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 ,大小:39KB ,
资源ID:3481425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814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闻禁忌与报道的禁限.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闻禁忌与报道的禁限.doc

1、1新闻禁忌与报道的禁限【摘要】新闻报道有许多禁忌与禁限,尽管有些新闻完全真实,也不允许记者公开报道。引起社会不满或谴责的新闻与评论,不是因为它的言论,而是由于这类言论中的致害行为。有些新闻虽然已经违法,记者却享有法律豁免权,但不能因为对媒体免责,记者就可以对新闻的有害内容大加宣扬。如果司法机关执法不公,贪赃枉法,媒体予以揭露是正义的,这与媒体审判完全是两回事。凡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大事,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决不允许侵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 【关键词】新闻禁忌;新闻危害,行为言论;记者豁免权;媒体护法 进入媒体的记者都应知道,哪些新闻内容不宜报道或绝对不能报道,即使这类新闻完全真

2、实,也不允许记者公开披露。不仅中国如此,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新闻禁忌,因为有的新闻一旦报道则会激化社会矛盾,有的伤害公民的人格,有的损害国家的尊严或安全,还有的使公共利益遭到践踏。作为媒体首道把关人的编辑更需要知道这方面的知识,否则不法与污秽新闻就能随时出现在媒体上,缓急井然的新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一、防止行为言论的致害 新?报道首先要划清言论与行为的界限,分清言论是否合法或正确,2这不仅涉及对新闻报道的危害或错误的认定,也关系到媒体对新闻稿件使用的标准。新闻应是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而评论则是对事件或社会问题发表的意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带有主观性,前者是事实判断,后者是是非判断。两者虽然存在区

3、别,但对新闻媒体来说,都属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言论” 。 新闻或评论的言论如果有致害因素,对公民或公共利益产生危害,就构成行为性言论。行为性言论都是有害的,会酿成危及社会或他人的后果,如果记者对行为言论没有禁忌,肆意报道,就要给客体带来痛苦或不幸。北京某报记者曾报道一起坠楼自杀事件,报道称,该坠楼女子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新闻发表后,死者家属非常不满,将报社告上法庭。经审理,北京一中院终审判决报社承担侵权责任,要求其公开道歉,赔偿亡者家人精神损失与财产损失。新闻中“该女子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的言论,对死者家属的名誉造成损害,构成行为言论,产生无法挽回的致害后果。 判定新闻与评论是否

4、适当,能否公开向公众报道,不是依据新闻或评论的言论,而是依据它们的行为。 “言者无罪” “不依言治罪”是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在媒体上发表不伤害任何客体的言论都是纯粹的言论,即使包含某些错误,只要没有伤及任何人和客体,都是可以发表和报道的。因为“言语并不构成罪体 。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在大多数场合,它们本身并没有什么意思,而是通过说话的口气表达意思的。常常相同的一些话语,意思却不同,它们的意思是依据它们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来确定的。 ”1既然新闻报道中的言论都是同某个事件或事物相联系,3一旦加害于某个客体,就成为报道的禁忌。反之,记者没有伤害动机,不把某人的正当权利或公共利益作为挞伐、贬损对象,只

5、要新闻有价值就可以报道。 凡产生侵害后果的言论均被视为行为,这种行为言论包括诽谤、诬陷、煽动、造谣、猥亵或不敬,都不准在媒体上发表。行为言论又有两种,一种是在公共场所发表演说,引诱或鼓动人们破坏公共利益、公共秩序或诋毁他人的名誉,这种形声兼具的行为被媒体报道,自然要伤害某个客体。另一种是在媒体的新闻中发表伤害客体正当利益的言论,直接对客体产生侵害,这种超出纯粹言论范围的言说行为,必然构成某种危害。 通常,遭到社会不满或谴责的新闻与评论,不是因为它的言论,而是这类言论中的行为,这就需要划清“纯粹言论”同“行为言论”的界限。新闻与评论对他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没有危害,而且能给人们带来获知信息的好处,

