载体,当人们提到它们的优点,总是以密度高、空间省、搜索快捷、传输即时、复制准确和成本低微等关键词来概括;而当人们谈到其发展趋势,又大多是以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和更小的体积来形容。的确,相比以纸张为媒介的报纸、杂志、书籍和以有线、无线信号为载体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有着传统载体所无法比拟的记忆优势,数字技术也成了当今人类最理想的信息传播与数据存储手段。许多学者
4、曾经在不久前所预言的“数字化图书馆” 、 “电子阅读时代” 、 “无纸化办公” ,几年间都陆续实现了。 正当人们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越来越依赖这些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今天,一个小小的网络脚注却突然探出头来提醒我们: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信息黑洞” (Black Hole of Cyberspace) 。宇宙黑洞凭借巨大空间和强大吸力吞噬、消化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而信息黑洞却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数字化时代繁盛浮华的表面下悄悄地吞噬、消解人类的记忆、知识和历史。 纵观人类传播史上的历次变革,每次传播革命的发生与演进无不依赖信息传播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不论是语言传播革命中的语言
5、,书写传3播革命中的竹简木牍、纸墨笔砚,印刷传播革命中的造纸、印刷技术,还是电子传播革命中所依仗的电子器材和制播技术,网络传播革命中的电脑与网络等核心科技,每一次传播革命的背后真正动力是信息载体和传播科技的发明创造、更新换代。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正是电脑、网络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综合性记忆优势的同时,所引发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问题。 1.媒介失忆与存储介质多样化 人类传统的信息存储工具,尤其在出现文字后从未出现过这样大的变化,在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着数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存储技术。磁性存储介质(Magnetic storage)有各种类型硬盘、磁带等,光存储介质(Optical storage)有
6、 CD、VCD、DVD 等,以半导体为存储介质的存储工具(Semiconductor memory)U 盘、SD、CF 卡等也开始盛行,还有一些化学的、生物的存储技术正在研发过程当中。 这种对信息存储介质笼统分类,也许不能确切反映人类在不到 100年的时间里信息存储技术的巨大变化。以发展时间最长的磁性介质来说,磁盘存储的密度一再提高,商品化硬盘的密度已达到每平方英寸 20Gb,实验室则已达到 100Gb,比 1957 年 IBM 推出的第一台硬盘的密度提高了上千万倍。而老一代的磁盘被替换的同时,新一代新盘接口便不能再兼容旧的技术。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 5?2 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
7、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 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已经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光存储介质面临相同的困境,虽然光存储介质与其他存储方式相比4绝对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存储方式,应用大约不足 20 年,但是其衰退与更新换代却十分迅捷。CD、VCD 在 DVD 价格不断打压下,已经苟延残喘;而更加新锐的闪存存储技术,可能会给整个光存储阵营带来灭顶之灾。甚至连 Sony 公司苦心研发多年、刚刚问世的 MD 技术(MiniDisc)还未普及,就因为闪存介质的诞生而面临消亡。同样的媒介失忆也出现在广播影视领域,我们还记忆犹新的录音机、录像机及卡带早已被数码录音笔、录像机所取代,
8、拷贝已经被光盘所接手,许多宝贵的音响影像资料不是已经消失就是面临毁灭。而当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光存储介质被淘汰的时候,又将有多少宝贵的信息资源被这个黑洞无情吞噬呢?即便有些资料通过新的存储介质保留下来,但媒介失忆仍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 2.媒介失忆与存储信息抽象化 信息存储的抽象化,的确使得信息的大量存储成为可能。我们知道,人类发明文字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符号音节体系,比如英语、法语的发明;二是单字表意体系,例如汉语、日语的创造。这样的发明和创造,实际上决定了人类可以通过文字发音或者外形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述的含义。而传播发展到数字时代,表意的符号完全升级为只有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单纯 0 和 1 的数字
