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温特社会理论革命的反思摘要:温特在重思国际政治进程性的过程中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富体系特征者,温特的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是一个应用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社会理论,具有理论革命意义。通过对温特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从产生背景到主要观点、论证逻辑的细致检查表明,其社会理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与不足。对于一场正在进行的革命,其正当性和效果需要仔细考察;就温特的理论革命这一案例而言,更深入、更审慎的“元理论”与“实质理论”思考亟待推进。 关键词:温特 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理论 社会理论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80073
2、08 亚历山大?温特 1958 年出生于联邦德国美因茨,现任教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作为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明尼苏达社会建构主义学派”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温特师从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的杜瓦尔教授,被誉为“未来的国际关系思想大师” 。华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引发国际关系学科学化革命后,国际关系理论呈现出统一大势, “理性的”主流理论与“反思的”非主流理论彼此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对话。国际关系理论明显僵化。1999 年,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出版。和其他建构主义2学者相比,温特志在沟通二者,又力求突破主流理论无法完整解释国际政治的缺陷,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俨然成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集大成者” 。因故,与尼
3、布尔(R,Niebuhr,18921971 年)等被束之高阁的经典大师们不同,温特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国际关系领域学术旨趣的变化。 一、重思国际政治的“社会进程性” 社会科学中理性主义的根源在于将复杂的现实世界理论化使其符合“一切有因”的逻辑体系,这样便能满足人类追求终极解释的内在冲动。但是,将现实世界理论化,必然要承担简化、逻辑化倾向所带来的对现实世界本身复杂性的误解风险。理性主义的这一痼疾之所以长期为国际关系学者刻意忽视,正是因为它长于对国家的物质利益要求作出简洁明了的解释,兼能采取科学的、可证伪的研究方式投入政策分析研究。随着行为主义革命在“第二次大辩论”中深化,理性主义解释力强的优点在冷
4、战氛围的教学、智库的政策分析、解释市场中大行其道,以“解决问题的理论”(problemsolving theory)的姿态占据了美国市场导向的“务实”学术主流。这种风潮对国际关系学界的影响相当明显: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要求发扬理性主义、构建科学理论的呼声已然呈现出压倒性态势。华尔兹的重量级著作国际政治理论正是这场移风易俗运动高潮的产物;基欧汉亦步亦趋,秉承简约、科学化的理念,提出了新自由制度主义。_然而,以理性主义为主流并没有解除它基于内3在缺陷对国际关系学造成的威胁。迷信理性主义,对颇具政策服务倾向的国际关系学来说,具有学术与现实政治的两重危险;即使是“学术上”的误解,也极可能
5、造成现实灾难。亲历纳粹迫害的流亡者、德裔移民、保守主义分子兼国际关系学大师摩根索的第一本英语著作,便是针对冷战后社会科学行为主义运动导致的政治科学日趋“科学化”(“理性”化、形式逻辑化)而作。这一针对国际关系学偏狭的“科学化”对思考与实践现实政治之危害的反思立场,摩根索贯彻始终。 温特对理性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学术方面,即理性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成果能否真实反映研究对象。早有论者提出,长期将先天残疾的理性主义理论奉为主流,已经对国际关系学的整体学术信用造成了严重损害。在温特看来,导致国际关系理论迷信理性主义最直接的原因,是新现实主义理论借行为主义革命东风引发的“经济学式”科学化风潮:一方面,华
6、尔兹从现代经济学引入科学化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将“经济人”之类脱离政治现实的纯理论假定引入了国际政治结构理论中,导致后者沦为忽视国际政治现实的虚架子;另一方面,新自由制度主义全盘接受了新现实主义式科学化的价值预设,不但没有提高理论的现实关切,反而将无政府结构、身份和利益等研究领域拱手让给了结构现实主义。因此,以“是否有用”为理论原则的“两新”主流理论一心只顾“解决问题” ,耽误了对国际政治进程中动态因素的理解;理性主义理论无法解释作为进程的国际政治,对进程性因素视而不见,根源在于其缺乏研究进程的开放前提。国际政治中动态的部分被主流理论忽略了,直接导致“两新”理论在国际政治发生重大改变时反应迟钝、