6、就有报道的自由。因为那些批评不良倾向、揭露社会丑陋现象的报道有益于社会和每个公民,任何人都无权阻止和压制。对于行为言论,每个公民都有反对和抵制发表的义务,记者事先要自觉检查本身言论的性质,防止新闻侵害后果的发生。无论记者还是媒体,恶意破坏公共秩序或他人人格的行为是极为罕见的,往往是急于想达到某种揭露的目的,忽视必要的新闻禁忌,才产生了危害的后果。新闻工作是一个活跃在法律边缘上的职业,容易发生侵权是这个高危职业的特点。把握新闻危害的要件,防止新闻的破坏性,是媒体与记者时刻需要警惕的职业意识。 4二、记者享有法律豁免权的禁忌 严格说,记者没有法外之权,但有时新闻危害社会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其侵害

7、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谅解,司法机构也不会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就是特定情境下的记者法律豁免权。1996 年 6 月 10 日,内蒙古青年呼格吉勒图被错判为强奸犯而执行死刑,早在两个月前即 4 月 20 日,内蒙古某家晚报发表了一个整版的通讯“四?九”女尸案侦破记 ,不仅丑化和玷污了呼格的人格,而且神化案件的侦破过程,依据当地司法部门的口径竭力渲染呼格吉勒图的“强奸罪行” ,以“文学色彩”把公安人员制造的冤案鼓吹为“明察秋毫” “侦破迅速” “为民除害”的“严打精神” ,推动了错案的“铁板钉钉” 。 18 年后,在呼格吉勒图父母的强烈追诉下,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终于对呼格改判无罪,有关部门迅速启动

8、追责程序,对错案负有责任的 27 人受到处罚。但没人对这家晚报和记者追责,因为在这一报道中,晚报和记者享有法律豁免权。 记者之所以有法律豁免权,是因为新闻侵权由新闻规律导致的,有时是执行政府意图的结果,司法机构与广大公众对记者的过错表现出宽容,对其违法行径不予追究。在我国,凡报道国家政策和国家行为,一旦触犯公众利益,只能由国家机关直接负责,媒体对侵权不负任何法律责任。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中强调:“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是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国家机关的文书

9、(文件)内容和某些官员5的职权行为发生错误,媒体对其报道同社会真相是一种间接关系,政府的文书发生了错误,政府的行为侵权,自然应由官员负全部责任。 但是,记者不能因为免责而对不合实际的内容或错误做法不予过问,大加宣扬和渲染。媒体大肆报道官员的错误或不法行为,无疑是火上浇油,加剧了社会矛盾。2005 年五六月间,河北省定州市委书记和风与定州市开元镇原党委书记杨进凯,伙同定州电厂灰场承建商张某、甄某为达到强行施工的目的,在征地补偿款没有落实的情况下,强征农民土地,同绳油村村民发生尖锐的对抗。2004 年定州支电办向村民印发关于定州电厂占地有关情况的说明 、定州市政府办公室也印发了关于电厂建设用地情况

10、的说明的文件,当地市县媒体在广泛宣传这两个文件精神的同时,批评绳油村少数人目无政府与法纪,煽动与组织村民闹事,对抗政府。媒体报道将村民分为“不明真相群众”和“造谣生事分子”两种,把后者定性为“不稳定因素” ,试图将其孤立起来。这些报道使村民的情绪越发激昂。2005 年 6 月 11 日,和风暗示和纵容社会暴徒 200 多人闯入绳油村,挥舞凶器袭击村民,致 6 人死亡、多人受伤。事后,这一暴力事件的策划者和骨干分子已全部抓获,4 人被判处死刑,定州市委书记和风等 6 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这一案件中,当地媒体知道“根?国务院有关规定,征地补偿安置不到位、不落实的,不得强行使用被征土地”的规定,却

