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启蒙运动课堂观察案例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基本情况任课教师:刘美(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历史一级教师。 )教学内容:启蒙运动课堂类型:课堂探究型观察类型:专题性观察活动背景:课堂观察已成为我校教研活动的品牌。在改进听评课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积极独到的作用,课堂观察活动正在成为我们历史组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抓手!课前会议(一)刘美老师说课(5 分钟)一、说课题启蒙运动作为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教材中上启文艺复兴,下启 19 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地位重要。但新教材分两课阐述启蒙运动“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内容分散,不易于学生学习
2、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教材的整合,两课并一课。启蒙思想丰富多彩,教学上有进一步发掘的空间。二、 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知道孟德斯鸠、伏 尔泰、 卢 梭的主要政治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素材,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和认同启蒙思想家们的进步主张。三、 我的想法1、针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这几块相对分散的内容,我最终选用了康德的一篇介绍启蒙运动的文章什么是启蒙把这三个部分串联起来,使教学流程 显得更加流畅和自然。2、通过所有流程和互动设计,凸显启蒙运动的真谛理性。3、运用大量文字、图片资料,化抽象为具体。四、
3、 说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引起学生 对启蒙老师的回忆, 结合康德 对启蒙的定义,引入课题。第二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真谛的总结,进入启蒙运动 的内容。通 过三组文字材料,突破重难点,解读伏尔泰、孟德斯鸠、 卢梭的主要观点。第三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障碍的思考,展开启蒙运 动 背景的探讨。引 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的角度思考,感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规 律。第四环节:通过康德对启蒙运动影响的评价, 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启蒙影响。第五环节:联系现实,进行课题总结 。(二)交流(10 分钟左右, )郑怡:我们这个教材把启蒙运动用两节课分开,确 实大家都反映不是很科学,前面第一节本
4、身也很单薄,本身也就是在讲思想主张,内容合并的确很有必要。另外,我发现有一个地方,可能很有新意,你是导入之后,第二步通过文字材料先说主张,然后到第三块再 说背景,这样颠倒的意图是什么?刘美:这个跟我采用的串联方式有关系,我主要是用康德的关于启蒙的材料,在他的行文顺序上也是先讲启蒙的真谛,然后再讲背景和影响。所以我就这样安排了。2谢根祥: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明白是什么,然后明白为什么和怎么样。你本身连是什么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先去说为什么,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会感到很困难。俞艳萍:对,许多人也是这样 安排授课内容的。刘亚萍:你在教学的环节上怎样安排?重点和难点放在哪里?刘美: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四
5、个大块课堂导入、通 过材料解 读内容、解 读背景和解读影响。重点放在启蒙思想家的观点主张, 难点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启蒙思想家这些抽象的思想主张。华婷: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目标里,有一个关于康德思想的发展目标, 这里你怎么处理?刘美:康德的这块内容我没有把它放在这堂课里,按照 学科教学指 导意见的发展目标, 这部分内容是要上的,但首先是因为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二课 并一课,内容本身就比较多了;然后,从课程的安排上,象伏尔泰、孟德斯鸠、 卢梭等人的思想本身就比较丰富,而康德的思想和它们的区别较大,比较难以在这堂课中整合处理;另外,高一会考对这部分内容未做要求。谢根祥:另一方面,这堂课的思路
6、就是按照康德的言 论串起来,其实康德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有所体现,我觉得发展目标的要求以这种方式来体现也是一种策略。姚伟建:这个专题里面,都是在 讲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如何将前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看问题?刘美:这个本来我是不想联系比较的,我 觉得要讲清启蒙运 动的理性就已经很难了,内容就很多了,但后来我征求了蒋春华和刘亚萍的意见后,觉得还是有必要 联系一下, 毕竟启蒙运动也是承前启后的,所以我最后就是简单地把它跟文艺复兴比较了一下。(三)确定观察角度(2 分钟左右)教学目标预设观察点:毛宏良和华婷老师;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点:俞艳萍和刘亚萍老师;课堂问题设计观察点:谢根祥老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
7、听与互动观察点:蒋春华;课堂教学中素材资源运用观察点:郑怡和姚伟建老师。谢根祥:希望大家在下周三之前能认真研究相关主题,开发、改 进观察量表,为本次课堂观察活动的圆满成功打好基础。课中观察上课前,观察者提前来到教室,根据所选观察点确定观察的位置。上课的时候,观察者根据观察任务,运用观察工具分别进行着观察和记录。观察量表如下: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素材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观察人:郑怡、姚伟建生动性 科学性 简约性 目的性素材名称素材类型素材来源新颖度趣味度情境度知识准确度内容契合度学情适合度使用数量整合方式呈现时间目标指向达成方式达成效果总体评价 建议素材 1注:1.素材类型包括文字、 图表、