7、解释无力。从 19874年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开始,温特便根据科学实在论质疑一切先验(a priori)独断论原则,分别在“施动者一结构” 、 “国家体系的结构”(“无政府文化”)、 “身份和利益”诸问题领域对理性主义理论进行驳难。在温特的逼问下,理性主义主流理论不得不就“无政府的内容是否给定” 、“身份和利益如何认知”和“施动者和结构如何互动”等问题进行回答。温特认为,国际政治本质上是主体间的物质、观念互动,必然带有进程性特征,而理性主义理论对带有进程性的对象的解释力是不可靠的,因此,不光要通过理性主义理论来探究行为问的因果关系,还要运用建构主义(“社会理论”)来开展对事物属性的研究。 显然,
8、温特是在重新理解国际政治的前提下提出“社会理论”的。若想就国际政治进程的内容给出一个完整可信的解释,就必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诸方面取得革命性进展。温特自己选择的理论突破口正是古往今来从事思想革命的人的必争之地:形而上学(“元理论”)。要彻底改变现状,免不了要正本清源,此即温特花费大力气从“社会理论”的“元理论”人手重新解释国际政治的初衷。 二、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以关涉的问题分类,温特的理论包括研究形而上学标准的“元理论”部分和研究主体间互动实践的“实质理论” ;以理论研究对象分类,又可分为关注社会科学整体的“社会理论”和关注国际政治的“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理论” 。 “元理论”(“形而上学”)
9、关系到温特理论自身的理论正5当性;“实质理论”则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分析工具来处理具体领域的问题。温特对“元理论”和“实质理论”都加以严谨讨论,为的是在申明其正当性的前提下应用其实质主张。毕竟, “社会理论”要为学者所用。必须先证明其自身具有相应价值。但是,仅仅有关于自身价值的“元理论”论证还不足以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作出解释,因此“社会理论”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施动者一结构”互构)和分析工具(符号互动理论)。 “元理论”和“实质理论”共同构成温特认为的适用于一切社会科学的“社会理论” ,将之应用于国际政治领域,便有了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根据自己对国家体系结构研究的兴趣,温特进一步发
10、展了“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理论” 。 (一)温特的社会理论 1.“元理论”内涵。温特认为:“不能期望科学哲学家对世界政治作出解释。 ”但是,温特在用理论解释世界政治之前还必须处理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即“知识如何可能”(理论如何建构)。启蒙运动以降,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科学)在西方现代学术体系中蓬勃发展,极力排除神学、宗教和古典政 治哲学的影响后,社会科学逐渐显露出现代性特征,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独尊逻辑推演而罔顾现实世界的丰富内涵。国际关系学本身缺乏深厚的传统研究根基,在学科“现代化”的震荡中渐趋重逻辑推演、实验分析的“美国化” 。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温特理论革命的初衷。要批判以华尔兹为代表
11、的崇尚“经济学”式科学理论的主流学术,温特对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以期获得反思华尔6兹式(显然还不够科学的)“科学化”理论的更大视野。 华尔兹采用“经济学”式理性主义方法来构建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和他本人对“理论”的衡量标准有关。华尔兹认为, “真伪”是研究规律(Iaw)的尺度, “是否有用”才是判断理论(theory)的标准。温特认为:理性主义无法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的进程性内容,因此不能真实反映现实,华尔兹的理论非但“没有用”(不能准确解释、预测),而且“不真实”(不能正确反映;不能理解);理性主义理论因其先入为主的物质主义本体论取向,刻意忽略了研究对象的进程性(动态因素)特征。因此,华尔
12、兹的“国际政治理论”是不完整的理论,必须通过“社会理论”来补充。温特断言。国际政治本质上是一个基于社会性(主体间性)的事实,惟有关注“社会”特征的理论才可能准确反映国际政治。 “科学实在论”是温特“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核心内容,是温特整个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科学实在论”原则有三:第一,世界独立于个体观察者的大脑和语言;第二,成熟科学理论通常是指涉客观世界的;第三,即便是客观事物不能被直接观察,成熟科学也是指涉客观世界的。如何真实地认识客观世界,对一切严肃知识而言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温特断定,坚持科学实在论是理论准确把握现实的前提,即便研究对象本身是不可直接观察的社会事实,科学也可以充当可靠
