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匠人”精神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启示摘 要: “匠人”精神起源于日本江户时代,指的是工匠们凝聚于产品中那股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理念与精神。当今,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但在产品制造、服务意识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与从业者的“职业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职业观”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国青年人的职业观的优势与不足。本文从“匠人”精神的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匠人”精神 中日大学生 职业观教育 日语“?人”一词起源于江户时代,指的是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匠人”, “匠人”精神指的是工匠们凝聚于产品中那股精益求
2、精、精雕细琢的态度、理念与精神。这种精神从原先的手工业领域“波及”各行各业,成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准、树立品牌口碑、打造集团形象的重要“软实力” 。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十分需要“匠人”精神。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然而, “中国制造”却因存在着“产品安全”、 “质量隐患” 、 “服务意识不足” 、 “民族品牌缺乏”等诸多“软肋” 。产品质量、服务水准与从业者的“职业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笔者通过相关数据对比中日两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异同,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最后试从“匠人”精神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2一、日本的“匠人”精神 翻开广辞苑可以清楚地看
3、到“匠人” (?人 )一词的解释:“对于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如木匠、泥瓦匠、漆匠等。 ”短小精悍的定义中折射出“匠人”的起源与内涵。首先,手工艺者称为“匠人” ,源于日本古代对老百姓的分类。手工艺者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工” ,是社会下层中靠手艺谋生的匠人。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 ,“匠人”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被固定了下来,而后发展壮大并进行了细分,如木匠、铁匠、纺织工、油漆匠等。各行中的精英崭露头角,逐渐形成了自派的风格与规矩。其次,这一定义中有一个定语叫:“精益求精” 。“匠人”们大多出身于武士之家或为武士家服务,如打造兵器、制造生活器具等。古代的日本武士属于社会中上层人
4、物,对于使用的物品质量自然要求颇高,一件兵器或一种摆设更是武士家族身份地位的真实写照。因此,客家的要求与自身的觉悟,让这群从事手工业的劳动者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出人头地和维持家业的不?风,唯有做到技术精益求精,产品出类拔萃。久而久之,这种,唯“技”叫板天下的“攀比之风”盛行,加深了“匠人”们的自豪感。还有一点, “匠人”家虽收门徒,但大多依靠子传父业的方式传承,手工艺者的下一代更会有一种振兴家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雄心壮志。 这种良性循环的导向作用在明治维新后发挥得更加明显,1869 年至1872 年,明治政府不断颁布法令,改革等级身份制度,三六九等的身份制度被废除,推行“四民平等” 。由于这
5、场意在使日本得以“富国强兵”的政治改革是由中下层武士、仁人志士、开明知识分子等发起的,故为3武士家族服务的优秀“匠人”们凭借过硬的本领进入了国家、私人资本家经营的现代化工厂和企业中继续发挥着技能。新政府和企业主给他们灌输发挥才能、服务国家的理念。尔后,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对商品原料和倾销市场的不断追求,日本统治者试图走对外扩张侵略的途径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胃口,相继发动了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4 年的日俄战争。这两场战争为后来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壮大埋下了伏笔。 “到 1937 年时,日本军费已经比 1936 年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到国民总收入的 47%。军工生产急剧膨胀常备
6、军也从 1930 年的 23 万人扩充到 1936 年的 38 万人。 ”从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 ,宣告日本战败二战结束为止,受法西斯主义控制的日本国内大小企业不断为战场输送着物资和人力资源。战后,日本被打着“盟军”旗号的 40 多万的美军驻守,经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贸易中断、物资紧缺、粮食减产、生产力急剧下降、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贫困,哀声怨道。在美国的“牵头”下,日本进行了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经济上为了摆脱战争带来的瘫痪,1946 年 8 月,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12 月,
7、实行“倾斜生产方式”;1949 年 2 月,采用“道奇方案”;随后而来的朝鲜战争让日本获得一大笔美国的军需物资订单。到 1953 年,日本战后重建结束,经济恢复到战前状态。此后,从 1956 年到 1961 年,日本经济以年平均 10%的速度增长,被称为“三件神器”的洗衣机、电冰箱和黑白电视机逐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1965 年到 1970 年间,日本经济以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终于迎来了市场经济繁荣的 60 年代,彩电、小汽车和4空调成为新的“三大神器” ,带动起新一轮国民消费热潮。 归纳战后日本经济恢复、高速发展的原因,不难发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一举一动,可以说:每一位国民的辛勤劳
8、动、对工作认真执著的态度、对行业孜孜不倦等职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日本的每一次发展。大到支撑国民经济命脉的钢铁、煤矿、石油、电力、肥料、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小到农林牧副渔、纺织业、加工制造业等与国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领域。正是广大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岗位一线劳动者们才造就了日本战后经济的成长。这里还不得不提到教育的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新政府认识到企业中同时具备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纪律的新型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一开始政府就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建立一种教育制度的工作上”。日本在大力尝试发展近代工业的同时,争分夺秒地开始教育上的改革,颁布了学制令 ,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了初等教育