8、图 片、动画和影像等;2.素材来源:A.教材内、B. 教材外;3.新颖度是既可指材料的选择,也可指材料的组合,分 为 A.新颖、 B.一般、C. 陈旧;4.趣味度:A.有趣、B. 适中、 C.枯燥;5.情境度:A.良好、B. 适中、C.欠佳;6.知识准确度:A.引用材料知识正确、 B. 引用材料存在知识错误;7.内容契合度: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 A.紧密、 B.适中、C. 不强;8.学情适合度:A.适度、 B.过简、 C.过难;9.使用数量:A.适度、 B.偏少、C.偏多;10.整合方式:A.适度、B.过简、 C.过繁;11.呈现时间:A.适中、 B.过长、C. 太短;12.目标指向:指素材针对
9、的教材具体教学目 标或过程,包括 导入、重难点、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塑造等;12.达成方式:包括简单呈现、教 师讲解、 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等;13.达成效果:指材料及运用的目标性达成的程度;14.总体评价:指对素材资源运用有效性的整体评定。3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观察人:俞艳萍、刘亚萍教学环节预设对话的缘由 新生成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主体师生自我对话问答讨论争鸣沉默纸笔(书面表达)对话的表现形式形体语言引导追问评价对话中教师的反应其他开放性与闭合性弹性与僵化对话的类型真实与假想对话的分布 平衡与不平衡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权威、依从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观察量表观察人
10、:谢根祥、王中文教学目标预设的有效性观察人:华婷、毛宏良课标要求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问题设计 学生反应 备注提出方式 目标指向 认知层次创设的问题A 预设B 生成问题的明晰与精准度 A 知识B 能力C 情感A 基础 B 理解C 分析 D 综合理解反应应答反应问题 1提问数量比例学习目标观察内容4省指导意见 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知道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政治主张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预设的教学目标目标提出的时间目标提出的方式提供师生探究的方
11、式和时间是否产生了生成性问题解决方式目标达成依据的分析余杭高级中学历史组学生学习纬度中的倾听、互动观察量表观察人:蒋春华活动形式与耗时活动效果及建议(描述 A 为较好,B 一般,C 欠缺)活动内容 口述 书写 交流 其它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建议课后会议(一)刘美老师课后反思:上完课以后,第一感觉就是怎么内容 还是那么多,因 为这个 课我是第二遍上,昨天我试上了一下,昨天还要多,然后我删掉了很多以后,感觉还是很多,所以一开始前面可能 还觉得时间会够,后来我手表也有点问题,判断失误,快上加快,提前了 5 分钟。到后来我很难 抓到学生的反 应,表 现啊,就基本上我就一个人这样讲,我自己都感觉很快
12、,很赶, 显得比较仓促,所以结 尾的部分感 觉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说实在话,我这个人对社会的 现实啊政治啊关注不多的,听了很多这种优质课或者比赛之类的,感觉的确也有这么一个需要,学以致用可能还是要在课堂中体 现一下,那么 这次我就尝试了一下,把我们身边的事来用一下,结果呢,可能预设的目标,因 为我讲授的问题逻辑 上也没有贯彻好,好像没有很好的达到预设目标,显得不够透彻, 结束的时候显得有点草草了事。第三点呢,我觉得这节课通过 教学,可能教材的整理也 还要引 发一些思考。本来我觉得把启蒙运动两课整成一课,上起来完整一点,有内容,有背景,有影响,完整系统点,但是现在看来,如果你想把每个方面讲的很透
13、彻,可能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比如启蒙思想家们 的思想主张,我真的做了蛮多准备的。特别是材料方面,我觉得我下了很大功夫,有很多也没用到。由于 时间的缘故,不可能把每个都讲的很仔细,所以我们以后在教学上这点可能还是要思考一下。(二)观察汇报:(25 分钟左右)教学目标预设与达成观察点华婷:我认为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受到了教学目标预设、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学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课前会议的召开,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刘老师预设 的四个教学目标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5景;2、知道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政治主张;3、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4、认同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体验进
14、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 义。 对这四个教学目标,我们这组进行了分组观察。我负责的是对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和 3、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两个问题的观察。我们观察到刘老师预设的这四个教学目标和课标要求以及省教学指导意见是吻合的。1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 这一内容的突破,刘老 师直接提出了什么是启蒙,把问题抛给学生,进而利用康德的名言直接突破本课 的难点什么是理性。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利用材料教师进行讲述的方法。这个环节中学生并没有产生生成性的问题。在学 习了四个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后,刘老师有利用这一块内容的学习,重复了 这一难点的
