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民评论:核心价值观的“度量衡”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晚报。上海的新民晚报,是目前中国大陆历史最悠久的晚报,早在上个世纪的后 20 年就已经成为上海市民重要的“灯下客” ,读新民晚报是许多上海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是在网络兴盛的今天,新民晚报作为市民的心灵依恋,其积极影响足以构成对眼下社会性的“文化焦虑”心态的纠正。新民晚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探讨其近一个时期以来时事评论的影响。 曾有人认为晚报和日报,尤其是党报不同,没有必要去刻意经营时事评论。因为党报是面向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的,所以其评论代表着舆论导向。而晚报面向着基本群众和普通市民,重点应该是报道社会新闻、文化新闻和民生信息
2、,抓时事评论有可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其实,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晚报的受众可能还是由那些读者构成,但是读者的情趣、品位和文化积累,却在明显地提高。如果放弃时事新闻的话语权,那么晚报就只能是一张信息纸,而不会是一张思想纸。久而久之,其读者群会萎缩,或者拱手将读者的眼球移交给网络。也就是说,多元思维状态的存在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矛盾,使晚报必须满足读者的价值评判需求,完成从吸引眼球到吸引头脑的升华。 2008 年的新民晚报,每天都有时评见报,而且已经形成系列。如工作日期间的“评论综合”版,有“今日论语” 、 “观点圆桌” 、 “我们怎样当公民”等栏目。周末的“来信来论”版,其重头栏目有“今天怎样
3、当2公民” 、 “文化观察” 、 “日报观点”等。而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媒体品牌的“新民随笔” ,则主要由该报一线记者从新闻中吸取养料、直接撰稿。这些作为担当社会核心价值观度量衡角色的“新民评论” ,最近一个时期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第一时间推出时事新闻评论,积极进行公众情绪疏导。上海以往的社会管理实践表明,在对外沟通、公共事件、民族情怀等发展性的课题面前,公众情绪有时会出现波动,有时会显得过于激进,因此也是需要加以疏导的。2008 年的三四月间,中国人民所期待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受到了西方反华势力和藏独势力的严重干扰,西方所谓的主流媒体开始了攻击中国的“反华大合唱” 。无耻的
4、攻击和叫嚣,激怒了善良的中国公众,在网络和手机文化盛行的时代,自然还激怒了以城市白领、大中学生为突出代表的中国青年群体,文化反击随后迅速展开。 在这样一个微妙和关键的时刻, “新民评论”非常艺术地进行了公众情绪的疏导工作。3 月 27 日, “今日论语”发表“民间外宣”向世界说明中国一文。文章指出,近来在海外网上流传最广的一个视频是西藏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还不到 21 岁的华裔大学生制作的。这个视频上网后三天,便获得 120 万次的点击,各种语言的评论达 7 万多条,所产生的辐射力难以估量。因此,这回西方媒体陷入了“中国人民网络战争”的汪洋大海。 4 月 18 日,又发表
5、时评我们不能学 CNN 。作者认为,中国人有理3由生气。因为改革开放 30 年了,我们热诚地打开门窗,走向我们曾经陌生的世界,如饥似渴地汲取人类文明的所有营养。可是,世界何以在奥运火炬传递中变得如此陌生?据称具有很强批判与质疑精神的西方民众,何以对充斥着偏见与伪信息的西方媒体如此盲从?可是,我们再生气,也不能学 CNN,不能像 CNN 那样拒绝宽容与理性,拒听、拒看、拒斥一切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因此,作者不主张手机短信中流传的情绪5月 1 日抵制家乐福。类似的文章还有一些,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及时的疏导作用。 其次,文化引导重依据、重思辨,直接扩大了读者观察新闻事件的视角。有专家说,当代中国是一个文
6、化焦虑的国度。一方面,相当部分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匆匆地被毁灭。另一方面,我们又急于重建自己的文化形象,不时出现令人惊讶的“大手笔” 。因此,在这个公众关注的领域,适当地进行舆论引导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浙江的一家民营企业,以文化的名义进行旅游项目的圈地公关。其打出的旗号是在横店重建圆明园,后来因国家有关部门的否定性表态,又改口为建设一个名叫“圆明新园”的文化主题公园,理由也升级为“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对此,新民晚报于 3 月 7 日发表阮仪三的时评重建圆明园对“继承传统”毫无意义 。山东某城市欲打造中国“文化副都”的设想推出后,引起了争议及
7、 100 多位“两会”代表、委员的质问,民间的反对声浪也很大。后来,阮仪三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又在新民晚报联合发表了评论文章,再次就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中肯4的意见。这样的舆论导向就很有水准。 值得指出的是,网络文化建设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为此, “新民评论”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如要拍砖,更要砌墙一文,就发表在 3 月 31 日的来信来论版,这是一篇立意较高的文章,论述在一个公民社会中,一名公民怎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及如何合理运用新的媒体平台,行使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说理透彻,思辨性强。第三,注重民生关怀,提高读者对政策理解的层次。对公众进行合适的政策解读,将党和政府的
8、主张及时地转化为群众的信息和认知,是大众传媒的重要使命。新民晚报在民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良好传统和水准,新闻时评也往往显得很有底蕴,对读者来说就很“解渴” 。 如国务院扶贫办最近透露,我国准备提高贫困线,从 2007 年 1067元标准,提高到 1300 元。 这样,按实际购买力计算,首次达到日收入 1 美元的国际标准。但我国的贫困人口也将翻一番,由目前的 4000 万增加到 8000 万,这是否意味着越发展越贫困呢?尤其是在纪念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 30 周年的2008 年,如何认识“贫困人口”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呢?读者心中自然有不少疑问。4 月 14 日,新民晚报及时推出评论贫困线为什么要水涨船高指出,贫困线的现实价值是,线下的群体属于扶助对象,提高贫困线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得到国家与社会的帮扶,民生关怀需要更大的力度。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民,那么在提高“贫困线”的同时,政府层面还要更加重视与正视“发展贫困”问题。 5类似的文章,可以说既展现了“新民评论”的崭新水平,也可以说是满足了更高水准的读者需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新闻时评在引领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升华,其本身也可以被认为是新民晚报弥足珍贵的文化积淀。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