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32.50KB ,
资源ID:3473863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38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美国政府与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权利之争.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美国政府与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权利之争.doc

1、1美国政府与记者对消息来源保密权利之争05 年 5 月 31 日,美国名利场杂志揭开了一件 30 年的历史谜团:当初提供华盛顿邮报揭露“水门事件”重要线索的关键线人“深喉”终于现身,他就是当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现年高龄 91 岁的马克?费尔特。 “水门事件”对政治界与新闻界影响深远,这一事件对美国政治腐败行为不啻为当头棒喝,而为新闻界揭发政治丑闻树立了典范。此后,保护匿名消息来源以取得重要证据的模式,成为记者进行调查性新闻报导的重要手段。无独有偶,最近又有“特工门”事件的一名美国记者,因保护消息来源而身陷囹圄。物换星移,一种职业道德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与影响,这当然与记者背后所处的大环境有着

2、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深喉”成为匿名消息来源的代名词 1972 年 6 月 17 日清晨 2 点半,有 5 名窃贼暗闯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竞选总部办公室之后遭警方逮捕,其中一名窃贼身上的通讯簿中竟记有一个白宫的电话号码和亨特的名字,这成为刚加盟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伍德沃德调查这一事件的开端。当年的“水门事件” ,在美国新闻与政治各界的介入下,终于导致尼克松总统在面临国会弹劾的压力之下于 1974 年 8 月 8 日决定引咎辞职,另外,有 40 名政府官员2和尼克松竞选连任委员会成员被判刑。 当时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为何有机会成为揭发此桩政治阴谋的英雄?这与

3、其中一名记者伍德沃德的一次交友求职经历有关。根据伍德沃德于今年 6 月 2 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费尔特是怎样成为“深喉的” 一文中指出, “水门事件”的线人马克?费尔特,是伍德沃德于 1970 年担任海军少尉退役前夕,在白宫西翼传达候听室送文件时认识的,此后,伍德沃德多次向费尔特表达对前途茫然与求教工作经验。因为两人彼此的信任关系,才使伍德沃德比其他记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联邦调查局,再加上这名记者勇敢执着追踪事件真相的不懈精神,终于让“水门事件”真相大白。这使得华盛顿邮报名声大噪,奠定了与知名老报纽约时报平起平坐的地位,两位记者也在 1975 年获普利策新闻奖,同时美国媒体也成为推动民主政治的标

4、杆,美国媒体至此有机会成为一个扭转政治危机与公众抒发对政治不满的渠道。 “深喉”从此便成为匿名消息来源的代名词。 匿名消息来源在新闻报道中的定位虽仍遭到质疑,但记者通常有不公开消息来源身份的责任,以保护消息来源的隐私和生命安全,并可以维系消息来源和记者联系渠道的畅通,这被视为记者的职业道德。同时记者正确引述消息来源,以及通过对消息来源提供信息的调查与核实,保证消息的正确性,这样可以避免记者被消息来源利用,或是记者滥用消息来源夸大事实,导致损害新闻报道的公正客观原则,这也同时被视为记者的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不负责任的记者会以匿名消息来源的方式,作为掩盖新闻报道内容证据不足的幌子。即

5、使如此,3这仍不能否定匿名消息来源在新闻调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我们往往会发现,记者所报道的事件所具有的张力和说服力,最后并不在于匿名消息来源的身份是否应该被公开,而在于这个事件本身是否确实存在,以及被报道事件的严重性是否足以危害到公众利益与社会安全。如果是,公众会期待媒体找出对事件负责任的人,并且要求立即处理与解决事件本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当事件牵涉到国家安全时,政府与媒体的关系通常会很紧张。通常媒体遭受到政治打压的问题不在于记者所持的证据不足,而在于政治本身是否存在媒体所揭露的弊端。媒体的责任在于报道,政府的责任在于解决问题以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 二、新闻问责机制防范媒体被利用 从新闻产