15、学习。这样由浅入深,继而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很能够感受并掌握对理性的理解,教学目 标基本达成,也很值得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借鉴。同时,我也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在学 习了四个启蒙思想家的主 张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理性,让学生说和感受,而不是由教师自己再重复的讲述理性的含 义,我 认为这样的体会和感受会更深刻。2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关于这一目标,刘老师使用了大量的 图片和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突破,用 时大约 4-5分钟。 说明刘老师的教学准备充分,讲解也很详细的。在 这一环节 中也产生了两个生成性的问题:1、这些原因中根本原因是什么?2、 类似的问题,原因可以从哪些角度
16、进行分析。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教师做的很到位。从当 时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够感受到学生对这一问题还是非常关注的,很愿意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个不知之 处和前一个环节类似,学生说的比较少,主体性体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学目 标的达成。在上课过程中,我也在观察学生。刘老师的这节课是将书本两 课的内容整合成一节课经行教学。由于事前学生并不了解这一情况,所以上课时学生的表情很茫然,甚至不知道老师讲到什么地方了,也不知道该翻到哪一页。我想课前导入时不妨和学生说明一下这节课 的安排,并出示你的教学目 标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整节课的流程会更顺畅并更
17、有效。毛宏良:首先,我们为什么要 选择教学目标预设?主要是因 为教学就象打靶,重 视教学目标的预设,就能实现有的放矢,这是我们选择教学目标预设作为观察角度的原由。第二个,刘老师的课上得相当不错,从教学目标的预设、生成到最后反馈,都很好,另外,她的 课还 注重永久性能力的培养,比如 说论从史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比如对孟德斯鸠、 卢梭等进行了阶级分析法,比如 说从历史观点看问题,把启蒙思想定位在 17、18 世纪的空间去考虑, 这些都很好。最后要注意的是,学历史是两个功能,一个是指正、一个是教化,你可以套用启蒙运动背景的分析,比如经济发展造成两极分化,也可以再 谈政治上、法制上、思想上的等等,这样
18、如果迁移过来,效果就会更好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观察点俞艳萍:我们观察的维度是课堂对话,分 为几个方面,我 负责 三个方面,分别是对话的原由、对话的主体和对话的表现形式。从整堂 课的对话来看,基本是 预设的,可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得不够一些,学生没有新生成的东西;从对话的主体看,我 觉得还是丰富多元的,有师生对话、还有生本对话,这个生本对话主要是学生与教材,还有学生跟老 师给出的材料, 这堂课 老师给的材料还是很丰富的,还有就是教师自我对话。而且我观 察下来,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贯穿了课堂的每个 环节,从导入到最后的比较和学以致用,应该说每个方面都有师生对话或生本对话,这点非常好,体现了学生自
19、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但感觉教师 自我对话多了些,还是引导的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很多问题学生难以回答,教师自己来回答;从对话的方式来讲,主要是回答式,也有讨论,而且我发现讨论时学生还是活跃的,但讨论不多,就是在讲到概括启蒙思想家共同主 张时有学生讨论 ,整个感 觉就是问答式可能过多,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刘亚萍:我是从对话中教师的反应、对话的类型、 对话的分布和 对话的氛围来观察的,在对话的反应6当中,手段是多样化的,引导做得不是很到位,但还是贯穿始终的,有这个意识。另外,追问的教师反应也有,如在导入时过程中,首先问学生:“你的启蒙老师是谁? ”然后追问启蒙的含义是什么
20、?由此引入本课课题。在学生回答时,也能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能积极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第二是对话的类型,从量表的角度划分 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整堂课中,刘老师在设计过程中都有,因为知识的科学性,所以闭合性的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也有开放性的,比如说我们刚才谈到的学以致用,跟生活中的衔接,然后学生们对理性的认识是开放性的,这个结合点 还是很好的。另外在对话的过程中,弹性的度掌握的很好,所以说整课还 是比较活跃,特别是能够体现出教师在课堂中一个引导者思维的活跃。基于刘老师的气质,整个课堂的氛 围是以民主和平等为主的,学生在整个课上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们从观察的角度来看,对话充分体现 出了刘美老
21、师的把握力。课堂问题设计观察点谢根祥:我观察的是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维度。我 们主要确立了 问题提出方式、 问题目标指向、问题的思维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反应四个观察点。本堂 课,刘老师共提出了 23 个问题,从 问题的提出方式看,预设性问题有 20 个,预设性问题避免了课堂提问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保 证问题设计的一定质量,从而为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这也说明刘老师对这节课 作了充分的准备;生成性问题有 3 个,这使原有问题得到了深化与拓展,使课堂又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反映了刘老师的教学智慧。从问题的目标指向来看,所有问题设计都指向明确、清晰,其中 绝大多数指向基础知识,
22、一部分问题体现过程体验和能力训练,同时也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样的设计是与高一学生的学 习实际是相适应的,反映了刘老师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有效。从问题设计的思维层次看, 强 化基础知识的问题占有相当比重,含有分析、综合、运用等提升能力的问题也不少,学科思维层次化、多元化,体现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同 时兼顾了各梯队学生的发展。再从学生的反应角度看,绝大多数的 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有较好的理解与应答,这表明这些问题的设计是有效、合理的。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述模糊,问题提出后学生不明其意,最 终也无法达成最初问题设计的意图。本堂课中所有问题都是口头表述的方式提出的, 问题的呈 现方式显得有
