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26.50KB ,
资源ID:347442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7442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策略.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策略.doc

1、1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及减排策略摘要:选取 20092014 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量与建筑业总产值呈高度正相关性、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弱脱钩状态,鉴于此,提出了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 关键词:碳排放;节能减排;建筑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TK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71-02 1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引起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也

2、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 年)统计,建筑业消耗的能源总量占全球 40%,排放的 CO2 占全球 36%。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 28%30%1,CO2 排放量占社会总排放量的 40%左右2。因此,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对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宁省是一个建筑业发展迅速的工业大省, “十一五”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5.8%上升到 6.6%,2014 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 87 万人,比 2011 年增加 43 万人,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2力量。但是,随着建筑经济的

3、发展,建筑业的能源消费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2009 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品种增加了煤油和燃料油,因此为了分析过程的一致性,选取 20092014 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数据,对这一时期辽宁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及趋势分析,并进行建筑业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和建筑业总产值的关系研判,进而提出未来辽宁建筑业碳减排的途径和策略。 2 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趋势分析 2.1 范围界定 (1)建筑业范围。建筑业研究范围依据我国投入产出表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指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业和其他建筑业。 (2)能源种类范围。根据辽宁统计年

4、鉴(2010-2015 年)中的“分行业主要能源品种消费量” ,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 6 种能源。 2.2 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测算 根据 IPCC 第 4 次评估报告(2007)中的碳排放计算指南,计算公式如下: C=ni=1Ri+Ti(1) 其中,C 为建筑业碳排放量,单位为万 t;Ri 为第 i 种能源的消费量,单位为万 t 标准煤;Ti 为第 i 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单位为吨碳/吨标准煤,i 为能源种类。根据辽宁统计年鉴建筑业能源消费种类,选取煤炭、3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电力等 6 种能源品类进行分析。为计算需要,先将各类能源消费量

5、的单位对标准煤进行折算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所列,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见表 1。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依照 IPCC 第 4 次评估报告(2007)GuidelinesforNationalGreenhouseGasInventories:volume整理,结果见表 1。计算结果如表 2。 2.3 辽宁省建筑业碳排放特征及趋势分析 将 20092014 年辽宁省建筑业总产值、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绘制三者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曲线,如图 1。从图 1可以看到,2009 年以来辽宁省建筑业发展迅速,到 2014 年建筑业总产值

6、比 2009 年增加了 1.3 倍,但同时建筑业能源消耗随之增加,20092013年碳排放量的增速达到了 7.4%,2014 年稍有回落,而碳排放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总体来说,辽宁省建筑业能源消耗碳排放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高度正相关性。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与建筑业总产值的增长趋势高度吻合,两者呈现高度正相关性。 (2)弱脱钩状态。从辽宁省近几年建筑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来看,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呈现弱脱钩状态,表明辽宁省建筑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继续加大减排力度有望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和碳排放的完全脱钩。 出现这两个特征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经济活

7、动频繁必然导致碳排4放量增加,建筑业产值的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加密切相关;第二,辽宁省近几年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加大了力度,减少了能源消耗,正在向着绿色、低碳、高效、环保的集约化道路前进;第三,在建筑活动中进行技术创新,碳排放强度不断减少。从长远来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仍将占有重要地位,而建筑业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也将存在持续走高的风险,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策略显得尤为迫切。3 辽宁省建筑业碳减排对策 3.1 推行绿色建筑发展 为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切实转变住房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辽宁省于 2015 年出台了辽宁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对辽宁省绿色建筑的发展提出了

8、明确要求。绿色建筑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四节一环保”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建设污染)的特点,因此,绿色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对建筑业实现碳减排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绿色建筑应涵盖到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大型公用建筑、民用住宅,还要在城郊及农村推行绿色保障房及绿色民房建设等3。 3.2 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 建筑业的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在建设阶段实行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缓碳排放,还要在使用阶段减少能源的消费强度来降低碳排放。因此,需要从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大风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进一步优化建筑业能源结构,通过能源利5用的多样化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9、。第二,结合辽宁省产业空间布局和能源平衡,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供应和运输渠道,减少运输压力和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 3.3 提升建筑业的产业技术升级 优化建筑设计,加强源头的材料消耗控制和末端的建筑垃圾处理,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材料消耗量,对废旧建筑的施工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建筑业能源结构碳强度4。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推动辽宁省建筑业的绿色转型。 3.4 转变居住观念 居民的居住条件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但在现今低碳社会发展中,要摒弃追求超大居住空间的观念,尽量选择中小户型的住宅,减少建筑使用阶段的住宅能耗碳排放。住宅使用阶段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煤炭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和依赖,同时降低火力发电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从而减少电力的碳排放系数。 参考文献: 12013 年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 28%以上N.人民政协报,2014-05-22(11). 2胡文发.中国住宅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40(6):960964. 3祁神军.中国建筑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减排策略研究J.软科学,2013,27(6):3943. 4郑古蕊.新加坡绿色组屋建设实践对我国绿色保障房建设的启示6J,建筑经济,2015, (6):8789.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