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标题意韵摘要:贝多芬作曲的“悲怆”钢琴奏鸣曲,是其流派个性风格的鲜活体现,是钢琴奏鸣曲体裁风格的范本式样,是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经典作品。该文对“悲怆”乐曲进行了音乐学分析和音乐审美取向的梳理。 关键词:悲怆;奏鸣曲;标题;意韵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L-V-Beethoven 17701827)创作了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由于其艺术价值和文献地位的重要特征故被后人称誉为“音乐圣经” 。其中作品标题为“悲怆”的第八钢琴奏鸣曲(作品 13 号)是贝多芬个性音乐风格和所属流派特征的鲜活体现,又是钢琴奏鸣曲体裁风格的范本式样和钢琴音乐文献中的经典作品
2、。正确认识与体悟“悲怆”奏鸣曲的标题意韵,对于音乐审美品位、钢琴演奏艺术和音乐创作思维活动能力的提升,都是艺术修养学习中的深层内容。认识与体悟“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标题,可以从作品结构、作品背景、音乐特征、审美心理和音乐本体性的技术趣味中去探究其标题的意韵效应。 一、作品结构意味中的“悲怆”意韵 从“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意味中,可以品味音乐艺术中的2“悲怆”意韵特征。 “悲怆”奏鸣曲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 ,属于典型的的古典传统式样。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主部音乐织体是在左手轰鸣的“震音”背景上,右手弹出切分节奏的和弦断奏化的上下行起伏性旋律,充满着激动的情绪和激昂的意志,
3、音乐中的积极节奏和和弦的不断运动,往往使人联想起康庄大道上的运动形象。第一副部的音乐织体是在左手伴奏音型的基础上,右手交叉性地演奏“对话般的”旋律,其阴郁的小调性音乐,流露出那个时代的”浪漫性色彩“,有一种心脏兴奋跳动的活跃冲动和即兴性的音乐灵感。第二副部的音乐织体是双手强势进行的反向曲调,充满着旺盛的精力,一气呵成地进入主音持续化背景上的急流直下的呈示部的结束段旋律。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是通过引子的第一动机素材而引进的,其展开部是将呈示部中的不同主题材料改变为短小动机或片段,运用反复或模进的音乐发展手法,使各种主题材料在不同的调性上流转运行,形成调性的动荡不安。音乐语境中有铿锵有力,又有深沉叹息
4、、哀诉表白、倔强义气和淡泊面世。在再现部中,主部在主调上再现之后,副部却首先设置于下属小调上再现,之后再逐渐向主调回归,这种古典形式中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人文追求,显示了贝多芬创新性表达情感的艺术理念。第一乐章用坚强有力的强奏和弦以巨大的推动力节奏而结束,这种果断的音乐语气和肯定的音乐语境,是贝多芬表现坚定信念时常用的特质手法。贝多芬创新性地在第一乐章前缀了一个“二部歌谣式”的慢而庄严的序引,其序引中包含两个矛盾性对立的音乐因素,一是用低音沉重的和弦表达严峻的压力,二是用匀称和弦伴着八度旋律表现光明与希望,序引是第一乐章的3音乐感情中心,也是解读“悲怆”音乐内涵的一把钥匙。贝多芬“奏鸣套曲”中的第
5、二乐章多具有沉思性的音乐艺术特点, “悲怆”第二乐章既是揭示内心世界的抒情篇章,音乐富有艺术幻想色彩。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是 ABACA 式的回旋曲式,其中 A 部的音乐织体接近于弦乐四重奏的特点,声音富有管风琴般的音响效果,音乐充满了虔诚的祈祷气氛,是包含着崇高神圣的“人们心目中的宗教”精神。B 部音乐织体是和谐和弦背景上的清馨旋律歌唱,富有牧歌般的音调,犹如田园生活性的甜蜜回忆。C 部音乐织体是以活跃的内声部音型为纽带,联姻着高低声部的对答式旋律,音乐充满着情真意切的对话性情景。 “悲怆”的第三乐章是ABACABA 式的回旋奏鸣曲式,其中的 A 部音乐轻快活泼,但有一种苦中求乐的暗淡色彩。B
6、 部音乐轻松明朗,充满温柔妩媚的抒情气质;C 部运用复调手法发展乐思以表现中央插部的音乐对比效应,其声部之间的相互唱和,犹如内心对话的内省情调。第三乐章的音乐充满了激烈的不安宁气氛,而快乐的人性情绪却始终没有生成主导层面,尾声在安静的音乐内省化思考之后,以一种急转直下的下行音阶强奏而斩钉截铁地终止全曲,这种乐曲的音乐终止效果好象是刻意地把所有的一切都粉碎掉似的,这种乐曲中的音乐内核,是“乐圣”贝多芬的生活意志和人生力量的鲜活写照。 词海中对“悲怆”解释为“悲伤” ,而“悲伤”是形容伤心难过,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痛苦,其反义词有“欢乐、欢喜、快乐” 。在音乐艺术审美心理活动中, “音乐形式既音乐内