9、组合。这样的数字组合,仅依赖人类的大脑是完全没有能力去解读 0 和 1 组合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的,更何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存储设备已经从 GB 时代成功进入了 TB 时代(1Tb=1000Gb) ,这样海量的信息存储和解码不仅人脑不可能完成,即便是稍有些年头的计算机也无法胜任。 在这个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按照这5种 0 和 1 的数字组合存储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但是数字化存贮技术和读写格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迅猛变革、名目繁多的信息存贮器和读写格式,如今已经成了一大令人头痛的问题。人类传播活动注定了要由人际转向机器,没有机器对信息的存贮和对符号的解读,人似乎什么事也做不成
10、了。新的格式优化提升了老的文件存储格式,新公司替代了旧公司,开发人员一拨接一拨,一辈接一辈,最终伴随着旧式解码程序的停止开发和实施新的标准,那些封尘于电脑的老文件可能再也没有人能够打开了。于是,传播危机、文化断裂、知识碎片和媒介失忆由此出现。 3.媒介失忆与存储技术的不稳定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们可以完全保留下这些老式存储设备,旧的编码解码程序,就不会面临媒介失忆、信息黑洞这样的尴尬场面。但事实上,今天我们的信息存储设备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隐含的内耗也是惊人的。许多人都曾遇到磁盘插入电脑,却被告知已损坏的尴尬;电脑意外断电、电脑病毒入侵造成的资料损毁更是后果严重,不断发展进步的存储和记忆
11、设备其实是一个让人无法放心的“保管员” 。对此,IBM 的存储专家警告那些自行刻盘的用户, “CD 和 DVD 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到五年,而如果你想延长它们的寿命,就要将它们放置在低温和黑暗的地方,但能延长的时间也有限” 。老式的磁带用上十年就会老化,软盘和硬盘的原理和磁带机差不多,虽然他们的搜索速度无可比拟,可是寿命也没长多少。现在的现实情况就是,你的数据如果 5 年或者 10 年放在那里不管,就可能全部丢失。 6二、人是媒介失忆的主要责任者 掩藏在技术层面传播信息丢失的背后,也不可忽视这里同样有许多人为因素的存在。信息的传播与接受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他们决定着信息发布的时
12、间、地点、质量和数量,决定通过什么渠道、传给什么人群以及达到怎样的效果。同样,人作为信息接受的主体,他们决定了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行动。因而,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人承担着一个完全主动的角色。 “短命”网络脚注的提出者 Michael Bugeja 和 Daniela V?Dimitrova 教授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介失忆的人为因素:网络脚注的消失,那是因为网站终止服务了,网页被创建者转移了,网页被重新设计了,或者网页的信息被网站管理者删除了,等等。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中,不保管或者重复使用播出带,在硬盘上用新的覆盖旧的节目,已经司空见惯。因此,今天专业传播者在无意
13、中的所作所为,事实上同历史上的“焚书”并无根本区别。 进入网络时代,人类信息积累和知识生产也随之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状态。信息和知识的增长愈来愈快,过去每隔 1015 年人类知识就要翻一番,如今 35 年就要翻一番。同时,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又表现出重复性、劣质化和同质化的趋势,海量垃圾信息、无用知识充斥整个媒介。当我们随意在网络上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个热门话题,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重复性的、同质化的信息和知识充斥网络空间。这些信息的爆7炸性增长不仅挤占了媒介空间、堵塞了传播通道,还给人以知识满溢、文化繁荣的假象,遮蔽了媒介失忆、传播危机和信息黑洞的严重性和危机性。 更加严重地造成媒介失忆、信息黑洞的
14、重要杀手,是那些对信息存贮设备和信息记忆载体进行有意无意破坏的人。比如病毒软件的开发者、传播者,他们销毁、破坏他人或公共信息资源和电脑或服务器系统,所造成的信息资源破坏往往是大规模而且无可修复的。 三、商业企业:媒介失忆的幕后操盘手 出于赢利目的的考虑,商业企业的运营也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媒介失忆、信息黑洞。生产厂商追求存储设备具有更大的存储空间,具有更小的体积、更高的存储速度,这样的新技术、新产品可以抢占市场,获取更大的获利空间,因而得到企业高度重视。而对于存储的信息在十几年甚至几年之后是否能依然妥善地保存与传播,这就不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了。 同样,网络经济起伏震荡所引起的网站兴衰更替,也会导致