11、没有提醒有关领导注意这一政策,而是鼓吹“少数人对抗政府” ,煽风点火,激化矛盾,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根据 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 ,笔者认为,媒体对政府文件的不当内容或政府官员的错误管理行为,应及时6向领导报告,或写出内参向上级反映,不应“添油加醋” ,推波助澜。这是地方媒体享有法律豁免权时,应当尽力防止的第一个禁忌。毫无疑问,地方媒体也要做党的喉舌,但不能充当错误领导的喇叭筒。 记者享有法律豁免权的第二个禁忌是,当政府纠正了文书或管理行为的错误,媒体没有及时做出更正报道,使原来的错误继续扩散,媒体要负“贻误更正”的责任。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中规定:“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

12、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媒体报道了国家机关文书的错误内容或官员的错误行为,并已造成损害后果,就应对国家机关后来的纠正及时做出报道,以消除前面报道的影响,拒不做纠正报道的媒体,则是一种严重失职行为。 国家著作权法还对媒体转载新闻赋予了程度不等的豁免权。新闻媒体转载其他媒体的错误新闻,同新闻事实也构成一种间接关系,即转载媒体没有亲自采访、核实事实,如果原新闻对社会发生危害,转载媒体一般不负主要法律责任。 解释第三条规定:“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但转载者与首发者承

13、担的责任不同,有时甚至有很大差别。如果媒体的转载是执行政府要求的结果,转载媒体享有豁免权,对侵害后果不负任何责任,原发媒体应承担全部责任。如果由媒体自身决定转载的,转载媒体只承担连带的次要责任。如果首次刊播的新闻没有造成对客体的危害,但转载时作了修改、删节而造成侵害后果的,全部危害责任由转载媒体承担。显然,转载者是否免责或责任的大小,与7转载行为的情节有关。 媒体“公正评论”享有的法律豁免权,应建立在事实确凿的基础上。1998 年的解释强调,如果事实基本真实,仅个别词句不妥的评论不应判定为侵权。对于那些针对可靠的事实所发表的意见,没有侮辱、丑化性词句,即使被认为是片面的、偏激的、夸张的,也不应

14、追究媒体的责任。但媒体应发表更正或澄清文章,分清是非,指出原评论观点的错误并做出分析。拒不发表澄清文章的,媒体就不再享有豁免权,应追究其责任。 三、司法采访及报道的禁限 记者有权采访公开审理的案件,但要遵守法庭秩序,服从法庭的要求和安排,超越法庭的规定而私自采访和报道,则会侵害司法权。对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媒体没有得到法庭允许,记者不能旁听,更不能报道,即使匿名报道,也是被禁止的。司法报道的这一严格禁限,常常被某些记者忽略。 记者对法庭采访,要依法遵守法庭旁听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七条规定:全体人员在庭审活动中应当服从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的指挥,尊重司法礼仪,遵守法庭纪律,不得

15、实施下列行为: (一)鼓掌、喧哗;(二)吸烟、进食;(三)拨打或接听电话;(四)对庭审活动进行录音、录像、拍照或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等传播庭审活动;(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行为。检察人员、诉讼参与人发言或提问,应当经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许可。旁听人员不8得进入审判活动区,不得随意站立、走动,不得发言和提问。媒体记者经许可实施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行为,应当在指定的时间及区域进行,不得影响或干扰庭审活动。 媒体对司法案件,要在采访后进行严格的法律权衡,做出报道或不报道的决定。要报道,还要研究是否需要向司法部门送审批准,用什么方式、以什么分寸进行报道,都要遵循法庭规定。法庭没有规定的,媒体要对

