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特点及我国终身教育机制建设摘要:新世纪、新环境下,终身教育逐渐成为当代国际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它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制定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原则及本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在这些方面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终身教育实践。伴随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进程中,终身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为和谐社会建设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量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终身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一词最初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尔?朗格朗(Paul Lengrand)以法文“educ
2、ation permanente”提出,后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思想是关于终身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主张,它主张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强烈要求冲破传统教育(Conventional Education)不合理的僵化体制,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满足一切学习需求。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一切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想“将会使教育最终摆脱因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教育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同人的本质相联系,从而使教育趋向人格化” 。特别是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新世
3、纪以来,终身2教育从主要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已经或正在走向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目标契合的道路。这是认识上的深化,也是体系上的完善,更反映出终身教育自身发展的成熟及必然。 我国的终身教育机制由于历史的原因起步较晚,所以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终身教育理论和丰富的终身教育实践经验,改革、完善现行教育制度、体系,着手构建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既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奋斗的一项宏伟目标和应当肩负的一项历史责任。 一、发达国家终身教育机制的特点 通过查阅大量的西方国家关于终身教育的文献和材料,如对日、美、英、法、德、瑞典等国终身教育理
4、论及实践发展状况的比较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将发达国家终身教育机制发展的特点归结如下: (一)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及其政府在终身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发达国家的政府在自身终身教育的政策、行为方面主导了各国终身教育发展的方向、重点及效果。各国政府对终身教育的倾斜,无论是立法、理念的导入、政策的制定、资金的支持,还是实践活动的推动,始终都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与支持。 (二)注重理论支撑、强调经费支持 在终身教育发展理论上,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大都设有3专门研究机构。如日本设立了一系列政府有关部局、省厅所属的终身教育内部研修、研究设施;英国的成人继续教育协会;美国为数众多的民
5、间组织等都积极参与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为本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在经济上,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发达国家开展终身教育的坚实基础,各国政府都大力支持终身教育的发展,为之投入了大量资金。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国的职业培训基金与带薪教育休假制度、德国的带薪教育休假制度和对个人实施继续教育援助的制度,同时各国的民间组织(如企业等)为发展终身教育投入了大量资金,民众个人作为终身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投入了部分资金。这样,在一定程度形成了政府、民间组织及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终身教育费用的局面,从而为终身教育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为终身教育实践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目的的功利性和方式的服务性 尽
6、管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仍是发达国家终身教育的重心所在,但发达国家终身教育已呈现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目标契合之端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汇、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和一般教养教育的统一、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有机结合,将成为终身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例如在日本,实施终身学习的目的更多地强调其服务性;在美国,强调人性的发展、价值观的转变和后永恒主义教育等非功利性的一面;欧洲终身学习实施的目的则整合了功利性和服务性的特点,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多地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汇通、职业技术教育与生活教育的统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4(四)更加突出成人教育的主群体性 在终身教育框架下,正规初、中、
7、高等学校教育只是为个体终身接受教育、终身学习打基础、作准备的阶段,成人领域才是终身教育的广阔空间,成人教育天然是终身教育的主体。事实上,各发达国家所实施的终身教育都是以成人教育为主体的。譬如,法国终身教育以继续职业教育和民众教育为两大主线。 (五)高等教育机构发挥了最重要作用 高等教育积极面向社会开放,是实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日本面向社会开放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等;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开放大学、大学的成人教育部及二元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德国的“第二条教育道路”等,都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高等教育机会增加、高等教育渠道拓宽的成功典范。 (六)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
8、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是当前终身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趋势。发达国家在发展终身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运用,对学习者摆脱学习地域、时间及学习方式的限制,对发展个体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能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非正规和非正式形态的终身教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终身教育思想起源于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的发展。19 世纪中5叶,作为近代产业革命策源地的英国率先突破工业社会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开始对校外学生进行教学和职业技术培训,最早开始了成人教育实践。1965 年,国际成
9、人教育促进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巴黎召开,朗格朗主持会议,在总结会议成果的大会报告中,朗格朗首次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现代终身教育思想自被正式提倡以来,通过我国学界的研究与引介,终身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思潮,经历了从概念的界定、内含的深化到体系的最终形成等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曾盛行过补习教育、通俗教育、平民教育、社会教育、民众教育等成人教育形式。 “五四”前后,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各地举办了一批工人夜校、劳动补习学校等。1927 年1949 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和老解放区,又广泛开展了
10、各种训练班、识字班、补习学校、干部学校及冬学等。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为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素养,又实施了工农教育、业余教育、扫盲教育、干部教育等形式的成人教育。但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引进和终身教育实践的发展可以说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终身教育在借鉴国外经验和注重自身特点的发展上速度是非常快的,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由于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体制,因此我们可以冷静地审视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理性的思考,在分析、比较、辨别的基础上,促使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走上良性轨道。新世纪以来,我国在终身教育领域