9、,建立了大学。1871 年,设立了主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统一了学制,为国家发展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 二、当代中日大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 职业观是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职业的认知、态度、观点及评价的主观性看法。 “它主要包括职业认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职业观亦可让我们窥视一国的国民意识及在某段时期内的生活现状。大学生职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看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直接反映,可以从职业标准与定位、社会地位、工作态度、工作报酬、性价比、未来5发展性、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有思想、最有活
10、力、最有可塑性的群体之一,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大学生职业观直接代表着未来国民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而一个既符合国家意识形态又有利于推动国家稳定、民族团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和谐发展的职业观的塑造需要国家、社会与国民的共同努力,这是一项宏伟浩大的工程,不可急于求成。上文提到日本民族的“匠人”精神及我国自古就积极倡导的“立足本职” 、 “爱岗敬业” 、“团结奉献”等职业观都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被逐步认同的。 为了把握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笔者有幸参与了林敏洁教授“当代中日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的资料整理工作。该研究采用问卷的形式,从 2010 年 7 月至 2014 年 12 月
11、对中日两国各 20 所大学的 4720 名大学生展开调查,内容涉及学习、生活、金钱、自然、恋爱、家庭、职业、男女地位等诸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地展现了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其中,笔者从中选出有关“职业”话题的调查结果展开说明,试图探索当代中日两国大学生职业观异同,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并试从“匠人”精神角度提出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图 2-1 将来想从事的工作 从图 2-1 不难看出:中国大学生最想从事职业的前五位依次为“大企业文秘” 、 “教育工作者” 、 “自主创业者” 、 “公务员” 、 “媒体工作者” ,比例分别为 43.2%、35.1%、25.4%、22.3
12、%、10.8%;日本大学生最想从事的前五位职业依次为“大企业文秘” 、 “公务员” 、 “教育工作者” 、 “自主6创业” 、 “传媒工作者” ,比例分别为 25.9%、24.1%、21.6%、11.3%、10.8%。两国大学生向往职业种类如此一致,说明这些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工作环境舒适、能赢得一定名望的职业都为两国大学生所向往。其中“公务员”和“教育工作者”可归为公职类岗位,由此可看出企业、公职类和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们心中共同的“香饽饽”职业选择。此外,希望从事“传媒类”和“艺术类”的中国大学生比例均高于 10%,说明这些能够活跃在演艺圈或大众视野中的闪亮型工作也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大学生所
13、向往的职业。日本大学生中也有 10.8%的人希望能从事“传媒类”工作。 从另一角度看,希望将来能“从政(议员) ”或当“高级官员”的中日两国大学生比例均不超过 5%,其中,中国希望“从政(议员) ”或当“高?官员”的人数只有为数不多的 1.7%和 2.5%,日本略微超过中国,分别为 2.3%和 4.6%。如此低下的数据是否能够看出:从事政治类工作需要学生具有足够的职业兴趣、敏锐的思维、强大的表现力(判断力、气场、口头表达能力等)及对相关学科(如外交、国际关系等)的执著追求,另外对英语和第二外语都有较高程度的要求。 从数据中还可看出一个很明显的改变:中国传统“官本位” 、 “学而优则仕”观念已在
14、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脑子中淡化;与此相对, “大企业就职” 、 “自主创业” 、 “教育工作者”等这些靠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生存的职业越来越被当代大学生们所认同与接受。尽管中日两国希望能从事“公务员”工作的人数比例并不低,但并非所有“公务员”岗位都是“官”职,能考入“公务员”队伍的大学生都要从基层岗位做起,7如今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欢迎专业知识扎实、技能很强的大学生、研究生报考,如网络工程、税务、会计、金融、翻译、文秘等专业。笔者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官网相关数据制作了近五年国家级(不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公务员)公务员报考人数(通过审核)与职位数的统计数据图 2-2 和 2-3,如图数据显示:
15、审核通过的人数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说明报名总基数处于稳中见降的趋势。 图 2-2 国家公务员考试近 5 年审核通过人数 图 2-3 国家公务员考试近 5 年招录人数 除此以外,中国大学生中有 7.4%的人想从事“科研工作” ,5.5%的人希望从事“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工作,还有 1%左右的人想从事“工程师” 、 “军事相关” 、 “执笔方面” 、 “体育方面” 、 “农业方面”的工作。在日本低于 5%的职业中,有 4.4%的人想成为“研究者” ,希望从事“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工作的有 2.8%,从事“农业”和其他工作的分别有2.3%, “执笔者”有 2.1%, “工程师”只有 1.0%。这
16、些职业的特点为:内容相对单调、工作环境艰苦、专业性要求极高,更需要从业者具备坚定的毅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 90 年后出生,绝大多数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 ,从小在父母和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成长,对艰苦性工作的适应能力较为薄弱。其中“保育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工作涉及儿童照顾与教育、老年人养老、民政殡葬等方面内容。日本多年来一直存在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社会问题,长寿之国的日本越来越重视“养老”事业,国家在“介护”上倾注大量财力、人力,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介护福利”专业, “介护福利”专8门学校也层出不穷。社会需求或多或少地左右着这个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中
