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如何道德地对待自我人如何道德地对待自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自我,其次要确定人怎样对待自我才算是合情合理,也就是道德的。可否简单地说,满足自我的需要就行了呢?那么人的需要有哪些呢?以什么为标准来评价衡量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呢?是以自我感受为标准,抑或以他人、社会的评价为标准?这两种评价机制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在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 “照顾你的心灵”的号召下,无数的思想家在探索外部宇宙的同时又在仔细探求自我这个小宇宙。单是对自我这个概念的理解就多种多样,见仁见智。费希特把“自我”作为与“非我”相对立的概念,认为自我是不依据任何东西而自己产生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实体,它能够创造非我,即通
2、常人所说的自然界、物质等客观的东西。他把自我作为物质世界的本源,可见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中,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是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保持人和心理的完整性,自我即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通俗地把自我理解为自己就可以了,或者说,是自然的我、自在的我、自为的我、自由的我、自相矛盾的我、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我。下面谈谈人道德地对待自己的几条基本的原则。 一、自我保存 2人道德地对待自己,主要是使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既对得起自己,又对得起他人、社会。因此,自我保存、自我爱护、延续自己生命就是必然的要求。生物性生命的存在是人进行一切行为、思考的前
3、提。人首先必须作为感性的存在物,然后才能去进行物质实践活动,去求真、求善、求美,去爱恨情仇。 人还有发展的需要、完善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因此人追求和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满足自我的需求,是合乎人性的。就整体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的主体性越来越丰富和展开,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的发展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就个体而言,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占有财产和权力的个人,意味着更个体化,更突出和更自由的活动,即享有更多的自我占有权。而处于从属、隶属地位的人则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看作是受他人支配的客体。比如黑格尔就认为,抽象人格,在本质上是物权,没有物权就没有人格权。 但是,并不能提倡物质主义,不能走到另一
4、个极端,去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被物欲主宰的人是不幸福的,也对不起自我。那么,个人需要多大程度的物质财富呢?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应该具备中等的物质条件。以后也有很多思想家持同样的主张。中等的物质条件是就当时历史条件下,社会平均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物质财富过多、过少都会损害人内心的宁静、安详,损害德性的培育和发展。物质方面如果太贫乏,象斯宾诺莎,以磨镜片维持生活,损害了健康,得了肺结核,在 45 岁的壮年就去世了,真是思想史上的一大憾事! 3二、自我实现 人道德地对待自我,可以归结为道德地满足自己的动机和需要,自我保存、自我爱护满足的是自我的生理需要,人还要满足自我的高级需要,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
5、。人在满足基础需要之后,或者在满足基础需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生发出发展、完善、超越自我的渴望,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应该是永恒的、持续不断的,直到生命终结才告一段落。因此自我实现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称他们为自我实现者也是不恰当的。每一个体只要努力向上、日获新知,比原有状态更好,就是在自我实现。不能够预先设定一个目标,把目标的实现当作自我实现。不能说:“我考中了博士,我评上了教授,我当上了领导,我挣了 100 万元,我算是实现自我了。 ”如果把自我看作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的统一体,那么自我实现是现实我向理想我的无限趋近,而又永远不会到达
6、。那么,个人怎样趋向于自我实现呢?马斯洛在晚年回答了这个问题,指出了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1)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验。在这一体验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 ” (2)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4动。 ” (3)抛弃传统的被动环境论观点, “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 ,让自我显现出来。 (4) “敢于直面问题,反躬自问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步。 ” (5)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是迈向自我实现的基本步骤。 (6)要趋向自我实现,还必须不断进取。 (7)必须把自我实现
7、带来的高峰体验视为“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 。(8) “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心理病,放弃心里防御”是引导人们摆脱精神心理负担,走向健康成长并最终趋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因为自我保存、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就应该承认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至少是合理利己主义的部分合理性。利己主义有极端利己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的区别。爱尔维修充分表述了合理利己主义的理论。他认为,自爱,如不损人,决不能说是不道德的;自爱,如有利于社会,决不能不说是道德的。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根据人们觉解的不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根据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划分为这样的四个境界比较好
8、理解:最高境界是舍己为人,其次是利人利己,第三是损人利己,最差的是损人不利己。对于最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能遵循利人利己的道德原则,我国就不会道德滑坡了。要求普通市民舍己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确是不切实5际,好高骛远。 三、知行统一,人格完整 知是指知道、掌握做人的道德规范,行是践行这些规范和主张。知和行必须统一起来,自觉自愿地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哲学,才不会产生灵魂的扭曲和痛苦,不会导致自己对自己的厌恶和鄙夷。 进入当代社会,更多的人基于名利的考虑,长时间地戴着面具生活,想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人前是一套,人后又是一套,挂着虚假的笑容,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压抑天性,苦不堪言,
9、很多人慨叹:“做人真累!”这种现象就是浙江大学余潇枫人格之境中分析的,是因为人格系统中的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三者之间的张力不适度,自我失去了稳定状态,导致双重人格甚至病态人格的出现。 所以,当代的个人调节与自我的关系,必须保持真实我、现实我、理想我之间的正常的张力,保持人格健康。具体说,就是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既努力向上,又量力而为,因性而动,率性而行,法自然而生活。 四、行为合于常态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当代社会精神扭曲、行为时常的人越来越多,失恋后在街上裸奔、同性恋者结婚、马家爵疯狂杀人、吴6津津被出租车司机杀害、厉以宁的两个博士自相残杀,时不时地媒体上就暴出这样惊
10、人的消息。给人的感觉是,现代社会精神行为变态的人特别多,案例层出不穷,以前的人们可能会好一些。实际情况是,不论是现在,还是古时候,都有占人口相当比例的人群在精神和行为方面失常。只是现在新闻传播业极其发达,一处发生的事瞬息间天下皆知。古代人有导致他们精神失常的原因,只是新闻业不发达,被掩盖了,不为众人所知而已。 因此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保持人格完整健康,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常态。如何合乎常态呢?东西方的两大哲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给出了相同的忠告行中庸之道。这里的中庸之道不是好好主义,不是那种平庸妥协、息事宁人、不求进取、庸俗圆滑的庸人哲学。应该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 “所谓中之道者,乃即事即物
11、自有个恰好底道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朱熹:答张敬夫 )就是在思考问题或为人处世时要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应该“舍其两端用其中” 。行中庸之道的人有两个特征,一是和而不同,即可以找出事物的最佳状况,二是能够权变、时中,就是能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中庸之道影响深远,由古至今,有许多的中庸实践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少民间谚语揭示了不行中庸之道难于在社会上立足的事实,如“枪打出头鸟” , “出头的椽子先烂” , 三国志上有“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话。 红楼梦上也说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使
12、自己的行为合乎常态,从深层次上讲,是要使自己的道德水平与7社会总体道德相一致。普通才能的个体的道德水平太高于或太低于社会总体水准,都难于在社会上生存。比如道德的人处于不道德的社会,肯定是四处碰壁,没有立足之地。怎么办呢?最好是变得和社会一样的不道德才行。社会会吞噬掉个体,灭掉个体,但个体是不可能灭掉社会的。连千古绝伦的大智者笛卡儿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不求改变世界,但求改变自我。 ”鲁迅先生有句诗:“大寰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大家都喝醉了,一个人清醒着也不合时宜,最好是赶快也喝醉吧。 作者简介:顾承卫(1974)男,安徽寿县人,法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