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变调的“世界工厂”与“廉价劳力”挤压工人工资创造竞争优势 富士康“十二连跳”,南海本田汽车零部件厂等接二连三的劳资纠纷如此集中地发生,并非偶然。 有人说,这些事件集中高度爆发象征着“中国制造”遇上“本命年” 。真是“命数”的安排吗?正确认识问题的本质中国工人在过去 30 年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是明显的输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最令全球产业界闻之丧胆的四个字就是“低价中国” 。那么,中国与中国工人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 长期以来,谈起“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廉价常常被“美化” 。这两年在谈起中小企业困境时,有些人把新劳动法导致中小企业人力成本增加视为罪魁祸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特
2、殊背景下,一些企业家、学者、人大代表甚至提出将中小企业暂缓实施新劳动法作为“脱困”的选项。 抛开最低工资本身的是非不论,央行调查报告已有结论,依靠劳动力低廉的成本优势的模式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种模式显然建立在“利润挤压工资”的畸形分配的基础上,由于收入太低导致居民购买力低下,从而导致消费不振。在外需旺盛的情况下,这种分配的弊端尚不明显,但当外需大幅下滑时,通过“挤压工人工资创造竞争优势”的模式必然导致2产能过剩,国内居民在劳动报酬没有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与经济增长相符的消费能力。 劳力廉价实是“中国制造”软肋 因此,劳力廉价与其说是“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不如说是“中国制造”的软
3、肋。几个简单数字可一目了然地说明问题: 一是改革 30 年来,GDP 的年均增速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二是 1997 年至 2007 年,劳动报酬占 GDP 的比重从 53.4%降至 39.74%,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 GDP 的比重从 21.23%升至 31.29%。 如果我们再把央行报告中民工的工资年均增长不足 5%考虑在内,居民购买力不足的症结不言自明。在负载“中国制造”这艘巨轮前行了 30 余年之后,工人们却发现,自己的利益已像巨轮制造的浪花一样,被远远抛在后面。 就理想状况而言,工人工资增长幅度最好与国民所得增长比例大体相符,不可像过去 30 年那样,大幅落后于
4、 GDP 的增长。中国生产力提升,工人要求工资成比例上涨,是再自然不过的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果。 民工荒与劳资纠纷事件,说明过去 30 年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电机”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中国与世界其它地方的薪酬差距,会不断缩小。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杜大伟(David Dollar)曾估计,中国的薪资增长速度比其它低薪的亚洲经济体要快二至三倍。 低工资是在透支中国的未来 3这是中国打一个喷嚏,全球都会感冒的时代。这话是西方人说的,而且更多的是指廉价的“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的重要性。 英国路透社大胆推测,中国民工荒,可能让廉价的“中国制造”时代提早结束。许多西方专家警告,没有“中国制造”,意味
5、着西方人可能需要用更多钱,来解决生活中穿的、用的和吃的。今天他们所用的日常产品大部分是“中国制造”,有时他们愿意付更多钱,却很难找到“中国制造”以外的东西。他们买的日本品牌数码相机,背后可能写着“中国制造” 。如果“谢绝”中国货,代价是日常开支突然暴增数倍。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中国货,很多依赖中国货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国家,势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在中国沿海,各厂家的平均小时薪资正在上扬,当地政府也正在提升最低工资的标准。但与欧美地区相比,中国劳工的薪资仍然偏低。以广东省为例,平均每小时薪水仅 10 多元人民币,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外销的大宗产品集中于电气和低价位消费品,工资只占他们成本
6、的 5%左右,因此中国工人加薪要求不至于让任何西方人买不起苹果计算机。 从某种意义上说,低工资是在透支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许多领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透支为代价的,因为民工同样面临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的问题。有人曾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按每月 1000元工资计算,每个民工应获得 20%、约 200 元保障资金,按 2 亿民工计算,每年因此被透支的社会保障就为 4800 亿元。因为现在的民工是 50 年后老龄化人口的主要人群之一,所以可以说我们透支了 50 年。 压缩劳动者福利非长久之计 4在连串员工跳楼事件与舆论的关切之下,富士康宣布 10 月起将对深圳地区的 80 万的基层员工绩
7、效加薪,若经考核通过,将从每月 900 元人民币翻倍到 2000 元人民币。同期,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本田在历经佛山厂罢工 20 天后,同意为厂内 1900 名员工加薪 24%。 在此之前,各地政府纷纷调升最低工资,一方面期望刺激内需,一方面希望降低对低价产品出口的依赖,促使出口导向企业把资源投入在创新及生产高价值的产品。此外,提高民工收入也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 只要冷静处理,劳资纠纷事件可以变成刺激健康发展的动力。 很显然,解决贫富差距与居民购买力不足的关键就是提高劳动报酬,提升居民的购买力,而非优先减轻企业的所谓薪金负担。 将中小企业的困境归结于劳动者最低工资的提高,不仅荒谬
8、,而且缺乏人性。按照“库茨涅茨曲线”理论,在经济发展到某一个点,一定会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首先就表现在对劳工的保护上,只有完成了这个跳跃,我们的社会才会前进一大步。如果我们把“中国制造”的前途寄托在压缩劳动者的工资上,则永远走不出依赖出口的周期性和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生育率的下降也不可能使“中国制造”永远维持廉价。因为计划生育政策成功把人口增长率降低,但另一方面也让中国逐渐失去一直以来最大的优势“人口红利” 。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但是“红利”跟“债务”往往是相对的,中国享用多年“人口红利”后,开5始面对人口老化问题。根据统计数字预测,中国农村人口会在 30 年后,从现在的 9 亿人减少到 4 亿人。所以最近有政协委员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已完成历史使命,在面对人口老化与劳动力下降的当前,应该开放“二胎”,为中国将来的“人口红利”下降做准备。然而,“人口红利”下降,最主要的还是年轻一代因为生活条件改善,以及教育程度提升,已不愿像父辈那样吃苦耐劳。就拿建筑工地来说,工人当中几乎没有 80 后或 90 后。 中国要维持竞争力,只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果我们再以牺牲劳动者的福利及收入,换取经济增长,丧失的恐怕不仅是未来社会进步的道德基础,还会丧失社会赖以进步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法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