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8.50KB ,
资源ID:3489487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894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新民乐《秋怨》看现代审美趋势.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新民乐《秋怨》看现代审美趋势.doc

1、1从新民乐秋怨看现代审美趋势中图分类号:J632.7 文献标识码:A 一首秋怨如泣如诉、如诗如画、至真至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一次偶然机会,笔者有幸在互联网上听得此曲,不禁惊叹于它在网上甚高的人气及评价,众多听者惊诧于民族器乐的优美传情,有份帖子尽然声称“自此爱上了原本认为单调乏味以致难以真正接受的民乐” 。 一些新奇,有那么些空灵,又有那么些俗气。琵琶、笛子、钢琴、吉他和迷离的电声乐器本不相干,却又如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热闹而不嘈杂,朦胧又真实,华丽中透着点点平淡的凄凉。秋的清寂和幽怨被演绎得让人悱恻,我们的思绪随着音乐在不断地扩展、延伸,就象阳光下面,我们看到的每个存在着的普通生命,有阴暗,

2、也有笑容。其实,每个生命都是一朵灿烂的花儿,都是有着许多故事的传奇人生。因为关爱,因为希望,于是就有了鲜活的力量。秋天是多彩的,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希望。正如此曲所演绎的旋律,从单一的钢琴声到琵琶的加入,竹笛的参与,电声乐器的响起,直至高潮。在不断扩展延伸中营造出舒展的美,在连绵往复的音乐声中营造出回旋的美。民族器乐流畅的线条美在西洋乐器的和声烘托下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类完全来自于不同文化的声响在同一时空中如此和谐地交错融合着。 我不禁想到尽管民族音乐工作者为了民族器乐的普及而多年努力,2传统音乐却始终难为普通百姓所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为何简简单单的一支新民乐曲凭借其单调简短的旋律竟如此轻易敲开了

3、听众心灵之门,博得了大多数听众的青睐?21 世纪的普通大众所期望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大众的审美正逐渐向西方音乐、通俗音乐转化,这样的审美观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了?现代审美趋势到底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这的确值得我们艺术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笔者认为, 秋怨是以一种通俗化的全新形式对传统民乐进行演绎的成功,这种新的表现形式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族乐器经过了历代的相传及演变,其乐器形制、演奏手法和形式已基本趋于稳定,传统的审美文化在本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也已形成其基本文化形态。自二十世纪 1949 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巨大转型,社会文化、人们的

4、思考方式、价值取向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这些转变使中国文化呈多元发展态势,呈现两个主要的明显变化: 1、中国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新的历史环境中,中国文化开始由排他性文化向共客性文化转变,目前中国文化并存着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三元结构。 “主导文化”:主要指一种支配文化,服务于政治,体现了政治对3审美文化的制约。 “精英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属于知识分子的文化。由于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形成独立的阶级,所以它长期处于一种弱势文化。 “大众文化”:其形式轻松自如、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具有全民性,具有使人趋向于亲昵的特征。这极其有利于生活在当

5、今竞争残酷、生活节奏加快,而无法忍受的现实中逃避出来的人们。因此,所谓“大众文化”即“大众”的文化,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属于全民性“共享”的文化。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导致了跨地域的各种文化艺术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跨越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向以本民族特点为主的整体态势逐步演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和传统文化不断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辉映,世界民族文化也日益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体现出短暂的流行时尚,在迎合大众的审美品味的同时,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提取素材,从而丰满现存的文化形式。 “新民乐”就是这三种文化交融的产物,它的“新”体现在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

6、音乐形式之外的新探索,在融合了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的同时,又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其音乐元素不仅来自于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在新民乐中,三种文化的融合丰满了传统民乐单一的表现形式,给审美主体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所以说, “新民乐”的成功不仅仅来源于其本身的创新和突破,更多来源于当前的多元文化氛围。 42、文化传播呈现市场化的趋向。 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文化也逐步呈现市场化的趋势。文化的生产和发展不是被动地等待受众主体的接受,而是积极地创造尽可能符合大众审美口味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本身,作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民乐不乏其忠实的观众,但

