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浅谈地市晚报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在政府中心工作和主题报道上地市晚报有先天不足,再加上因特网、电视等媒体的围追狙击,在有限的新闻资源、有限的读者群和有限的时空界限内,如何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拓展一方天地,提高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不失为经济实惠的明智之举。 人情味的三道障碍 报纸与读者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和”关系,这是报纸走向读者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地市晚报在采写新闻报道、组织版面时要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力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突破以下三道障碍。 第一,思维方式障碍。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同一新闻选题可以取得截然不同的社会效果。 春节前,编辑部来了一位衢县乡下妇女,向我们
2、哭诉了她患精神病的母亲趁家人不备时喝下大量农药后中毒,在医院抢救医治过程中,先后花去五万多元,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社会上很多好心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希望能通过报纸向他们表示一份谢意。接待她的记者写了一则消息。编辑在编稿时发现稿子中提到一个细节:这位妇女为母亲筹集药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站在寒风凛冽的马路边向陌生人讨钱。编2辑觉得子女能为一位患精神病的母亲付出这么多,其中所包含的是一种朴素的人性,体现了社会呼唤良知的主题。经补充采访后,文章突出了女儿对母亲的这片真情,使稿子视角更为独特。稿件中所体现的人情味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比起简单报道社会献爱心要好得多。 变单向思维为多
3、向思维,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变直线思维为逆向思维。根据新闻事实、采访对象的不同情况,及时灵活地转变思维方式,既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提高新闻报道人情味的关键。由于地市晚报受新闻报道时空所限,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千载难逢,但如果能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去挖掘新闻背后的人情味,同样会有作为。 第二,记者角色障碍。关于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到底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在许多新闻教材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记者对自身角色定位的把握准确与否,不仅会影响新闻材料的获取,还会影响新闻眼的选择。 地市晚报面对的读者是生活在最基层的黎民百姓,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应该是地市晚报新闻报道的重点,而作为记者只有感受着百
4、姓的酸甜苦辣,感受着百姓的喜怒哀乐,才能真正写出融新闻性、可读性、服务性和人情味于一体的新闻报道。 笔者采访过一位爱写诗歌的打工女。生活的磨难、命运的多舛,使她本能地表现出对外界的高度戒备心理。才初中毕业的她离家别子十多年在外打工,全为了圆她的一个梦:写诗、上大学。在整整一个下午的艰难采访中,我始终以一名普通朋友的身份与她沟通,谈诗歌、谈生活,3为她摆脱生活困境出点子、想办法,最终取得了她的信任。她边哭边向我讲述了这十多年来对诗歌孜孜以求的心路历程。采访结束时,她说我是这十多年来第一位愿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她的故事的人。 一位打工女的诗歌梦一文发表后,在不少好心人的帮助下,她终于从“诗歌梦”中走出
5、来,结束了在外漂泊的生活,重组家庭,与儿子、父母团聚。取得这样的社会效果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事后想想,假如我当时不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与她接触,不以一种同情的心态与她交谈,根本不可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也不可能引起社会如此强烈的共鸣。 第三,工作作风障碍。新闻报道要有人情味,在记者心中先要有“人” ,要接触具体的人,不深入到现实生活中,与具体的人接触,绝对写不出“人情味” 。 近几年来,衢州城区春夏“内涝”是百姓关注的一个焦点,有的责怪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的失误;有的怪排涝设施的老化;有的责怪职能部门处理不及时。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何处?衢州晚报记者深入到每个“内涝”区现场,采访了近百位城市居民和与此相关
6、的职能部门,请教了有关专家,也翻阅了老衢州府城排涝设施建设的历史资料。然后在报纸上图文并茂、客观地分析了衢州城区连年内涝的原因,既给老百姓一个明白的交代,平息了市民的怨愤,又给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了一系列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尽管不着一处“指责” 、 “官话” ,但善意的“人情味”却使这篇报道赢得了上下两头的一片赞誉声。其社会效果比起往年报纸上刊发的诸如“衢城昨夜又内涝”之类旁观者“隔靴搔痒”式的动态报道不知要强多少倍。 4人情味应找准“动情点” 一则新闻报道能否打动人心,关键在于一个“情”字,文随“情”走,就能抓住读者的心。构成一个新闻事实的诸要素是一个整体,但真正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动情点”往往只有
