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9KB ,
资源ID:348224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822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新闻教育中暴露的问题.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新闻教育中暴露的问题.doc

1、1中国新闻教育中暴露的问题要论我国高校近些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肯定是其中之一。到 2005 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由 1994 年以前的 66 个发展到 661 个,其中 2004 年一年间增加了 202 个专业点。 虽然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遍地开花,但新闻院系的学生在媒体一线并不受欢迎。笔者曾追随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一行在兰州、西安、成都等地,深入媒体一线,就媒体人才需求及对高校新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所到之处,一个总体感觉是,媒体一线对新闻院校的毕业生甚少好评。而一些新闻院校毕业生,尽管他们目前在媒体一线表现不错,但他们对自己所受的专业教育也是颇

2、多抱怨,感觉所学对实际工作益处不多。我觉得中国新闻教育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校创办研究型大学中新闻教育迷失了自我 建设一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增强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需要。但是,研究型大学在国家整个高等教育格局中,只是金字塔尖上的几个,而不是所有大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一些研究性大学的支持力度,许多高校认为只有向研究型大学迈进,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大家竞相以创办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而且在实际办学中,衡量2一所大学是不是所谓研究型大学,往往简化为一系列指标,比如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拥有高级职称人数的比例,人均科研经费数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等等

3、。 这种做法,新闻传播教育的专业特色在许多学校不同程度被消解淡化。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担任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从业经历。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曾指出, “如果做新闻教师,30 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其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传统,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他们还坚持每学期派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到人民日报社等单位挂职锻炼。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些老教师,可以说一生都没有中断与媒体的这种联系。 但是,在近些年的高校中,这一传统已经难以为继。一方面,由于各高校开始实行所谓满负荷工作法,一个学期如果没有教学任务,可能意味着该

4、教师就根本不可能完成本年度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因为创办研究型大学的需要,学校对教师的科研量化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拼凑论文,编写教材。这一切都使得安排教师到媒体一线挂职锻炼,事实上变为不可能。另外,因为创办研究型大学的需要,高校对教师的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学校规定,某个年龄段下的高校教师,如没有博士学位,将来不能晋升教授。在这种政策引导下,没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除了上课、写文章外,还得攻读博士学位。如此,参与媒体实践更变成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教师学历门槛抬高,还加大了高校从媒体一线引进人才的难度。近3年来,随着高校教师待遇与媒体一线从业人员差距缩小,一批有着丰富从业经验的媒体

5、从业者有意来高校从事新闻学教学与研究,但这些人员中,有相当多仅有本科学历。他们加盟新闻院系,对学生来说是福音,但学校从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拥有者的比例考虑,宁可进一个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历的博士,甚至是与新闻传播学科不沾边的博士。所以,这些年尽管有李希光、徐泓等业内知名人士转入高校新闻院校教书的事例,但总体来看,新闻院系从媒体一线引进教师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创办研究型大学对新闻教育的伤害,还表现在本科教育被严重边缘化。一方面是本科生招生规模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工作重点已经放到研究生的培养上,有的甚至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而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主力军的年轻教师,也因为前述理由,很难

6、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本科教学中。中国人民大学等学校 20 世纪 80 年代时,曾为本科生实行指导教师制,每位教师指导三四名本科生,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新闻作品,由指导教师督促并修改。一些老师甚至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带领学生读报评报。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也都没有实施的可能了。不仅由于学生人数膨胀,更重要的是,像对学生的这种指导,在学校很难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作而得到认可,因而老师也不可能有积极性。 新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专业精神在新闻教育中相互冲突 现在的高等教育,从学校到院系,都强调规模化生存。许多学校规4定,要从系升格为学院,必须具备三个以上本科专业。过去单一的新闻学专业

