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凭借专家优势 搞好科普宣传两院院士走进直播室 世纪之交,千年之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今日科技节目及时推出“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以中国科学院顾问严东生和上海市科协主席叶叔华为首的 20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从1999 年 12 月 21 日至 2000 年 2 月 3 日,每周三次分别莅临上海电台1422 直播室,就“生命工程” 、 “宇宙天体” 、 “原子物理” 、 “计算机”等当代科技的最新话题,用深入浅出、循循诱导的访谈方式和节目主持人肖玲等一起,为广大市民开设了一座“空中科普大学堂” 。广播讲座一经播出,即好评如潮,以至 20 讲播完后,又应市教委、团市委的要求,
2、续办了“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的精品回放,而上海市科普宣传联合办公室则决定拨款出版院士们的广播访谈录。这一系列的宣传举措在上海及周边省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的成功,也创下了上海电台的三个第一:第一次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由 20 位两院院士参加的广播专题讲座;在全市众多的新闻媒体中上海电台第一个以如此规模进行科普宣传;上海电台新闻与经济两大频率,第一次就重大选题进行长达一个半月的协同作战,即经济频率今日科技节目播出 30 分钟专题后,次日早新闻中又播出记者据此专题改制的 3 分钟录音报道,其产生的 1122的宣传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发挥人才高地的优势 上海是我国科研机构
3、、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各部委在上海的科研机构和上海地方的科研机构总数达 1017 个,在全国仅次于北京。上海有一支庞大的科研技术队伍,各类专业人才近 100万,平均每一万名上海人中就有技术人员 686 人。令人羡慕的是上海还有 83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49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共和国科技精英构筑了上海特有的人才高地。我们正是凭借上海专家人才优势,上演了一幕精彩纷呈的科普宣传大戏。 1999 年 10 月初,我们将开设院士讲座的创意和设想上报给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市科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支持配合下,仅用了一个月时间,就组织落实了二十几位在沪的两院院士参加广播讲座。
4、为了避免科研领域和话题的重复,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精心指导下,我们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 20 个话题,由严东生、叶叔华、汤钊猷、杨福家等 20位院士分别担纲主讲。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能够邀请到这么多的两院院士,能够选择 20 个科学领域中的重大话题,这与专家们的适时介入和热心参与是直接相关的。 鉴于两院院士都是我国现代科学各门学科研究的带头人,具有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每一位院士的访谈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如汤钊猷院士关于“人类将在 21 世纪控制癌症”的预言;叶叔华院士关3于“开发月球”的论述;杨福家院士关于新世纪“上海光源”前景的描绘,无一不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这种系列化且含金量极高的科
5、普讲座正是我们凭借上海科技专家优势而取得的成果。 科普节目要常办常新 上海电台建立以来,科普节目宛如一棵常青之树,无论节目如何调整,它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建台初期的科学与卫生 ,改革开放后的科技之窗 ,乃至今天的今日科技 。50 年来,尊重科学,宣传科学的优良传统在上海电台采编人员中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在这种优良传统的熏陶下,我们采编人员自觉地将日常采编工作与“科教兴国”的重大国策挂起钩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宣传活动且不断总结和创新。1999 年,上海科技节期间,我们主动配合市科协,举办了“创新的魅力专家谈创新”专题节目。其间,我们动用广播媒体的一切手段,以最大时间段宣传上海地区“技术创
6、新”的各项成果。此举实系“双赢” ,在策应了上海科技节宣传的同时,也使我们逐渐掌握了如何利用广播这个传统媒体,做大科普宣传这块蛋糕的技能。于是,当新世纪、新千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便自然地产生了以“广播”为载体,以“院士”为主体,以“迎新(世纪、千年) ”为契机,开展一场重大的科普宣传活动的“创意” 。 “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一炮打响。人民日报 、 解放日报等中央和上海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听众来信来电询问不断,而本地不少媒体也紧紧跟上,开设了“院士专访” 、 “院4士寄语”等专栏。 合理运用系统工程 “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的播出成功,还离不开我们在整个节目运作过程中对系统工程的正
7、确运用。系统工程是一种方法论,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可以运用到社会科学,如大众传媒。 解放日报资深报人陆炳麟先生曾说过:“我们把版面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广播电视没有版面,但也有最后成果(节目的播出) ,因而也可以这样认识问题,比如叫做节目系统工程 。 ”在这次专题讲座筹划、举办过程中,我们把讲座的成功播出,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一切都围绕着它进行运作。我们和市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等讲座联办单位,仅协调会议就召开了四五次,对所有的工作都进行分工细化,然后一一落实。在上海电台内部,经济频率和新闻频率也进行了有效协调,如经济频率利用专题节目的时间优势将讲座内容细化,新闻频率则利用主频率优势将讲座精华浓缩
8、于早新闻中播出,等等,所有这一切,最后都在“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成功播出这个整体上得到统一。实践证明,这个整体的统一,保证了历时一个半月的广播讲座顺利开播与胜利结束。 节目成功的启示 “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的播出成功,使我们获得以下几5点启发: (1)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一旦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物化成其劳动工具时,它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直接劳动力。我们把两院院士从研究所请进直播室,向广大听众宣传普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实质上也就是为科学技术普及和演绎为直接生产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 (2)当今社会,高科技飞速发展。当电视媒体笑傲一方时,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又打破了传媒之
9、间的原有格局,上海电台作为一个传统的弱势媒体,遭受的冲击是可以想象的。但是“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的播出成功,以及其它媒体的竞相仿效,使我们看到广播的亮点。事实证明,只要广播从业人员敬岗敬业,不断创新,使节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竞争条件下,广播媒体都将占有重要的一席。 (3)这次广播讲座获得成功,还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处于爆炸的社会里,任何一家媒体搞节目,都不可划地为牢,闭门造车。 “两院院士展望新世纪”广播讲座从创意、策划到具体实施,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市科委、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离开他们的支持,仅靠几个编播人员想办好这档高层次、多领域、长跨度且含金量极高的科普讲座,那是绝不可能的。只有合理借用“外脑”和“外力” ,集思广益,开门办节目,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应,才能有效地扩大节目(或媒体)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