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今年五月四日,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赵超构先生诞辰 100 周年。早在三月份,他曾担任过领导职务的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民盟上海市委和新民晚报社,就开始酝酿筹备一系列纪念活动。在赵超构的出生地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家乡人民更是满怀深情,将通过召开纪念大会、建立赵超构文化广场、为赵超构铜像揭幕,以及赵超构故居和陈列馆同时对外开放等庆典仪式,来表达对这位报坛巨子的崇敬。 赵超构病逝于 1992 年 2 月 12 日。近二十年来,他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民报人和广大晚报工作者。尽管报社领导换了一任又任,但坚持和发扬赵超构办报思
2、想,传承晚报文脉,始终是报社全体同仁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弘扬赵超构精神,繁荣杂文创作,报社发起组织的赵超构杂文奖大赛,已相继举办了五届。赵超构先生的报人风范,不仅在新民晚报社,而且在中国晚报界,乃至在整个新闻界,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跨入新世纪后,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召开的一次会长扩大会议上,与会者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在中国晚报界,开展一年一度的以首任会长赵超构命名的新闻奖评选活动,具体工作由晚协学术委员会负责,并由承办年会的晚报编辑出版赵超构新闻奖作品选 。这无疑是缅怀赵超构报人风范、关乎晚报事业蓬勃发展的一项善举。前不久,人民日报2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同志,在为赵超
3、构百年诞辰题词祝贺时,不无感慨地说:“赵老是我特别崇敬的新闻泰斗,可惜过去无缘谋面,深感遗憾。不过他的办报理念和办报实践,我一直奉为圭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 在我国新闻界,赵超构先生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委实与他毕生孜孜修炼的报人风范密不可分。在他长达五十余年的办报生涯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十分注重打造“顶天立地”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所谓“顶天”,就是紧跟时代步伐,追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谓“立地”,就是顺应广大民意,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种种事实表明: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这里,不妨先从赵超构同中国共产党的联系谈起。1944 年,34 岁的赵超构,作为国统
4、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有幸随中外记者团赴延安采访。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毛泽东及其领导下的解放区。他采写的生动记述解放区军民生活的延安一月,不仅在当时连载时引起轰动,而且传诵至今,被誉为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 。在重庆,赵超构受到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两位共产党高层领袖的言谈举止,给他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1946 年 5 月 1 日创办于上海的新民报(晚刊),身为总编辑的赵超构,秉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和求民主、求真理、求解放的办报宗旨,始终站在正义事业和人民大众一边,因而即便在 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宣布解放这一天,报纸也没有中断出版。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3海新民报这家
5、私营报纸,很快于 1953 年转为“公私合营”,回到了社会主义的怀抱。自此以后,赵超构作为党外民主人士的代表,又五次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特别是 1957 年,在那不平凡的日子里,毛泽东相继接见他三次,在政治上给了他既亲切又严肃的教诲,使他躲过了一劫。1958 年春夏期间,他遵照毛泽东的嘱咐,到家乡温州地区学习、参观了两个月,写了长篇报道我自故乡来,在新民晚报上连载,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社会活动家,赵超构多年在民盟中央和民盟上海市委兼职,并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一直是与我们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诤友。 作为术业有专攻的一位报人,赵超构历来重视宣传基调。解放初期,他在“搦管为文之际,最怕与党报口
6、径对不拢,总是心虚,不知应该跟着党报的调子、还是用自己的语言讲话好(见张林岚著赵超构传)。 ”通过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赵超构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提出了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真经”,其要义之一就是“宣传党的政策”,要有指导性。1957 年 5 月,他在上海市委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所有的报纸都应该宣传党的政策,都应该宣传社会主义,都应该具有指导性。 ”还说:“我们需要高尚的情操,需要愉快的休息,需要健康无害的趣味,需要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文化生活。 ”1982 年元旦新民晚报复刊前夕,赵超构经过长期深思熟虑,明确提出了“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 16 字编辑方针,
7、更是把“宣传政策”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对晚报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体现指导性作了高度概括和阐述。在这方面,赵超构做到了身体力行。他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工作人4员去买一份当天的人民日报,从中学习和领悟中央的最新政策精神,然后紧密结合他所了解的时下实际,撰写评论或杂文。进入古稀之年以后,视力不允许晚上继续阅读,他就认真收听新闻广播,关心外部世界的变化,并经常用“沙”的笔名,撰发了不少触及时事,言简意赅的国际短评,读者有口皆碑。 赵超构先生提出的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真经”,其要义之二“最要紧的是首先要了解读者”,要以民为本。1982 年,赵超构撰写的复刊的话一文中有这样两句:“为民分忧,与
8、民同乐。 ”有位副总编在看大样时觉得连续两个“民”字有重复之嫌,于是擅自改成“为国分忧” 。没想到赵超构看到报纸大为恼火,严厉责问那位副总编:“你有什么权利乱改我的稿子!” 新民晚报之所以把读者定位于普通群众、寻常百姓,就来自于赵超构的这种平民情结。1984 年,他在接受新闻战线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办报经验中,感到最要紧的是首先要了解读者。我们的读者是什么样的,办报就要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报纸是办给谁看的,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在 1956 年晚报改版中,他就提出要办一张“从少先队到文史馆的老前辈,从保姆同志到大学教授”都能看得懂的报纸。所以,新民晚报复刊时,他再次强调
9、,凡从 8 岁的小娃娃到 80 岁的老爷爷,都是我们的读者,都应该从晚报上读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他还要求晚报努力使自己成为报春的燕子,欢快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5要了解读者,就要“身”入读者,心系百姓,服务大众,赵超构在这方面同样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曾在上海虹口区普通居民生活区的一处旧屋里住了四十多年,上级组织多次考虑为他改善住房,都被一次次谢绝。原来,这里有一大批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平民百姓。用他的话来说,只要到菜市场转一转,理发店坐一坐,洗澡堂泡一泡,当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什么社情民意,什么家长里短,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一句话,他在这里可以得到办好报纸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
10、活水。翻看他写的时评文章未晚谭,不少题目都来自身边事、热门话、人间情。平时他给报社同仁出的新闻点子,很多都来自他所居住的社区。直到病重住进医院,他还是急切地向来探望的人打听:“最近社会上有什么热门话题,快给我说说。 ”在他病逝前几天,我去医院探望时,他突然郑重其事地对我说,现在我们晚报上的电影戏剧广告少了,是不是因为这类广告收费低?这可不行,这是晚报读者很需要的,赔点钱也值得。他以民为本的办报理念,就是这样落实在自己日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诚然,以上所说的关于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两个要义,只是从内容层面而言的,如果就技术层面,赵超构提出的办好社会主义晚报的“真经”,还应包括时间性、趣味性、地方性乃至可读性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8 年 6 月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要把体现党的主6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同时还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赵超构先生提出的宣传党的政策也好,最要紧的是了解读者也好,不啻是这种把党的意志和人民心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最好诠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一切,正是赵超构先生报人风范的精髓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地方。 (2010 年 4 月 20 日定稿于踔厉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