7、容”的心理效应是“无标题音乐”审美取向的一种路径, “悲怆”乐曲结构中的音乐对比因素,强烈地表达着不同艺术侧面的音乐哲理性内容,这就是“通过奋斗,取得4成功;通过苦难,取得欢乐”的人生哲理,是音乐“共和主义战士”贝多芬的音乐力量和艺术精神的热切闪亮。 。 二、作品人文背景中的“悲怆”意韵 考量作品诞生的人文背景,可以品味“悲怆”的标题意韵特征。 “悲怆”钢琴奏鸣曲创作完成于 17971798 年,1799 年第一次出版,是贝多芬青年时代(2728 岁)的作品,属于作曲家第一创作风格期的代表。然而,其作品的结构形式与音乐内容已完全走出海顿和莫札特的奏鸣曲艺术域面,显示出贝多芬鲜明的理性觉悟与个性
8、风采。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题献给音乐爱好者李西诺夫斯基亲王。17941796 年间,贝多芬曾经住在亲王家中,亲王十分赏识贝多芬的才华,曾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弦乐器和年金,是贝多芬的第一个贵族朋友和保护人,贝多芬 1795 年曾经写作三首钢琴三重奏呈献给这位亲王,以表达他们之间的真情友谊, “悲怆”奏鸣曲中时而流露出的情绪过于激动性的欢乐音调,犹如生活“不幸中的有幸”之幸福回忆,闪现着艺术欢畅的感情浪花。1798 年 28 岁的贝多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听觉衰败(耳聋的开始)的现实境况,听觉不灵对一个音乐家的致命打击,使得他在音乐中呼唤力度特强的表情,“悲怆”乐曲中的 Sfp 特质力度,表露着音乐
9、家内心痛苦的急切呐喊与追求生活的宁静思索。 “悲怆”创作于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在人类“自由与平等受到压制”的时段,沉闷压力与理想憧憬同步兼容于“悲怆”乐曲之中,其社会的时代特征在该音乐作品中得以鲜明体现。乐曲5以丰富的音乐素材筑就成对立统一的艺术和谐系统,成为贝多芬音乐戏剧性效果的情感支撑和人文保障。 三、音乐戏剧性中的“悲怆”意韵 艺术悲壮与音乐沉思的对立统一关系,铸就了“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戏剧性特征。艺术中的戏剧性出自戏剧体裁之中,在戏剧和文学艺术中,戏剧性体现在人物事物矛盾运动的艺术和谐系统中。矛盾冲突是戏剧性的基本要素,音乐中的戏剧性主要表现在不同音乐素材的对比、不同音乐形象的对立以
10、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矛盾运动的发展关系,具体表现在乐章之间的音乐风格对比,乐章内部的不同音乐主题性格的对比,主题内部的不同音乐素材及音乐手法的对比等。 “没有对比就没有音乐”的确言中了音乐艺术的本质。 “悲怆”第一乐章充满活力的奏鸣曲式快板、第二乐章充满沉思形象的悠然神往、第三乐章充满激动心绪的回旋曲快板、各乐章内部的主题性格和主题内部的素材对比、音乐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织体、奏法细节及音乐手法发展变化,使“悲怆”音乐展现了鲜明的戏剧性的艺术动力。 贝多芬在创作“悲怆”奏鸣曲之前,其学习与生活已有人生阅历之储备。他的人生经历、人文阅历、人文性格以及革命情怀,是贝多芬艺术走向深刻的戏剧性之基
11、础。贝多芬用他的音乐表现重大的社会性问题和人生体验,是音乐艺术的历史性进步。当时钢琴制造业的发展成果也为贝多芬音乐中的特强与特弱的力度对比风格,提供了乐器性能的物质6支撑和音乐表现的可能性。 “悲怆”奏鸣曲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加剧的折磨下创作出来的,这时欧洲社会又在发生急剧变革,作曲家充满激愤情绪和激奋热情、运用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和独创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与厄运顽强斗争的音乐形象。贝多芬曾说:人的精神不应该跪着,音乐应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贝多芬音乐的戏剧性特征表现了这种人生的力量。 四、音乐审美心理中的“悲怆”接受效应 “悲怆”钢琴奏鸣曲的标题意韵特性,在不同的音乐审美心理中存在相异别样的接受效