11、已经迈出了一大6步,但仍需要各方面的政策、资金、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支撑,这种趋势也正在趋于成熟和完善。 从我国终身教育的引进和发展来看,其直接的起因也是缘于功利性的目标适应科技、经济的发展,提高国民的学历层次等。由传统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对实利性的事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轻视,也促使我国当代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加大实施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力度。我国近十几年来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中日益重视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大规模地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从初等至高等的成人学历教育体系,以及在企业内推广岗位培训制度等等,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函授、自
12、学考试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更形成了从考试、招生到授课方式、学籍管理、学历证书的发放等全国性的较为系统、规范的体系。这些,对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对促进我国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当前成人和继续教育的发展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仍是根据“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重视各级各类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及社会各部门培养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方面教育也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并且日益向着宽口径、大门类的道路发展,避免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的狭窄性。 同时,我国终身教育发展中所显现出的缺陷,不是由于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生
13、存能力的提升,而是由于仅仅如此。虽然作为终身教育重要基础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在近年来已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说,却还没有能摆脱实利主义思想的束缚,并且在制度上7亦还没有建立起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原则的体系。因而在实际的成人教育活动中,往往显示出一种带有功利性的,片面追求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缺乏整体、综合和长期性规划的,且具有浓厚短视性行为的倾向。 三、终身教育在我国深入发展的理性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浓郁人文传统的国家,其人文价值观的优秀部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民族而献身,同时在协调人际关系、加强自我修身养性、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方面,至今仍具有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这笔宝
14、贵的财富不应该丢掉,它可能就是当代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日渐膨胀的状况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的有效良方。况且,世界终身教育的发展走向已经由功利性目标向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目标契合转化,而超功利性目标愈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终身教育要循着健康的轨道使自身发展得更加完善,就不能不将超功利、非职业性的课程内容与活动提上日程通盘加以考虑。这方面,除了在正规的、非正规的学校系统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注意一般教养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社会教育的经验。 (一)尽快制定完善专门法律法规和大量可操作性政策 新世纪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我
15、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已进入具体实践阶段。1993 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这是我国较早对终身教育与成人8教育关系进行表述的文件,但至今尚没有健全的关于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系统的和具体的法律法规。在这种现实状况下,制定专门的终身教育法已显得极为迫切;相应地,制定大量与之配套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终身教育政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终身教育制度的最终建立将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理想的实现,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 ” (二)尽快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
16、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不能搞简单化、一刀切,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据此,我国一些专家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的总体原则: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经过实验、分步推进,有限目标、重点突破。我国政府要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制定相关的法令、政策,统筹规划终身教育的内容,在纵向上要注重各级教育的垂直衔接,改革传统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学前、初、中、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新的作用;在横向上要注重正规、非正规、非正式教育的水平统合,从而构筑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应该体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托尔?热尔比认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使教
17、育时间和教育网点多样化。由于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职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求学目的,因而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分,而且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别,此外,还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多9样性和灵活性。 (三)尽快整合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 在我国,由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水平的差距、沿海城市与内地城市思想观念的差异、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别,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甚至有的地方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在这样的国情下开展终身学习,只
18、靠个人来承担其全部费用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终身学习费用的机制。首先,各级财政在确保基本教育经费增长的基础上,要适当增设一定比例的全民终身学习专项费用,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开征终身学习税,专门用于全民终身学习。其次,企业要承担适当比例的员工学习和培训费用,来满足员工知识更新的需要,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再次,作为最大收益者的个人,必须承担一部分费用。(四)尽快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我国终身教育的开展 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将一切教育机能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的组织化过程,需要
19、国家和民间的力量共同参与和协同努力。民间组织对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许多国家得到了重视和肯定。发达国家发展终身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大量民间组织的热情参与。譬如在美国,企业、社区公共组织(如教会等)、劳动工会、政治团体、工商业界等民间社会力量甚至军队、政府机构等等都热衷于终身教育。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发扬自身优良传统,适应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凭借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一10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是我国发展终身教育的重要保障。 (五)尽快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终身学习的最终目的 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目的的和谐性,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是在人们知识更新的基
20、础上实现人才储备的更新和人力资源的再开发,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个是使人们在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中得到精神提高和生活享受,同时促进人们个性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实现个体的发展。只有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体系的和谐和科学发展,才能更大程度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总之,终身教育思想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践和成就,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终身教育既是一种国家的、政府的事业,也是一种社会性、大众化的教育。国家、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民间群体的重视、管理、协调、监督及各种政策措施、经济的支持,将标志着我国终身教育与学习的实践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桑宁霞,中外视野下的成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富顺,比较终身教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3陈乃林,面向 21 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刘晓强,李斌,世界实践中的终身学习理解和实施策略比较兼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