6、生的过程来看,新闻可以算作一个由复杂媒体组织设定的程序所产生出来的成品。新闻本身由事件组成,而新闻记者必须对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因此,必须要有一个问责机制,要求记者必须进行观察、访问等查证工作,以确保新闻的可信度。在这个查证、核实的过程中,拥有消息来源便成为新闻界一项功能性需求,换句话说,可信的消息来源是记者可以大胆报道新闻的支柱。因此,消息来源与记者之间就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甘斯比喻这是一种跳探戈的关系。记者在极度依赖消息来源的情形下,媒体本身的自主性也会受到挑战,因此,记者被要求需要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包括质询与查证消息来源者提供消息的可靠性,以防止媒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7、。 4华盛顿邮报在“水门事件”中之所以被美国新闻界定位成媒体揭露政府弊端的典范,而不是政治恩怨斗争的结果,乃在于美国媒体当时确实扭转了美国政府政治最为黑暗的时刻,终结了美国政府借口发动越南战争以及总统为了个人政治前途不择手段的肮脏岁月。美国政府从此也以此为鉴,不敢轻易蒙骗社会大众而做出掩耳盗铃的非法事情。记者的调查性报道也受到了鼓舞。 西方新闻记者通常被赋予“第四权”的称号,这与他们在发展公民社会的政治过程中参与监督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是否滥权有关。在西方媒体经历国营、党营、商营的发展进程中,现在单一媒体结构逐渐被多元所取代,这是一个媒体争取自身力量最大化的竞争时代,与此同时,媒体是否具有

8、独立性与自主性的问题也经常被争论不休。但当媒体被认为是介于政府阶层与公众阶层之间的一个中介力量时,媒体比较容易发挥它作为社会权力制衡以及社会情绪平衡与协调的角色,此时媒体的灵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都比较充分。此时,政府、公众或媒体都要求权力关系平衡以达到利益划分的平衡。任何一方都不应拥有完全独占的权力,否则,就有可能形成人们所不愿意见到的由政府专权的极权国家、由媒体操弄的虚幻世界,或是由公众驾驭的暴民社会。 俄罗斯社会传播学者普罗霍夫就曾提出“国家社会媒体”的构想。他认为,媒体是一个社会政治阶层,因为媒体可以协助人们完成其他的社会活动。他还认为,媒体在集权国家里多是表达统治阶层的利益,在这一环境

9、中传播活动缺乏社会正义与人文关怀,此时,媒体没有表达自己与公众利益的声音。因此,他提出将媒体归为三类:公民媒体、国家5社会媒体和国家媒体。公民媒体与国家媒体可以参与国家社会媒体的运作,联合组成的民族委员会负责管理国家社会媒体,而国家社会媒体比较能够平衡公民媒体与国家媒体偏向自己利益的偏颇立场。公民利用公民媒体参与和监督国家政权,三种媒体同时向社会大众负责,争取支持。他认为,媒体应扮演政治对话者、信息传播者、公民社会组织者的角色。三、美国公权力铆上记者新闻采集特权 “特工门”事件系布什政治顾问卡尔?罗夫,涉嫌透漏一名尼日尔特工的身份,这一点被时代周刊记者马修?库珀于 7 月 16 日在电视媒体中

10、公开证实。据美联社华盛顿 7 月 6 日的报道,检察官帕特里克?菲茨杰拉正在调查情报特工瓦莱丽?普拉梅身份曝光案。普拉梅的名字,是在她的丈夫、驻尼日尔前大使约瑟夫?威尔逊在 2003 年驳斥美国总统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部分理由之后,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在时代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透漏出来的。 同样在调查“特工门”事件的另一名美国记者,则因保护消息来源而身陷囹圄。这就是在处理一名中情局特工身份泄漏事件的新闻调查中,纽约时报记者裘蒂丝?米勒,因拒绝透露她的消息来源,因而被法官以藐视法庭罪名判处 3 个月的监禁。法庭对米勒的监禁判决让纽约时报编辑部及新闻组反应激烈,并认为这是美国新闻自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11、。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与记者无国界组织均声称,对于一名记者恪6守职业道德所作出的司法判决是对世界新闻自由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的确,自从“9?11”事件以来,布什政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就不断地给美国媒体施压。再加上一股爱国主义情绪在美国新闻圈中弥漫开来,任何试图突破这种爱国主义氛围的媒体,很容易陷入一种道德犯罪的情绪当中,这使得美国媒体在布什推动单边主义政策与美国国土安全的泛道德化中迷失了方向。那么,记者在发挥监督政府政策、报道公众事务与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所谓社会公器的作用时,到底应不应该享有特权呢?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公权力不但铆上了记者采集新闻与保密的权利,而且还是直接粗鲁地对待媒体记者。 四

