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9KB ,
资源ID:348111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81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筷子形制的演进及其中的民族生存智慧.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筷子形制的演进及其中的民族生存智慧.doc

1、1中国筷子形制的演进及其中的民族生存智慧摘要 筷子的雏形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并于春秋战国时代逐步定型为“首细尾粗”的形态。宋代以后,筷子的形制又由“通体圆柱”逐渐转变为“首圆尾方” 。其形态演绎的过程是与中国农耕地区的饮食行为与审美倾向的形成、发展相伴而行,彼此呈现互动关系。筷子形制演化中所蕴涵的民族生存智慧,则更加稳固了筷子自身作为中国农耕地区文化结晶的地位。 关键词 筷子;形制;生存智慧 筷子是东方农耕地区的餐具代表,如果将全球饮食方式分为手抓、刀叉、筷箸三类的话,那么,其中的筷箸则占据了十五亿的使用量,并且基本被中、日、韩、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所囊括。而亚洲国家的用筷习俗皆由

2、其诞生地中国传入。 史记中已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此外,殷墟出土的墓里出现大量铜制筷子头,由此,结合文献与考古实物可以推断,到目前为止,可以认为我国自商代晚期已广泛使用筷子。 事实上,筷子的雏形可能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只是由于木质材料极易腐烂,因而到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但这并不妨碍对筷子缘起的猜测与想象。筷子的出现是中国人告别野蛮饮食的开端,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象征物之一,也是中华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随着时间推移,人2类饮食行为的转变,作为人类手指延伸的筷子,其形制也在类似于树枝的直筒棍形基础上发生演变,及至春秋战国时代逐步固定为首细尾粗的形态。而首圆尾方的筷子形制也在之后的历史沿革中逐渐形

3、成。 一、首圆尾方形制的缘起 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 ,可见以热食、熟食为主是中国农耕地区的重要饮食习惯,是中国古人卫生、健康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此外,中国古人很早就发展了对熟物的再加工,如将整块熟食分成细碎的块或丝。因此,用手直接抓取食物的未开化状态被更文明、更便于夹取的筷子替代也就成为必然。首圆尾方形制的最终定格却是与特定的饮食方式、便捷的食用要求和长期累积的饮食经验相匹配的。 查阅商代以后有关饮食场景的图像,发觉运作筷子的方法与如今并没有太大差别,如甘肃嘉峪关魏晋七号墓出土的“腌菜持箸图”画像砖中,女侍者手持之筷,便是以中指为支点,大拇

4、指、食指与无名指为三个动点,配合张合筷首与筷尾,从而达到夹紧食物或是松解食物的目的。这与“利用一根木棍可以挑起整个地球”运用的是同样的科学道理,即杠杆原理。假使筷子保持首尾同圆的形态,那么,在利用杠杆原理操纵筷子时,两个筷子的圆形的筷尾很容易因交叉发生滚动,从而失去杠杆支点,影响对食物的夹取。此外,筷子首圆尾方的划分也是筷子本身功能区域的分界,方形的筷尾便是手握的部分,而前端的圆柱体筷首则是3夹取食物的部分,这样的标示同样也起到了保持饮食卫生的作用首圆尾方的设计保证了每双筷子在每次使用中都不会被颠倒,手执部分与夹取食物的部分也永远不会重合。而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看筷子的方形部分易于人手的把捏,不

5、至于筷子因手汗或蒸汽在手心中滑滚,从而影响取食。 综观以上诸多缘由,可见是筷子本身的功能要求,促使用餐者对其进行改进。当然,筷子的首圆尾方的形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转变的,它的初生与固化也是在历史车轮的碾转中慢慢凝炼而成。 二、首圆尾方的形制演进 1 宋代之前“通体圆柱”的形制格局 宋代以前筷子的形态特征多以通体圆柱为主,如在云南大波那木椁铜棺墓中出土的两支春秋战国晚期的铜箸,整体便呈圆柱形,形制古朴浑厚。发掘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西汉筷箸人多首细尾粗,通体为圆形或扁方形。由于墓穴密闭性良好,因而出士时,这些两汉竹筷并未腐蚀殆尽。出土于四川大邑凤凰乡的东汉铜箸也是首细尾粗的通体圆柱形。而江苏丹徒出土的

6、唐代银箸也依旧保持了惯有的首尾圆柱形态。这一格局自宋代才出现较大改观。 2 宋代以后“首方足圆”的形制普及 由于通体圆柱形的树枝充当原始筷子的历史惯性持久存在,加之既要将筷子加工成首方足圆形态,又耍保证方形棱边不搁手而手持舒适,4这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试错阶段,因此,在一段时间内,筷子基本呈现通体圆柱的形制。但是,由于首足圆柱形的筷子置放在桌面上时,毕竟不很稳定,特别当进入宋代,垂足坐成为常态,桌面抬高,聚食制逐渐普遍时,易滚动的通体圆柱筷子极有可能从桌面掉落地上,或是滚动到其他共餐者的用餐区域内,因此,可以初步推断,白宋代以后,基于首尾同圆的筷子弊端,首圆尾方的筷子形态大量涌现并逐步盛行。出土

