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走近名师,感受别样的精彩我们踩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依山傍水的南国古城,有幸聆听了众多名师堪称经典的数学课和学术报告。整个活动紧凑充实。虽然累极了,但更多的是幸福洋溢!诚如诗人所说:“我原想采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活动过程中,随着名师的课和报告,我们时而热情鼓掌,时而注目沉思,心情如海潮般起伏着,深深感受着名师带给我们的别样精彩! 一、经典的课堂,演绎数学的美丽 整个活动中,我们一共欣赏了黄爱华、华应龙、朱乐平等多位名师的经典课程。名师的另类设计、灵动的课堂、精彩的互动、智慧的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数学素养、人格魅力,无不让我们由衷地赞叹。 华应龙老
2、师上的是神奇的带子 。导课时,华老师以剪信封的魔术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孩子们沉浸在创造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中:问题的激活、思维的碰撞、发现的乐趣、智慧的飞扬,每一处,每一时,都显露出魔术课堂的无穷魅力。最后,华老师说“下课”,同学们说“不下课”;华老师说“再见”,同学们说“不再见”;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同学们不下课呢?”学生说:“我们想学你那个剪信封的魔术!”在我所听的数学课中,这是我见过的第一个学生不2让老师下课的情景。后来,还是学生的数学老师出来,做通了学生的工作才把他们带出了课堂。当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和华老师分别时,听课现场长时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朱乐平
3、老师上的是圆的认识 。朱老师的脸是长形的,他想把自己的脸整成圆形,要求学生为他设计草图。很快,学生找准了圆心鼻尖。有的学生用半边脸长为半径画圆,这种方法很快被否定,因为以半边脸长画圆“整容”,必须要将朱老师额头和下颌的多余部分去掉,这是不可能的。经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以鼻尖到额头的长为半径画圆来“整容”比较合适。有的听课老师认为他设计的“整容”环节不合理,是这样评价的:朱老师“整容”问题值得商榷,试想有哪位患者会把自己的脸整成标准的圆形,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都是难以接受的。数学源于生活,这样的情境看似来自于生活实践,但有悖于生活的常理。研究这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但我认为朱老师的“整容”设计
4、别具匠心,扎实有效,有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淡然之美。 黄爱华老师上的是平均数 。他的课着实让我眼睛一亮,让我领略到真正的大师风范。黄老师首先出示“环保小队共有 10 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 142 厘米,女生平均身高 140 厘米,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让学生尝试练习。不一会儿,学生汇报说是“(142+140)2=141 厘米” 。黄老师问道:“对吗?同意的请举手。 ”有一半学生举手。黄老师又问道:“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是这样求的,(142+140)2=141(厘米),对吗?同意的请举手。 ”有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黄老师接着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吃惊的话:“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
5、一不小心被同学们这3么快就解决了,好,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课!”学生坐在那里,没动。黄老师再说了一遍“下课”,学生还是没动。这时,有一只小手伸起来了,他说:“不对,现在男女生人数没告诉我们,只有男女生人数相等的情况下,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才是 141 厘米;男女生人数不同,这个小队的平均身高不一定是 141 厘米。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当黄老师说“下课”时,我们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可黄老师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其课堂调控能力让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叹服。 二、理性的思考,解读教育的困惑 活动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名师们的报告。几乎都是脱稿演讲,句句精彩!会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从名师的报告中,我
6、们读出了他们对数学的思考和实践,对教师的关爱和引导,对教育的忧思和展望。 1.什么是好课?几位名师的经典课堂,也引发了众多名师对“好课”的认识和讨论。吴正宪老师认为:一节好课要有好的“课感”,要有“学生缘”,既要有“营养”又要“好吃” 。闫勤老师认为:好课必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了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二是顺应了学生又建构了学生。她还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有效的、有追求的、也是有缺憾和相对的。讨论中,名师们也提到了公开课和家常课的平衡问题,多数名师提倡走向公开课和家常课的中间地带。怎样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呢?冯恩洪老师介绍了湖南藩阳某中学的平衡方法: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