12、应。1799 年“悲怆”乐谱出版时贝多芬亲自加上“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的标题,对于这样一个音乐标题,音乐家各自有自己的音乐体悟与艺术认识。我国音乐学家钱仁康先生把作品的“悲怆”标题诠释为热情激动而非悲伤凄怆。俄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安.鲁宾斯坦认为“悲怆”的意韵只适于乐曲开始的和弦,而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没有悲怆,只有第二乐章还可以有“悲怆”的意韵,但整个作品是充满运动的戏剧性。前苏联音乐理论家阿萨菲耶夫评论说:第一乐章是火一样的热情,第二乐章是崇高而安逸的静思心境,第三乐章是敏感而富有幻想般的回旋曲。托尔斯泰在童年中回忆母亲弹奏“悲怆”时写到:那是一种悲
13、哀的、沉重的、阴暗的,好象使你想起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罗曼-罗兰写道:“悲怆”第一乐章表现青春的火焰和热烈的冲动,第二乐章情潮似乎安定下来,沐浴在宁静的气氛中,7第三乐章是泼辣的回旋,激情重新抬头,音乐中的光明与黑暗之对照,似乎象征着悲苦与欢乐的交替。郑兴三先生在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一书中认为“悲怆感”是属于年轻贝多芬的意志象征,与贝多芬后半生的凄怆深刻的悲剧性“悲怆”是有距离的。 音乐所使用的材料是音乐听觉旅程中的“艺术有序的声音” ,对音乐基本性质以及音乐形象的理解不一致是音乐属性的合理自然。音乐文本与阅读中介、音乐传播与接受机制、接受过程与愉悦创造、音乐接受中的变形与类化魅力等,实际为
14、音乐艺术的“三纬度效应”提供了创新的空间。赵屏国先生在他的如何演奏“悲怆”奏鸣曲一文中指出:“悲怆”原文 Pathetique 包含“悲痛的”和“激动的”两重含义,只强调“悲痛的”而忽略“激动的”的一面是不全面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主要动机是“命运在敲门” ,而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序奏主题是“悲剧在敲门” ,那么, “悲剧在敲门”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音乐作了很好的回答。名副其实的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是 19 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所倡导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贝多芬是一位“继古典大成,又开浪漫先河”的大音乐家,将其“悲怆”奏鸣曲设置于“纯音乐”音乐语境的体悟
15、,属于音乐欣赏创造的“自律性”自然。 五、演奏技术特性所体现出的标题意韵特征 审读“悲怆”钢琴奏鸣曲演奏技术课题的丰富性,似乎亦可品读其8作品标题的意韵内涵。 “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音乐艺术风格的经典性代表,又是钢琴演奏学习中的经典教材性曲目。该作品所兼容的震音技术、和弦技术、分解和弦技术、八度技术、分解八度技术、装饰音技术、音阶技术、半音阶技术、复节奏技术、声部层次技术、 “连跳”弹奏技术、五指连奏技术、主调与复调演奏技术以及音色风格表现等丰富的钢琴演奏技术课题内容,为钢琴演奏艺术修炼铺设了广阔的价值化创新空间。 “悲怆”脱离了海顿和莫札特的风韵形象,是经过生活磨练的贝多芬把青年时代的乐
16、观力量转入了悲剧性的戏剧化情绪中,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凝练与宏伟,很容易使人们感觉到贝多芬正在昂首阔步地向浪漫主义音乐艺术自信迈进。 悲怆映衬喜悦,喜悦萌生悲怆,悲怆与喜悦这一对矛盾关系并生于“对立统一的音乐运动体”之中。贝多芬同时代的杜塞克(17601812)写有 C 小调奏鸣曲并名曰“悲怆” ,浪漫派音乐家柴可夫斯基 1893 年创作了“悲怆”交响曲。悲怆与欢乐是人类生命的内容篇章。从音乐审美心理的传统定格层面上观察,音乐中的 C 小调调性色彩也有一种抑郁性的时代符号化意象,然而贝多芬的 C 小调“悲怆”钢琴奏鸣曲激荡着生命的欢乐乐章,更是充满人性力量的张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静下心来听一听贝多芬的“悲怆” ,有助于人文和谐和与时俱进的人生热情之增强;理性地品读体悟一下“悲怆” ,有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生力量之积蓄增长。 (责任编辑:陈娟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