7、要予以普及却绝非易事。作为民乐工作者,我认为民乐是中华民族的国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民族乐器的推广和发扬,我们责无旁贷。但在当今社会,不可否认,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技术日趋频繁在文化领域中运用,其手段也日趋高明,观众的审美志趣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所呈现的新的面目在转变,以中国传统乐器为代表的单一音乐线条很难再吸引生长在 21 世纪以欣赏多元音乐为主的新兴人类,文化生产者不断改进和创新出迎合文化消费者的新形式来满足大众对音乐的声响以及各类视觉效果的追求,这使文化他律的程度日益加深。 此时,新民乐应运而生。 “新民乐”是最近新流行起来的一种在传统民乐的基础上加入电子音乐的演绎形式。它的出现

8、,并不表明对传统民乐的否定,而是在民乐通俗化道路上的一种尝试。要让传统民乐走向大众,就必须立足于雅俗共赏,基于中国的悠久文化,利用通俗音乐对传统民乐进行全新地演绎,这是一次创新的尝试,在坚持弘扬本土文化的挑战下,结合了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发展了中国式的大众音乐生产模式。 5二、音乐自身发展和演变 音乐具有很多功能,除了最初的仪式音乐的功能外,还具有娱乐功能、教化功能、价值功能、审美功能、政治功能等。音乐自起源的最初阶段,就开始行使其具有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功能不断扩展和完善。不同的社会阶段,其各个功能所处的主从地位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严峻,人们不断面临新旧

9、事物的挑战,其压力也日趋沉重,因此音乐的娱乐功能便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审美主体得到暂时的解脱,是当今大众音乐的立足点,这需要音乐的演绎能够真正地触动听众,产生有感而发的共鸣,使欣赏者在欣赏时完全“忘乎所以” ,全然置身于音乐所呈示的情感世界中。这不但要求音乐生产者不断追随时代的发展,而且还要努力地换位感受听众的审美心理。 “音乐美学”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对音乐的主客体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和诠释,尝试从试验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他们发现受众的主体对音乐的进行都具有自觉和不自觉的期待,审美主体在对音乐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任何情感都来自于松弛和紧张的对立统一,在音乐的偏离和松弛中

10、最终得到实现和回归。由此可见,在音乐的演绎过程中,偏离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从期待到实现、偏离到回归的过程中,听众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这里的偏离泛指任何层面,可以是音色、调性的偏离,也包括音乐风格、表演形式的偏离。6新民乐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民乐的演绎模式,对传统民乐进行了全新地诠释。借鉴茅原教授提出了音乐作品以信息方式存在的假说,他认为:“音乐创作要掌握一定的度,太旧了,人们听的懂,但没兴趣。太新了,人们听不懂,就难于接受,也就不能实现其价值” 。笔者认为,同样道理,“度”的把握在音乐的形式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最佳方案是立足于时代,新旧适度,才能既能被接受,又创造了新的价值,并且能够实现价

11、值。新民乐的演绎以传统民乐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对其演奏形式进行偏离,以致在视觉和听觉效果上都与传统民乐有所不同,适度的把握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民乐这一形式的成功,主要来自于对听众心理的极大尊重,既包括了听众的心理积淀中对传统的喜爱,又结合了当代心理即时代性。诚然,这一转变吸引了无数海内外的观众,使众多观赏者耳目一新。对传统适度的偏离有力地给原本单一的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发挥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又使审美主体轻松不自觉地接受了我国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 中国民乐多以单旋律线条为主,具有很强的流畅性,注重含蓄和意境之美,但听久了难免会觉得单调。融入了电子音乐后,增强了和声、节奏感,扩充了音乐的

12、时空性,使音乐的娱乐张力加强。单线条旋律在扩张的立体音乐背景下流动,中西音乐元素相互交融,新民乐的魅力使广大受众为之倾倒。21 世纪的现代社会,中国大众更多的接受了外来文化的熏陶,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竞争的残酷,对文化“通俗化”的需求也日益明显。 新民乐是对传统民乐通俗、大众化地演绎,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7在这个特定的时代,较好地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情趣。不管这种形式到底能够维持多久,甚至可能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对传统音乐的创新的确给今天的听众带来了美的愉悦,使被通俗音乐统治已久的 21 世纪的人类再次深深地体会到传统民乐久违了的艺术魅力。 在目前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很多音乐人对传统艺术都进行着或多或少的改革,例如:新出现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 、摇滚评弹等等。在很多流行音乐中也可以清晰地感触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印迹。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单单评论新民乐这一形式本身在音乐历史上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新民乐的新理念及其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创新的确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传统音乐的通俗化演绎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表现了现代大众对文化“通俗化”的审美需要。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