23、些单一,特 别是对一些较复杂、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可能在投影上呈现出来再让学生思考,学生更能把握 问题的要求,教学效果可能也会更好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倾听与互动观察点蒋春华:刘美老师这节课总共有 8 处学生活动,从量来 说 ,学生活 动内容比较丰富,估算这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共计 18 分钟,占 40%,这样的比例体现了刘老 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活动的形式上来看,有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倾听、批注笔记、思考中 查阅课本及其它资料,可见学生的活动形式是多样化的,教师积极的引领,拓宽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活 动任务完成情况来看,活动任务完成情况大多数较好。总体来看,刘老师对学生活动
24、 的组织,指令清晰,活动内容指向明确,教师的引导启发到位,但学生的表现从后半节课来看,主体性发挥受阻,低着头的学生多,回答 问题不自信,声音较低。这可能是和这节课内容抽象,头绪较多,理论性强有很大的关系, 讲要点时速度过 快,学生缺乏体验造成。我们建议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并加深理解。我们建议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中外 结合, 历 史与现实结合,抽象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感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既启迪学生,又充分展示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我们认为互动不应只体现在课堂师生语言上的交流,更多体现在师生的心灵对话。在 讲述伏尔泰这位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时,我
25、们教师可通过讲述他几经 流亡,遭迫害但始 终坚持信念并最终实现理想的经历,教育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付出汗水和代价。课堂教学中素材资源运用观察点7姚伟建:刘美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素材运用的生 动 性和科学性上做了很大的文章。在素材 类型上,我们会发现她使用的材料类型主要以文字、图片和图表 为主,而没有象某些教师一样,过多地追求视频。这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层面和教材内容的难度去适当地运用材料的 类型。素材的来源课内课外比例得当,一则能把教材中的细节吃透,二 则能补充课外知识以增加 视野的宽度,最 终落实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生动性维度上,我们设计了角度即新 颖度、趣味度和情境度来观察刘美老师的这堂
26、课。从课堂记录上看,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特别是 让学生感受体 验这一环节,即符合学生的学情,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都离不开教 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在科学性维度上,我们设计了知 识准确度、内容契合度和学情适合度三个角度对这堂课进行观察和评价,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原则,把握住历史课 与艺术课的差别,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首先在知识准确度上,刘老师没有出现明显的错误,只是由于时间 的关系没有对后半段内容的介绍上给予充裕的时间, 导致部分学生的知识生成上准确度会降低,要做后 续 的知识落实以弥补这一瑕疵。内容契合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师、学
27、生、内容三者近乎 满美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适合高一学生的实际学情情况。郑怡:我观察的角度属于简约性和目的性, 简约性从数量上来看,我们没有发现过多重复运用的现象,从整合的方式来看,也体现了较多的方式,比如有些是照片和文字的结合,有些是表格、有些是照片与照片的组合,有些是加原文。就呈现的时间而言,我们发现 一个比较好的亮点,就是孟德斯鸠的那段言论,非常简短,但包容的信息量相当大,孟德斯鸠的几项观点基本包含其中,你的解析也很到位,如果在讲解时再能划出一些关键词,可能更为有益。另外也有一些过快的现象,比如说导入的地方,就材料本身而言,你只是呈现了康德的语录,没有展开就快速过去了。这堂课你是把两课时的
28、内容想用一 课时来讲完启蒙运动这么大的教学内容和难点,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既然你这样做了,就在很多地方出 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所以导入而言,我认为就生动性而言,你就可以用一些更生动、更好的材料,再多花些 时间,这个环节可能会更好。就目的性而言,你还是很注重知 识间的联系、比 较和落实,你多次运用表格去整理和组合,比如共同的主张,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包括以 5.7 事件为例跟 现实进行联系,知识间的联系你的目标达成的方式是否还可以多些,尤其思想主 张,基本都运用了老师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偏 单一,另外在知识落实的手段上,当你给出材料时,你 还是要考虑 知识落实上的目标性,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在给出思想家思想主张后,你是否把答案呈现一下予以一种引 导。再者,我 觉得是否有个阅读后再回答的问题,因为启蒙运动这课教材编排比较乱,那么你是不是指 导学生先看哪里,要么课前提出预习的要求,要么分为两课时, 课堂上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然后再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可能会更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