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此“一专”未必“多能”2009 年第 5 期音乐周报梁占峰没有“一专”何言“多能” 。文章中谈到:河北省高校艺术类联考提升专业水准的举措是良好的开端,认为加大主科成绩在联考考试中的比例,而减少乐理、听音、视唱的分值比例,能够“提高招生质量”为以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准备,这是好的开端。但是,笔者认为,此举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如此一来,并不能简单地说教学质量就能提高了。笔者在高校工作,常年参加招生工作,在这里有话想说。 高考考生素质难以“一专” 提高考生的主科分数,不见得就能提高考生质量。 从我们国家开始实行扩招以来,就拿山东省来说,艺术类考生从2002 年 3.2 万人猛增至现在的 17 万人
2、,河南省今年的艺考人数也突破了10 万人,其他省的情况也是如此,数量增加的惊人。可是大多数考生都是临时抱佛脚,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为了上大学而学习艺术。笔者发现很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只会演唱或演奏考试曲目,甚至有的弹钢琴的学生演奏过考试曲目后,居然连基本音阶都不会弹。诸如此类的事情,常被监考的老师们传笑,可深思后,如此水平的考生怎么还能来参2加艺考? 现在的“经验”告诉考生,专业主科是可以“临时突击”的。很多考生在艺考前 2、3 个月才开始学习音乐,突击准备两首考试曲目就参加艺考了,可是乐理、听音、视唱即我们经常讲的“小三门”的学习,是不能投机取巧的,这方面的知识,没有经过一、二年的甚至更长
3、时间的学习,是无法完成一定难度的考试的。而恰恰“小三门”学习水平的高低,是考生以后进入大学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他学习的效果;可笔者在艺考监考的时候,就听到过很多考生私下议论“把歌唱好就行了, “小三门”的分值占的又不多,学起来又耽误时间,还不如多上几节专业课呢”本人从事一线的声乐教学工作,深有体会,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好的嗓音条件,可乐理、听音、试唱水平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嗓音再好,连音都唱不准的学生,何谈“一专” 。试问:我们在招生过程中,如果单单提高专业主科成绩,而降低“小三门”的分值,又会有多少学生投机取巧呢?招生的质量又谈何提高呢? 高校教学
4、难保“一专” “一专多能”是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可现如今高师教学质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地方师范院校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师生比例严重不协调,甚而引发出所谓的音教专业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的争论。 3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每星期工作量都在 30 节左右。谁都知道专业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经过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高校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专” 。但是,试问现在有多少师范院校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大部分院校都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加小组课、个别课为辅的形式进行主科专业的教学。再加上音教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学生在学校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呢? 更重要的是教
5、学思想,甚至连很多老师自己都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 “差不多”就行了,专业不用过于严格要求。很多学生自己也认为,师范类毕业将来最多就是当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马马虎虎就行了。如此教学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何谈“一专” ,就更不用说“多能”了。 师资恶性循环“一专”无根 不知大家有没有认真调查过高考艺术生的生源问题。在招生过程中,我个人发现,城市考生数量变化不大,而各县、乡以及农村的考生数量增加的很快。在这里我不是想说,这些学生和城里的学生有什么差别,而是想借此问大家了解他们学习的专业情况吗?也就是说教授他们专业课的老师的专业水平如何呢? 其实,大部分县乡的音乐老师就是我们扩大招生后
6、,从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就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代的艺术基础教育了。如此众多的既不“一专”也不“多能”的毕业生。4可想基础教育发展下去的结果了。各位高师的老师们在抱怨生源质量差的同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深层次的问题呢?生源质量差,人数又多,老师抱怨没有好苗子,教学开始集体大锅粥,培养出的毕业生再去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下一代又开始学习艺术走进大学是不是就这样开始了一个看不见的恶性循环!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基础教育搞上去了,考生的质量问题才能根本解决,考生质量上去了,那些抱怨自己学生水平太差,敷衍了事的老师们,就无话可说了。教学水平提高了,培养的学生在掌握“一专”的基础上就有能力“多能”起来,这样高质量的毕业生到基层任教,考生质量也就慢慢上来了。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了。 所以,我认为,单单只从提高联考考生专业分数比例上,是不能解决当前师范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只有加强基础教育,进行高师教学体制改革,才是百年大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