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被就业”的黑色幽默被就业,被要求就业,被瞒着就业 据网友称在自己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 ,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 。 在统计就业率的背景下,部分高校的毕业生“被就业” ,其中大多是大家都已经熟悉的“被要求就业” ,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而现在网帖曝光称也出现了个别“被瞒着就业”的情况,毕业生自己不知情就已经就业了。部分高校采取“非常措施”保证就业率早已不是新闻。 河北科技大学论坛里也有网友发帖讲述了同样酌情况。这位叫“quanw eim in”的网友说, “当就业协议
2、书和派遣证再次发到我手中的时候,就业协议书上却多了一个石家庄金智科技有限公司的印章(其他办理了人事代理的同学也如此)。这家公司我们从来都没听说过,也不知道是千什么的,更不知道在哪!这一印章给我档案转递带来很多麻烦!” 中新网对某市 2009 年 6 月份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时,1 所本科院校和 3 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均表示,他们学校都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否则不发毕业证书。 2被扭曲的就业率 “被就业”完全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根本没有参与协议书的签订过程,协议书生的学生签名,也是学校“帮签”的。就业率造假走到这一步,已经登峰造极,这样学校的签约就业率就可达 100只要学校愿意。 “就业率”反映高校
3、就业工作成效,甚至决定院系、专业的去留,有的学校为了让数字看起来“体面”些,就全然不顾学生利益。 在高校为提高就业率绞尽脑汁时,一些专门提供挂靠服务的公司。发现了其中蕴涵的商机,随即与高校一拍即合,泡制出好看的就业率。以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的模式,是一些高校无奈选择挂靠公司的根源。 高校“就业率”原本是高校、政府等对于就业工作提供的数据参照,可当就业率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考核高校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教学质量、政绩挂钩时,注水现象就难以避免了。在教育部门的考核体制下,如果就业率高,高校在专业设置、财政经费就能得到支持和保障,来年也会得到更多招生指标。反之,则就要减少招生名额,减少财政拨款。于此同时,对地
4、方政府而言,就业率高也“标志”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实得好,政绩斐然。最根源的问题就在于考核体制对“就业率”的需求,所以才会有“被就业”现象的产生。 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 在教育部 2003 年出台规定,高校不能只能管扩招不管就业后,就开3始出现编造就业率的情况。教育部规定包括了“18 条挂钩” ,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有的省明确规定就业率低于 30的高校专业停止或者隔年招生。 自 1999 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高校为了迎合教育部的“督促” ,就业率就成了数字游戏,各高校用挂靠单位、违规操作各种手段给就业率猛放“卫星” ,也早已经是路人皆知
5、的“秘密” 。今年,中国遭遇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众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现状。 从 2005 年开始,教育部更是规定,高校的招生计划要与毕业生就业状况适度硬性挂钩。对连续 2 年就业率不足 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 3 年不足 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在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之下,一些高校出现了操纵毕业生“被就业”的荒唐故事,似乎也就不足为怪了。 通过中介机构让就业率透明化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认为,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而“注
6、水”的就业率。将使国家对大学生真实就业情况失去掌握,使就业难的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并将误导下一步的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 “注水”后的就业率也失去了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作用,失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4才培养模式的适度调节作用,造成教育与就业的恶性循环。为完成就业指标,让学生随意在就业协议上签字,有悖高校所倡导的诚信教育。 教育专家认为,毕业生就业率,不能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发布,这难以保证客观准确。应委托具有公信力的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具体岗位、薪资待遇、用人单位评价等进行调查。专家建议,除参考各高校提供的数据外,教育部门可以会同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一个“大学生就业率
7、调研机构” ,一方面实事求是地看待并调整大学生就业率这个指标,一方面科学地统计大学生就业率。 就业信息应该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如今,不少高校每年都会将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单位性质、层次、薪酬等信息汇编成册;教育部门也会将各高校的就业信息汇总,进行统计,编制“就业白皮书” 。但是,这些就业信息大都是“内部资料” 。事实上,就业信息如果能面向公众,那么“注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育模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因素。现在之所以出现“被就业”现象,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教育模式的失效。高校应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就业,而不是简单将学生“推”出校门了事。 就业的短线评估与长线评估 当年就业率是
8、短线评估,国外高校更看重长线评估。国外好的经验是对已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比如看他 10 年、20 年以后从事的职业、薪酬水平等。这是更客观、更有价值的历史记载,一所高5校 20 年间出了多少科学家、律师、医生等,这些数据更能看出这所学校毕业生成才的比例,也更能反映它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所以,这种跟踪调查数据是国外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 其实美国大学也很重视就业率。美国有 3700 多所大学,每年毕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200 多万,他们大多一股脑拥向就业市场。对美国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美国大学的就业率同样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今后的招生,也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排名。 商业周刊等媒体每年都要对美国的大学、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进行排名,学生的就业情况、工作起薪与学生入学时的考分、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成果等指标同样重要,所以,美国大学不敢对学生的就业撒手不管。 根据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今年 4 月对 850 所大学的 3.5 万名毕业生所作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申请工作的应届毕业生中仅有 19.7的学生找到了工作,而在 2007 年,这一比例是 51。美国大学生就业也很难,但美国大学还没到就业率造假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