12、、美国记者保密特权的争议由来已久 新闻记者保密特权的概念,是建立在采集新闻的过程中,记者从消息来源那里所获得的消息,包括记者的笔记、文件、照片、录像等具体内容,有不受外在强制力威胁而打击到新闻业与信息公开所作出保持沉默的权利。因此,这里涉及到记者工作时的职业操守、被报道者的机密权利以及法院判决所采取的态度等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往往紧张且微妙。在米勒一案中,就涉及了美国政府、司法公权力、记者保密特权、公众知情权利等多方的争议。在这个案例当中,美国宪法所赋予的各种公民权力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记者因保护消息来源而锒铛入狱的问题,还必须从美国当前环境背景与记者保密特权概念建立的关系来审慎看待。 720 世纪

13、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美国记者与新闻机构收到的传票急遽增加,这使得记者保密特权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然而,记者的保密特权又触犯了司法系统中公民有责任出庭作证的义务,以获得案情所需的足够证据。美国宪法并没有直接赋予记者保密的特权,但是多数州已经立法保护记者不受政府机构问讯透露消息来源的权利,以保障民主制度中记者在监督政府运作时所必须有的新闻采集权。记者若想从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宪法层面上谋求庇护也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平衡司法权利、政府机密与记者权利的冲突中,关键在于谁能够有足够证据说服法官,让他相信公开消息来源的公正性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在 1980 年的西尼尔诉美国日刊案例中,华盛顿最高法

14、院鼓励了记者在某种情况之下的保密特权。判决说:考虑到现代社会复杂和发散的性质,公众在代议民主制下作出明智决定的需要,和新闻记者将信息传达给公众与日俱增的重要性,我们认为从社会观点来看记者在这一方面的权利是应该一贯被鼓励的。马萨诸塞州承认记者特权并不是基于宪法第一修正案而来,而是基于一种社会正义原则。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在 1991 年时曾持这个观点:新闻记者并不比其他公民多拥有一个具有宪法基础的证据特权。但是我们承认,基于普通法的原则,否认大陪审团发给新闻记者传票是符合正义的。因此在平衡司法判决需有完整证据与新闻自由的利益冲突中,法官不必侵犯记者的普通法特权。 五、各方需证明自身法源的公正性 8

15、一般而言,记者对消息来源的保密特权,是建立在消息是否与公众利益有关,以及消息是否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人民福祉产生立即且危险影响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当记者为了商业利益与个人私利时就不存在这个特权了,法官有权保护当事人隐私权或其他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要求记者公开消息来源,以辨别消息的真伪。因此,面对政府、记者、公众、个人的利益冲突时,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就相当关键。独立的法官判决才能平衡这些利益与价值观的冲突。当这些利益冲突时,谁能够提供法官辨别信息真伪的证据,谁就能够胜出。 平衡利益三个基本的要点就是:信息相关性、消息来源的替代性、公众利益之需要。记者若要拒绝透漏消息来源且保护自己的职业特权,就必

16、须说服法官有其他途径可以证明事件的相关性,以替代自己的消息来源成为唯一的证据。同样,记者要求法官在让他们出庭作证之前,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政府证明,记者所拥有的相关证据是不能从其他渠道得知的。对于法官要求记者作证的紧张关系,必须从以上三点原则中作出缓和与妥协。否则就有司法体系利用自身的行政裁量权的公权力迫害新闻自由之嫌!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经常对媒体的曝料举动作出反击,特别是当政府机构人员将情报泄漏给媒体之后,政府往往希望直接从记者口中迅速得知泄密者身份。从利益平衡的角度而言,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美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证据与充分的理由证明必须直接从记者口中揪出泄密者。反之,

17、在国家安全的大前提之下,记者是否有足够证据与充分理由足以说明,为了监督政府运行、满足公众知情9权与捍卫记者特权的职业尊严之目的,说服法官不透露消息来源,以维护民主制度的正义性。此外,如果司法体系不从司法独立、平衡社会利益的司法正义出发,那么就有可能沦为政府无限扩张公权力的打手。米勒案也反映出美国已陷入发动战争之后导致社会价值体系混乱的恶果。美国媒体一贯坚持的报道独立原则,似乎仍敌不过在战争中建构形成的“爱国主义神坛” 。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http:/ washingto np . Wednesday,June 1,2005, Thursday,June 2,2005 2.http:/w w w /com mentary/content/ articles/050530roco02 3.参考消息2005 年 7 月 8 日 4.(美)罗伯特?延森:如何拯救美国新闻学和民主?丹?拉瑟和美国爱国主义的困境 , 全球传媒报告第 6379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美)唐纳德?吉尔摩等: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第302352 页,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6.尤英夫:新闻法论上册第 364281 页,台湾世纪法商杂志社丛书 2000 年版 7.彭家发:记者与讯源关系复杂 ,香港传媒透视2004 年第 810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