7、于江西安乐溪附近的南宋银筷,其尾部为六边形,下有六道弦纹,并做竹节状,再下又是三道弦纹,而首部依然为圆柱状,此为典型的首圆尾方形制。安徽合肥出士的元代银箸,制作精美,纹饰秀丽,也是首圆尾方形态的代表。明代以后大量出士的筷箸更是强化这一特征,并且在保持首圆尾方整体格局下,针对特定部位进行变形处理,形成以下几种新形制: A 麻花形典型的如出土于山西太原的明代象牙箸,首圆尾方,顶部略呈四棱锥状,而首部则在圆柱的框架下,搓擦成麻花形,因而软化了筷子的刚直形象,显得富于动感 B 链接式明代的四棱银链象牙箸,首圆尾方,箸顶镶银帽,首部包银套,两个箸顶由银链相连,以防筷箸丢失。 C 串接型民国初年的兽骨镶银

8、双节筷,由于兽骨较短,因此由两节旋接组成,接处镶有细螺纹和银环。这种骨筷可以适时改变筷子长度,且不影响美观。 三、形制演绎中的民族生存智慧 5四两拨千斤的幽雅筷子是与农耕地区小巧精致的素食相配套的。虽然最初的筷子更多是从取食方便这一朴素的目的着手创造,比如为避免加热的食物烫手,或为防止油渍沾染手面,遂采用两根木棍取食。但是,随着筷子形制的逐渐确定,筷子的功用目的已潜移默化至中国古人的生存意志中,并与生活习惯融合为一,成为农耕地区的寻常餐具,这时,筷子的形态特征便被有意识地提炼出来,作为人们比附某种精神蕴涵,寄托情感欲求的物质依托而存在。 1 “和”为贵的社交艺术 首先,从筷子的使用语境来说,东

9、方筷子的运作方式与西方刀叉截然不同,前者以挑、拨、夹、拌、扒等方式取食,较少破坏食物的原初形态,而是以各类食物“和谐共存”为取食前提。当然筷子的这种取食方法也是与农耕地区的食物特征(多以粒状、片状、条状等)呈互动关系的。这就与西方主破坏的切、割、戳、撕、拉等取食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其次,用筷子夹取食物,两根筷子的开合之间体现了一种“和睦”的内在寓意。此外,从筷子自身的形式特征来看,不论是首细尾粗还是首圆尾方,都是对比形态在同一载体上的共存。为减弱形态反差与对峙,设计者在确保取食方便,协调运作的前提下,通过在“粗细” 、 “方圆”之间加入过渡元素,使筷子呈现从彼形态渐变至此形态的柔和状态,这与中国

10、人主“静” 、主“和” ,倡导内心气运和谐,身外圆满无抗争的心理特质也是相应和的。 6正因为具有了上述的特质,筷子在中国的宴席之上不仅仅是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更是一种蕴含着“和睦共存”的吉祥之物,温文尔雅地映现了“和”为贵的社交艺术。 2 多子多福的生命寄托 在民间,筷子谐音“快子” ,寓意早生贵子,这也是为何女子的嫁妆中必备筷子的原因所在。 另外,仔细考究筷子首粗足细的形态与夹菜时筷子的收放动态,似乎筷子的表象与人腿相似,而在取食过程中,又蕴涵了汲取营养、充实自身、茁壮成长的文化寓意,那么结合这两个方面来看,两根筷子的形态也具有生殖崇拜的意义,或者说通过母性崇拜这一着眼点,寄托的仍然是多子多

11、福的生命欲求。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还需通过文献与实物资料进行进一步论证。 3 耿直执着的人格取向 筷子多以木材、金属、牙骨或现代合成树脂等不易扭曲变形的材料制作,因此,其形象特征便很容易抽象为刚直、正直、朴实、高风亮节、不屈不挠等性格。古人擅长借物喻情、托物喻志,于是筷子的外观形态便成为述说某种性格取向的形式载体。史载,唐玄宗曾将筷子赐给宰相宋憬,赞扬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决心已下,宁愿折断也不弯曲。凡此种种都表明,由筷子的形制特征影射出了中华民族耿直执着的人格取向。 四、小结 7筷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而其定型于今天这种“首细尾粗”和“首圆尾方”的形态特征,不仅与中国农耕地区的饮食行为、食物特征、用餐方式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民族思想文化的凝炼。 为了在进餐中更便利地摄取食物,先人发明了筷子。伴随着民族生存观念、群体性格、价值取向、摄生智慧的形成与彰显,我们的祖先根据实际的功能需要,对于筷子的形制又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与改造,使之成为中华农耕区民族文化的结晶。纵观筷子的形制的历史演进,其改进的每一步都映现着中华民族关于生存的独到见解与伟大智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