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蚂蚱”在泥土里歌唱我们常常抱怨诗歌远离了大众。的确,不少诗人只顾在极度个人化的演说中孤芳自赏,或者顾作惊世骇俗状,手舞足蹈,耽于狂想。是这些所谓的诗人和他们所谓的作品败坏了我们的胃口。但还有一种诗人,他们怀揣不灭的理想之花,固执地俯下身躯,在坚实的大地上种植出诗歌之花。无疑,王兴伟是他们其中的一个。 在王兴伟眼里,他是极爱脚下这块土地的。他的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意,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与美好的感受。仅在组诗在泥土上歌吟里,壮美的家园、恬静的村庄与淳朴的村民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你看:“就这样扬着秋天的火花/稻子一天天靠近我们/忽闪忽闪的灯盏/把整个乡村点燃/泥土的胸膛上,淌着一滴小雨” (拢一束稻
2、 ) ;“有人在星光下挥动镰刀/担箩筐,轻微走动/把秋天,弄得很浓/蜿蜒曲折的小路上/一只蝴蝶沉睡/一只蚂蚱沾着露水” (夜晚 ) 。作者就像一位写意画家,用白描手法临摹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风情。 如果作者仅仅停留在对乡村的书写与怀念,那只能带给我们一种浅层的满足与迎合。作者的抒情也不是到此为止,他的写意更是一种积蓄与铺垫。王兴伟的力量更来自于美丽背后对严酷生活的审视与吁请。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受难矿工挣扎的身影、烈日下劳作母亲的坚韧、务工归乡的姐姐忧郁的眼神、辍学孩子求知的渴望 2我们不妨先读读组诗慢慢,是一种姿势中的姐从浙江归来 。在姐姐心中,外地的繁华与缤纷使她欢欣鼓舞和心满意足
3、。尽管“老板娘的脾气像一头猫/有时在网上躲躲突然刮来的台风/她居然不叫” ,但在姐姐眼里, “这样打工真好”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将姐姐的自言自语切换到“我”的辛酸诘问:“姐,其实你知道/去了一年,存折上余两千/按今年的价格,相当于你往常/喂一头猪,可你知道/面对儿女,你得掩饰自己的忧伤?”平实的语言,在不露声色中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痛,内心被缓慢而有力地撞击。作者在推进诗歌的节奏,在对比与映照中表达出生活的冷。这让我想起诗人郁葱在诗选刊 “2007 年中国诗歌年代大展特别专号”前言里写的一句话:“如果诗歌没有对人内心的冲击力,如果诗歌不是能够打动人、感染人的生存史、情感史和心灵史,如果诗歌再
4、不能给人以适度的震撼,那还要我们的诗人干什么?”在组诗纸上的春天里,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撞击力” 。在其中的一首安放春天里,作者借助于场景的描述与转化,传递着对失学儿童的无奈与惋惜,从而展示诗歌蓬勃的力量。 我注意到“蚂蚱”这个词在组诗在泥土上歌吟中反复出现。比如, “我再也不能,忽视跳动的蚂蚱/从一块地到另一块地” (在泥土上歌吟 ) ;还有, “那只蚂蚱,就是/心怀愧疚的我” (夜晚 ) 。 “蚂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蝗虫” ,它是庄稼的天敌,它还可以比喻那些不去劳动而又吞食他人劳动成果的人。这个词在作品中蕴涵着多种意味。在前者,它也许是一种他指,寓意生活本身的压力或者不良的风气与习俗;而
5、后者明显是将“我”与“蚂蚱”合二为一。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外3在的压力面前,诗人无力改变现状。尽管如此,他丝毫不放弃内心美好与善良的期许和憧憬。在此过程中,他还不忘记精神自省与道义承担,呈现些许批判的姿态。因此,在这里,我更愿意将“蚂蚱”看成是作者对原有意义的解构,是一种褒义的称许。我们还可以从“春天” 、 “镰刀”等等意象的择取上,体会出作者暗含的内心强健的心灵之旅。 犁青曾说,诗的自然三境界是:视、内视、灵视。如果用一种苛求的目光来阅读王兴伟的诗歌,我想最突出的问题是在语言的锤炼上。如何避开他人的道路,我觉得是他诗歌能否突破的重要关口之一。当然,仅来自于对他几组诗歌的阅读作出的这种判断可能
6、是不完全的。 文学与人生愿意以大篇幅推介贵州诗人王兴伟的作品,这既是编者感慨于其诗歌根植于厚实的土壤,更是对其创作再次突破的一种美好期许吧。毕竟在这样一个浮华喧嚷的年代,能有这样倾心关注现实生活的的诗人与诗歌,实在难能可贵。而关注现实的诗歌有着如此坚实的土壤,它“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这样的诗情永远不会枯竭。 这也是作为一个阅读者我的感慨。 作者简介:李贤平,男,1976 年生,江西乐平人。南昌市作协理事,江西省作协理事。有评论见于江西日报 、 创作评谭 、 美文等报刊,并荣获江西省第五届谷雨文学奖(评论奖) 。主编诗江西 (作品卷、文论卷) 、 伯乐江西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 、江西现当代散文选评等书。现为江西省社科院文学所特邀助理研究4员、 家庭百事通编辑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