17、国同样如此,据相关新闻报道:很多高三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时,选择了遭受世人“白眼”的民政殡葬专业,甚至因受到日本影片入殓师的影响,立志从事逝者化妆师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 图 2-4 找工作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大学生“找工作的重要因素”是择业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社会职业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从无到有,由单一到复杂,时至今日,五花八门、形形色色、门类繁多;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社会格局演变,事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很多适应于时代需要的新职业、热门行业应运而生,同时一批传统职业、冷门专业却苦苦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这种职业种类的变化,必将导致人类,特别
18、是思想最为活跃、最易波动的大学生们的职业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物质”与“意识”原理指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择业观是人类的思想意识,它支配着人类主体做出相应的行为,同时它还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物质条件、社会制度与大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也就是说,分析择业观的因素要用辨证历史的方法从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着手展开分析,同时已不能忽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民族道德等因素。 由图 2-4 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比例从大到小依此为:“空间发展” (46.7%) , “报酬” (40.8%) ,“?d 趣” (37.1%) , “促
19、进自我成长” (34.4%) , “安稳” (29.6%) , “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21.8%) , “距离家的远近” (18.8%) , “拥有私人时间”9(11.1%) , “社会贡献” (5.2%) , “社会名声” (4.9%) , “规模宏大的事业”(2.5%) , “其他” (0%) 。 剖析中国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发展空间” (46.7%)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性调整与转变冲击着大学生的择业观。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合理地配置人才在市场中的流动,稳健逐步地制定并实施了大学生“自主择业、国家调节就业、
20、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并在 1999 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市场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指挥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二,回溯 1999 年国家教育部出台实施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 2010 年将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 15%”的目标,开启了高校扩招的政策大门,截至 2014 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1999 年的 10.5%上升至 2014 年的 37.5%。大学扩招意味着毕业生人群的大幅度增加, “就业难”成为近几年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加之,很多专业知识难度系数增大,短暂的大学四年学习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专业性人才的要求
21、。大学毕业生深知刚走出校门的自身水平和能力尚浅, “先就业后择业” 、 “骑驴找马”等寄希望于工作岗位的实践学习换来一行的丰富经验、以谋求未来长远更好的发展是大学生十分普遍的想法。 “报酬”(40.8%)成为仅次于“发展空间”的第二大因素,说明很多大学生还是把物质条件作为择业时很重要的标准。 “报酬”除了基本工资之外,还包含福利、奖金及假期等辅助性报酬。希望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养活自己甚至反哺父母的工作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想法。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10自有颜如玉”成为中国人读书的永恒动力。从中国家庭的平均情况来考虑,很多来自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急需在物质上获得满足,为家庭减轻负担。
22、也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家庭条件较为宽裕,但希望尽快摆脱父母的经济支持,早日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37.1%的中国大学生择业时看重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能找到一份既符合大学所学专业又是自己所喜爱的工作是最大的幸福。 “促进自我成长”可以看成是“发展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大学生在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十分清醒:要不断提高自我价值,追求更加长久深远的发展。29.6%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了“安稳” ,表明仍有近三成的人希望过上一种依靠一份平稳的工作扎根于某地的生活。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21.8%)就是一种幸福,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对精神高于物质的追求必将
23、充分地得以体现。只有不到五成的大学生选择“距离家的远近” (18.8%)和“拥有私人时间” (11.1%)的工作,希望能从一天劳累的工作中快速解脱,回归到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空间。 “社会贡献” (5.2%) , “社会名声” (4.9%) , “规模宏大的事业”(2.5%) , “其他” (0%)等因素均不到 10%,说明很少中国当代大学生将未来宏大的事业规模、社会名望、社会贡献等未知效应纳入到眼前的就业因素中。 反过来,看日本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列顺序依次为“安稳”(33.9%) , “促进自我成长” (26.9%) , “报酬” (24.9%) , “兴趣”(23.9%) , “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 , “空间发展” (8.7%) , “社会贡献” (8.2%) , “拥有私人时间” (7.2%) , “距离家的远近” (4.9%)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