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史前时期的南北对峙中庸在谈到南北文化的差异时说道:“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我们通常所说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为界。历史上,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不仅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还多次出现政治、军事上的对峙。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对峙,就是文明曙光出现之前南北部落集团之间的冲突和长期战争。 一、史前考古学文化中所见南北对峙 在我国古史中的传说时代,在黄河、长江流域广泛地分布着史前的人类群体。一般把黄河中、下游的两个庞大的氏族部落群分别称为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把长江中游之氏族部落群称为三苗或苗蛮集团。三苗部落群为苗蛮集团的主体。 三苗的活动情况,在丰
2、富的考古学材料中表现得尤为清楚、明显。过去学术界多认为三苗部族文化起于屈家岭文化,但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长江中游的氏族部落文化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就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繁荣与衰落的发展过程。其发展方向,大致由洞庭湖西北岸、鄂西南和三峡地区向东发展,在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获得繁荣后,继而大力向北拓展。在长达近千年的南北对峙和冲突中,长2江中游的三苗部落集团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优势地位。但黄河中游地区的炎黄部落集团在史前末期经历了洪水泛滥和三苗威胁等磨难后,内部凝聚力骤增,联合了与其文化有较多联系的居于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集团,开始了对南方三苗的大力征伐,并于距今大约四千年前最终
3、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中国历史上率先进入文明时代,由此奠定了中国后来数千年以中原为中心的大一统政治格局的根基。 分布于湖南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平原和湖北西部长江两岸的距今 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彭头山文化,和大约 i000 年以后由该文化发展而来的皂市下层文化,基本构成了长江中游氏族部落文化的初始概貌。到了大约 1000 年后的大溪文化之初,长江中游氏族部落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并构成基本稳定的格局。大溪文化的分布范围已覆盖了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该文化在北部与仰韶文化紧密接触,但两支文化之间尚未发生太大的冲突,还没有发现一个文化系统占据了另一个文化系统的居住地域的现象。 到了距今 5000
4、 年左右的屈家岭文化时期,长江中游氏族部落集团日益强大,与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河村类型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占据了原属仰韶文化的河南西南部和湖北西北部一带,集团的中心也由湖北西部和洞庭湖西北岸转移到了江汉平原腹地,即今京山、天门、钟祥一带。正当长江中游氏族部落集团向北发展之时,整个仰韶文化内部发生剧变,蜕变为处于向中原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又给了屈家岭文化继续向北发展的机会,以致在郑州、三门峡地区、晋南、陕西东部3也发现了屈家岭文化的典型陶器。 在大约 400 年后的石家河文化时期,在该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的交界地带,继续进行着继屈家岭文化以来的一系列戏剧性的冲突,从而在其分布区域上表现
5、出交错重叠的现象。到石家河文化晚期,河南龙山文化向南推进到了今南阳、信阳地区,石家河文化向南退缩,在一定时期内两支文化相持于河南、湖北交界的均县一带,但很快石家河文化在来自北方的强大压力下出现土崩瓦解之势,在此之后甚至出现了文化断层现象。这在古史传说中有更为明确的反映。 二、古史传说中的南北对峙 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古史传说中的三苗集团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吻合。 战国策?魏策云:“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史记?五帝本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三苗集团的活动范围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其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长江中游史前文
6、化应当就是三苗集团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不仅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古史传说中三苗的活动情况基本一致,其瓦解也与古史传说中尧、舜、禹征伐三苗的记载相符。华夏与三苗这两大集团发生冲突的表面原因,有学者认为是由于南方的三苗不肯采用北方的高级巫教。通过对前述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析,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个集团对生存环境的争夺。在屈家岭4文化时期,三苗集团曾向北征伐,占据了中原华夏集团原拥有的今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南部一带,史籍对此也有所反映。如尚书?尧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书集传云:“劫人日寇,杀人日贼。 ”史记?五帝本纪云:“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 ”国语?楚语:“及少皋之
7、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韦昭注:“行其凶德。 ”这些记载与三苗向北扩展势力使与之相邻的华夏诸部受到威胁有关。 随着南北矛盾的激化,华夏集团势力强大时,开始向南征伐。在中原地区奴隶制产生前夕,尧动用庞大的武力,南下丹江、汉水流域,向三苗进攻。 吕氏春秋-恃君览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南蛮即三苗。 论衡?儒增云:“尧伐丹水。 ”竹书纪年云:“尧五十八载,放子朱于丹水,故名丹朱。 ”尧攻占了丹水流域,以封其子丹朱。石家河文化晚期所代表的三苗,则退出原居住的河南西南部,退守在今湖北均县一带。 舜继任华夏集团的首领后,继续攻打三苗。 韩非子?五蠹载:“当舜
8、之时,有苗不服。 ”战国策?秦策载:“舜伐三苗。 ”荀子?议兵载:“舜伐有苗。 ”尚书?舜典说“(舜)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舜对三苗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西迁一部“以变西戎” 。对其余部分则迫使南迁。 禹时又对三苗发动战争。 墨子?兼爱下引尚书?禹誓:“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 ”他率领众多邦国的君长弋举进攻。 尚书?大禹谟:“七旬有苗格。 ”墨子?非攻下对这5场战争的惨烈作了详尽的描写, “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战争经过数十天,三苗被打败。三苗地广族众,不可能尽被诛杀,相当一部分相率迁入华夏王朝难以控制的深山之中,开始了独特的社会适应与文化调整;另一部分“有苗氏来朝” ,臣服于华夏集团,逐渐变易其俗,接受了华夏族文化,融入华夏族。自此古籍中不再有关于三苗的记载,可见这次战争影响深远。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对峙以北方集团获胜而告终,而对峙结束之时,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也随之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