7、一二处。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一二个动情点,就能使新闻报道满文生辉,充满人情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地市晚报新闻报道的动情点有哪些呢? 第一,命运的感人处。对自己同类及其处境的关注,包括对他人的苦难、不幸的同情,对友谊的渴望,乃至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关注,是所有读者的共同点。充分挖掘新闻报道中的这种“人”的因素,激发读者的同情心和自然而然的归属感,是增强晚报新闻报道人情味的最有效的手段。 社会新闻是地市晚报的主角,也是挖掘晚报人情味资源的一个富矿。衢州晚报1999 年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内蒙古籍的工程师在1986 年被某国有企业作为专业科技人才引进。千里迢迢举家南迁后,他勤奋工作,成为该
8、企业新产品开发研制的骨干,后因企业领导人的更迭,双方在业务上发生一些分歧,并遭到排斥,直至夫妻双双下岗回家。在此后的几年里,他足不出门,一心搞科技发明,先后取得了十多项国家专利,但苦于找不到投资者,而落得个家庭生活捉襟见肘的困境。在国有企业处于改革攻坚,科技人员队伍人心浮动的大背景下,这篇报道的推出,无疑是给经济欠发达的衢州扔下了一枚“炸弹” ,立即引起了全市5上下的关注。不少外地企业经营者纷纷来电来人了解情况,有意高薪聘请他。这篇报道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抓住了这位工程师“不为五斗米折腰” ,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却又有点“迂”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个性,使读者产生了认同感。 “感人的歌
9、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但可能只是几个音符或一句歌词。一则新闻报道能打动人心,其实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只需一两个细节,关键是如何用这一两个细节引发读者的认同感。 第二,利益的相关处。晚报的服务性,最终体现在让读者感受到新闻报道背后就是自身的利益所在。因此,晚报新闻报道如果能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关点上做文章,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体现出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人情味。 2000 年, 衢州晚报曾策划过一次城市居民增收大讨论。此次讨论历时两个多月,社会各界仍意犹未尽,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找准了这个利益的结合点。在整个活动开始之前,编辑部抽调了骨干到与衢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丽水市作了一次
10、深入调查,并与衢州市的各项对应指标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比较,以两个整版的容量推出了调查报告落后了,城里人!思进吧,衢州人 。如此有针对性地分析衢州经济发展现状的新闻报道在衢州新闻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把新闻的切入口选在衢州经济发展水平与每一位城市居民的收入和生活现状的联系上,从而打动了读者的心。 晚报新闻报道只有选准社会利益与读者个人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点作为切入口,才能让被动地接受说教变为主动地接受引导,让6浓浓的人情味化解焦点矛盾。 第三,事实的贴近处。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分析,地域上、时效上越贴近读者,新闻事实就越具有典型性,读者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也就越高,也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及时
11、地向读者提供更新、更广、更深、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应是晚报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晚报新闻报道体现人情味的动情点之一。与此同时,晚报记者在捕捉新闻、选择新闻时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在政治类新闻中,要从基层方位看机关,从群众角度写领导;在经济类新闻中,要从社会变化看开放,从生活的提高看改革;在社会新闻中,要着眼基层谈问题,立足服务讲教育。 正确处理追求人情味 人情味是把双刃剑,不讲原则地放纵人情味,就会偏离报纸“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宗旨。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手段向读者提供最新的、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为追求人情味,追求轰动效应,而乱打“擦边球” ,就可能会帮不了忙,反而添
12、乱。 2000 年 8 月份,江山市一中巴车翻入公路边的水库中,酿成了一起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当时衢州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人情味的角度看,刊发这组报道绝对能引起轰动效应,但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编辑部没有立即刊发这组稿子,而采取了“慢半拍”的做法,等事态平静下来后再见报。尽管在新闻时效上7有点损失,但读者并没有因此而埋怨,反而理解地认为是晚报有政治敏感性,能顾全大局。 我们强调地市晚报新闻报道要提高人情味,但要反对利己的、狭隘的人情味,应该提供一种体现社会公平原则、社会公共利益和党的利益的崇高的人情味。为追求人情味,过分地夸大某些细节,就会导致新闻失实,有时还会在不自觉中扮演一个教唆犯的角色,产生社会负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如其份地把握新闻报道中人情味的“度” ,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综合体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