15、媒介失忆,使这些网站所负载的信息资源的流失、废弃和格式化。网站作为互动信息发布、存储、接受的平台,从来就不是廉价的。一直有学者认为,网络是一种廉价的传播方式,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随着信息资源的质量不断提高、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个人电脑运算速度的高速提升,网络信息的传播早已不再是十几年前 Modem 时代以文字信息为主8的传播模式。现在的网站需要更多的存储空间用于声音、图像以及流媒体的存储,而这样的海量存储和不断增长的流量需求,导致网站经营的开销大幅增长、运营风险迅速升高。2000 年前,第一次网络经济爆发式成长,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网站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很快随着互联网的第一次泡沫破灭
16、,原有筹集资金枯竭,后续资金无法跟上,很多网站终于难以为继,经营陷入困顿而最终倒闭。美国在 2000 年和 2001 年间,就有 747 家网络公司倒闭,而这些网络公司在倒闭的同时,原来所拥有、储存、记录的信息资源也随之不见踪影。 当下,虽然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公司似乎已经集体挺过了网络经济的严冬,迎来了 Web2?0 时代的春天,但是运营失败的短命网站依然不在少数,每每伴随这些网站的一个个消亡,媒介失忆随之产生,许多重要的甚至是珍贵的信息资源也与信息载体一起被埋葬了! 四、媒介失忆:制度层面的轻忽与遗忘 讨论媒介失忆、信息黑洞问题,制度建设无法回避,虽然这很无奈。其实,直到现在世界各国都还没有找
17、到行之有效的媒介管理制度,特别是网络管理制度来应对媒介失忆和信息黑洞问题。目前,大多数的国家政府都还没有将媒介失忆和信息黑洞问题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 “15 世纪初,中国大明王朝曾凭借郑和的宝船队远航各大海洋,但为何最后是达伽玛用三艘葡萄牙小船开启了欧洲对世界的殖民时代?为什么曾经繁华的文明会逐渐凋零、一度领先的文化最后却丧失优势?对9自身文明的轻忽与遗忘、内生的腐烂,是致命的转折点。而在转折发生的当时,人们并未察觉,或是因为太晚察觉而无法挽救。对于各种丢失技艺的丢失、文化的丢失人们是会习惯、进而遗忘的。文明一旦被遗忘,很快就会消失,再也无法寻回。中国一度领先的航海技术就是这样消失掉的,在明朝
18、随意地撤销宝船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远洋航海的黑暗时代,最终被欧洲文明所超越。 ”? 现在,中国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跳到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信息交汇的大集市,买卖双方数量众多,信息商品五花八门,交易方式各种各样,任何优秀的管理制度也许刚刚出台就已经过时,制度变革永远是跟在实践的后面亦步亦趋。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尽早开始,以赢得时间。而不要到了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察看一路走来的足迹已经消失的时候,再来思考媒介失忆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技术系教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院交流学者) 注释: Michael Bu
19、geja and Daniela V?Dimitrove,Reconsider the Source Implications of Vanishing Online Citations in Communication Journals,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2007,P212 The Half?life of Internet References Cited in 10Communication Journals,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s
20、the proper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Michael Bugeja and Daniela V?Dimitrove,Consider the Source:Predictors of Online Citation Permanence in Communication Journals,Conference Paper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alf?life:Half?life is defined as the time interval during w
21、hich half of the online citations in a journal disappear?From Michael Bugeja and Daniela V?Dimitrove,Consider the Source:Predictors of Online Citation Permanence in Communication Journals 亦当心,人类正失去记忆 ,法国世界报2008 年 1 月 28 日 谢长生:数字时代信息存储技术发展 , 计算机世界2001 年9 月 3 日 PCWorld?COM?CN,2006-02-17, InfoWorld ,2006-2-1 Michael Bugeja,Daniela V?Dimitrova,Raising the dead Recayed online Citations,American Communication Journal,Vol 9,Issue 2,Summer 2007? 中国互联网 10 年白皮书http:/tech?sina?com?cn/misc/ 2005-12-10/95/1040?html?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