16、照相关法律条文认真研究后,才能将其付诸报道。 新闻媒体要严格遵守司法宣传的要求,不刊播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不披露作案细节和警方的侦破手段;不对正在审理的案件擅自进行有明显倾向的报道,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报道更要慎重。对公开审理的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允许报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姓名的材料。电视报道犯罪嫌疑人的肖像,证据尚未完全落实的,面部要打马赛克。案件报道必须尊重和维护司法尊严,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与人、证人不得进行歪曲性报道。如果发生此类情况,法院可根据情节对记者予以罚款或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

17、司法监督并非媒体审判 媒体审判一语出自美国,原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凡未经法庭允许,媒体抢先报道犯罪嫌疑人的案情和罪名,明示或暗指司法部门对案件的审理和宣判不公,称为“媒体审判”(trial by mass media)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十二条)的规定,是媒体案件报9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如果司法机关执法不公,贪赃枉法,搞出冤假错案,媒体予以揭露是必要的、正义的。这是媒体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与媒体审判完全是两回事。媒体揭露司法部门无能与腐败,对案件当事人做出罪与非罪的认定,需要拿出确凿的证据。记者引用法学或法律界

18、权威人士的话提出罪与非罪的判断,也要以确凿的证据与法律为依据。这种维护法律尊严的举动,应采取稳妥的司法监督形式,即通过“内参”向有关部门反映案情,为受害人伸张正义。 “呼格案”的纠正,新华社记者的司法监督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当新华社内蒙古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汤计闻知内蒙古的司法机构某些人一直隐瞒错判的案情不肯改正,经过调查于 2005 年 11 月 23 日写出第一篇内参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 ,很快得到最高领导层批示。2006 年 3 月,内蒙古政法委正式成立“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8 月,复核得出结论, “呼格案”确为冤案,但一直无人执行、落实这一“纠正

19、” 。2007 年汤计又写出关于该案的上下篇,形成“大内参” ,在全国党政系统发行,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了事件的影响,推动了“呼格案”的重新调查。2007 年 11 月 28 日,汤计完成了第五篇内参,根据法律界人士的意见,直接呼吁案件跨省区异地审理。这篇内参发出后,同样引起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重视,最高法从内蒙古调阅了“呼格案”的案卷。2008 年,由于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人的更替, “呼格案”便转入了“无人触碰”的低潮。2011 年 5 月 5 日,汤计与青年记者林超抓住机会写出一篇舆情反映呼格吉勒图冤死案复核6 年陷入僵局,网民企盼让真凶早日伏法 ,这篇舆情再次引起高层的关10注。2013

20、 年年初,内蒙古高院正式复查完“呼格案” ,结论认定“呼格案”原审判决证据不足,上报自治区党委。经自治区党委同意,上报了最高人民法院,这一特大冤案才彻底平反。 新华社记者这种仗义执言、激流勇进的正义举动不是“媒体审判” ,而是“媒体护法” 。 “媒体审判”是记者的禁区, “媒体护法”则是记者的善举与权力。2015 年 1 月,中共新华社党组决定,对在推动呼格吉勒图案重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予以表彰,记个人一等功。 媒体审判违反司法独立、诉讼公平、 “无罪推定”与“罪刑法定”的原则,须竭力避免。同时也要大力清除各种罪案侦破与判决“反追责”的障碍。 “唯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1、向司法机关施加更大的压力,让检察官、法官和所有的司法人员都明白:每一起冤案都必须得到纠正,每一起冤案中的责任人都必须受到追究” 。2为此,媒体的司法监督尤为重要, “媒体护法”是每一位记者的崇高职责。 五、政治报道的严格规制 世界各国对政治新闻都有内容禁载的限制,并以法律条文给予明确规定。例如,2016 年 12 月 23 日美国奥巴马政府签署通过了波特曼-墨菲反宣传法案(Portman-Murphy Counter-Propaganda Bill) ,严禁美国媒体报道中俄媒体的宣传内容。我国政府要求媒体的传播?热莶荒芮趾?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不允许泄露国家机密,凡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大事,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新闻政策进行报道。综合起来,我国的政治新闻在内容方面有如下报道规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