7、教师的主导性,课堂又太“死” 。所以,他们就搞它一个4“半死不活”的。 2.小学数学教师姓什么?朱乐平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只姓“小”,也不应只姓“数”,应该是个复姓。为此,他要求我们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位的数学知识如何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举例说,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应该看一看初中解析几何中的“圆”,以及高中的“椭圆”,这样你的教学就有了深度。来自边城的一位名师甚至认为要当好一名数学老师,就必须成为一个杂家,即:“半个演员” 、 “半个导演”、 “半个作家” 、 “半个书法家” 、 “半个播音员” 、 “半个幽默大师” 、 “半个电脑专家”诚然,在我们的从教生涯中,也许究其一
8、生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们不能没有这样的追求! 3.让数学变得简单些。冯恩洪老师介绍自己在德国考察时,有个教育专家对他说:“你们的教科书比我们的教科书厚,你们的题目比我们的题目难,你们学生的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是,你们中国得买我们德国的货。 ”他认为,我们中国是在用世界上最深的数学完成了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他举例说,美国的数学相对于中国比较容易,学习手段也比较开放。美国从幼儿园起就允许使用计算器。有一个 14 岁的美国男孩回答“3+5 等于几”时,他想了一会儿说“3+5 大概等于 7”,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真了不起,离成功只差一步。 ”冯恩洪老师的报告引起了我们
9、在场每个人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书厚,题目难,货却是人家的好呢?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该以什么样合适的方式才能做好和未来的衔接呢? 4.农村教学应有“农”味。来自农村的一位名师认为,农村小学数学5教学不能脱离农村实际,应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他介绍的两个教学案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他让学生先用泥巴捏几个完全相同的圆锥体,然后试着用三个圆锥搓成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验证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年、月、日时,他没有采用“明明今年九岁了,可他只过了两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等情境导入新课,他说自己在教学中从不用这个情境,他认为农村的孩子只过“农历”生日,一般
10、每年过一次生日,让这些农村学生理解“九岁的明明只过了两个生日”,他们肯定接受不了。 5.“抛秧与插秧”的启示。闫勤老师报告中提到的“抛秧与插秧”,对我的启发很大。插秧的方式较抛秧辛苦得多,但收获却没有抛秧的大。原因是插秧破坏了自由生长的规律,而抛秧不但保护了它的生长本能,还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几乎被颠倒过来。虽然我们一时不能接受,但它却确实存在。我想,我们在教学时也不能太“勤奋”,该懒的时候还要懒,要努力做一个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抛秧人” 。 三、智慧的语言,引领我们不断前行 近距离接触名师,我们在享受着课堂和报告的同时,也在努力地捕捉着每一个零星的精
11、彩语句,虽然很短但却是那样的深刻,闪烁着名师充满智慧的光芒,引领我们在小学数学的旅途中不断前行。现摘录部分经典语句与大家共同分享: 61.数学老师要有数学味。 2.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 3.即使猜错了,也是美丽的错误。 4.严格的不理解不如不严格的理解。 5.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找“恋爱”的感觉。 6.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本身就是数学。 7.只有当教师自己被数学所感动时,他才可能打动自己的学生。 8.永远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 9.课堂上,我们不能一次次地照顾差生,而让比较优秀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陪读” 。 10.数学教学必定包括去情境化、去个人化、去时间化。 11.
12、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12.为别人鼓掌,也是为自己喝彩;鼓掌多的人,也是智商高的人。 吴正宪、黄爱华、华应龙、朱乐平、冯恩洪这些以前只能在报刊、杂志上见到的名师,如今真真切切地来到我们身边。他们的报告和课充满着智慧、流动着经典,让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的美丽!原来自己从事的职业竟也可以如此的精彩!我们有位听课老师甚至感慨地叹到:“苹果砸在牛顿头上就是万有引力,苹果砸在我们头上就是一个大包,所以苹果选择了牛顿,而数学选择了名师,让他们创造出如此震撼人心的课堂。 ”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他和谁同行。作为一名数7学教师,我们应该有宽阔的视野,应该认识一些名家大师,应该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应该创造机会与名师“同行”,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数学的天空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真希望常有这样的机会,常走近名师,感受更多的别样精彩。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万山镇明德小学) 责编 / 齐鲁青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