7、很难满足院系扩大规模的需要,于是都纷纷增设新专业。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划分也越来越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媒介经营管理学等,此外还有网络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等,不一而足。 专业划分过细,事实上使学生专业面过窄,不利于学生就业。但这只是盲目增办新闻专业造成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高校新闻传播学院专业设置呈现一种乱象。1997 年,国家把新闻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后,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许多高校的新闻学院以此为据,下设两个系,一个是新闻学系,一个传播学系。但两个系下面的专业设置,则是五花八门:像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新闻等,有些学校归为新闻学,有些学校则归为传

8、播学。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各家好像看法比较一致,都归为“传播学” 。但是,查国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这些专业又都在“新闻学”名下,是新闻传播学的三级学科。如此一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新闻学与传播学划分为两个学科,依据在哪里?在这样一种专业理解状态下,我们怎么可以指望学校为每个专业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并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 一个更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现在新闻院系内的一些专业之间,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其专业精神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比如现在专业目录中,广告学与新闻学一起,被列为新闻传播学的三级学科,国内的新闻院系,都开办广告学专业。但新闻学与广告学,其培养目标完全不同,新闻学培养以服务

9、社会公众为宗旨的新闻从业者,而广告学培养为企业利益服5务的广告从业者,其实像广告学这样的专业应该放在商学院可能更好一些。广告从业者是需要了解一些媒体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但广告从业者的这种技巧,却正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新闻从业者需要警惕的。 有人可能要以美国新闻院校为例,说明这种专业设置的并无不妥。我们不能凡事都以美国的做法为标准,其实同为西方国家,在英国的高校,都强调专业理念不同的专业是不能放在同一个学院的。比如他们特别强调新闻与传播应该设在不同的学院,因为他们所谓的传播学专业,旨在培养传媒分析与批评的专业人才。他们认为传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把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

10、,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他们强调传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要和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包括新闻专业的师生保持距离。有些传播学的老师在学术研讨会上,甚至拒绝与新闻专业的教师交往。我认为英国高校专业设置中的这一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以牺牲通识教育为代价,片面追求学科独立性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国内高校除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等几个老牌新闻学院之外,在大多数高校,新闻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中文系的一个专业存在。即使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单位存在的高校,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时,文学类课程在新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闻传播学的学科6地位一直比较低

11、。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专业人才需求猛增,新闻传播学科受到重视,国内许多高校开始组建独立的新闻院(系) 。他们的努力是有成效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许多教训值得总结,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代新闻事业,需要的已不是文人墨客,而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剖析的新闻工作者。因此,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按照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模式来构建。除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外,重点要对学生进行包括诸如经济学、法学、社会

12、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但是,有人为了使新闻传播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提出“把中文的课从新闻专业的课表上赶出去” 。事实上,被赶出去的,或者被大大压缩了的,不只是文学类课程,许多通识类课程也都被新闻传播专业课取代。新闻专业类课程越开越多,门类划分也越来越细。我们仅以新闻学专业为例来看: 理论类课程。以前只有新闻理论一门,现在则有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原理、传播学概论、舆论学、宣传学、新闻道德与法规等。 实务类课程。以前就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四门。但现在,许多学校把新闻写作

13、分为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两门,7一些学校还增加了专题新闻报道、深度报道采写、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还有采访心理学、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等。这类课程是不是非要开得很多很细,方能体现它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新闻实务类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教学方法不当。靠开设新课、增加课时,无助于解决新闻实务课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反而减少了老师用于参加媒体实践,或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时间。 我们看许多资料,发现西方国家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选的新闻专业课,就是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概论、传媒研究方法、大众传播法律、新闻传播史等核心课程,一般不会超过五门。新闻传播实践也表明,仅学习新闻专业课程,根本不能培养出符合新闻事业需要的新闻记者。我们一些新闻院系用大量新增新闻专业课程的办法,显示新闻学科的独立性,但造成的结果是挤占了学生学习通识课程的时间,学生基础单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花大量时间学的新闻专业课彼此内容重复,则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媒体伦理研究所所长) 注释: 何梓华:中国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 , 中国记者2005年第 6 期 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 , 国际新闻界2002 年第 5 期 8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