13、的解释手段。因此,成熟的国际关系科学理论,必须以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其研究对象为目标。然而,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无法进行实验的社会科学,如何确保一套体系理论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虚构的世界”?温特的理由如下:首先。对一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拒斥一切先验假设使科学实在论者虚怀若谷,7为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就社会科学来说,客观世界必须被当作一个物质和理念的复合体,人类并不是生活在人以外的纯自然环境,而是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既然人类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主体间性就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种观念的互动。物质因素通过观念而有意义,因此,社会科学必须重视观念研究。然而,
14、由于观念具有明显的进程性,难以展开实证分析。基于上述特点,任何先入为主的前提假设,都可能使观念研究陷入逻辑化的独断论,从而重蹈理性主义理论忽视国际政治进程性内容的覆辙。其次,对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而言,坚持科学实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由于温特继承了华尔兹开创的整体主义结构理论,其研究对象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国家体系结构,研究结论便依赖于对结构效力的观察;而对结构“效力”的观察本质上是经验性的、归纳性的,由结果反推原因的论证很容易陷入后此谬误。由此,如果观察者所持的理论没有足够的开放性,很容易受到研究者自身偏好干扰,从而严重影响理论的真实客观
15、性。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实在论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开放性。 虽然温特没有证明坚持科学实在论是社会科学理论准确反映其研究对象的充分条件,但他成功地展示了理论因未坚持“科学实在论”而失败的例证。结构现实主义以单位个体为基础来理解结构的效力,将单位个体的身份属性视作给定因素,如此一来,单位个体、结构的属性的进程性特征便完全被忽略。有鉴于此,温特认为,惟有坚持科学实在论,理论才有准确理解国际政治进程性特征的可能性。 82.实质理论。国际政治的基础必然是物质的,但是,对纯物质的严谨研究难度重重,因为任何研究都必然是在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研究者很容易将自身的文化成见视为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温特断言,
16、物质理论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形态,应当以理念主义来检讨其非物质因素,使之成为更严格的“弱式”物质理论,承认物质有不可替代的影响,但专注于研究理念。 为了解释国际政治的进程性内容,必须正确地理解国际政治现实的观念性,这是由国际政治的主体间性所决定的。温特的社会理论关注社会行为和社会事实(即主体间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真实性应以主体间的共有理念为依凭。根据自己对国际政治进程性的理解,温特断定国际政治现实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主体间观念实存的社会现象,以理念主义(“弱式”物质主义)的观点来审视国际体系,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国际政治。 温特被华尔兹关于系统理论的形式逻辑论证说服。但并不认为它适当地关注了国际政治的本
17、质内容(主体间性)。华尔兹的经济学假设隐含了高度同质化的、纯理论的“经济人”内核,在温特看来,将国家视为属性稳定、同质化的“经济人” ,无疑否弃了国家在社会(主体间性)中的进程特征, “既无法解释单个国家身份的变化,也无法解释国家之间的身份、意图区别” 。显然,要挽救新现实主义的结构理论,必须将结构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那些动态因素更为明显的观念事物上去。温特认为,将结构化理论引入国际关系学至少倡导了一种从进程研究的角度考察国家与国家体系互动的理念,目的是通过讨论“施动者一结构”的互构实践,9为身份、利益、文化等观念因素的动态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性框架。 “结构”之于世界体系理论,正如“单位”之于新现实
18、主义,是理论家赖以解释国际政治全局的盲点新现实主义的结构解释是以行为体为中心的,而世界体系的个体解释则是以结构为中心的。两者都只涉及国际政治进程中“施动者一结构”的某一部分,作为中心的“另一部分”始终在视野之外。在吉登斯的启发下,温特断言,要对进程性的国际政治作出完整、真实的解释。必须运用“结构化理论”将两方面的解释综合起来。 (二)建构主义国家体系结构理论 在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一部分,温特给出了一个包括“元理论”和“实质理论”分析框架的全景式的理论;及至第二部分,研究目标转向了对国际政治的整体主义(国家体系结构)解释。温特首先明确说明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国家施动者和国家体系结构相互构建的进程
19、。 为了具体地解释国际政治进程变化如何发生,温特引入了更关注基本互动实践的符号互动论。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 年),符号互动论的三个前提如下:第一,人们是根据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所富有的意义而针对这些事物进行活动的;第二,这些事物的意义是从一个人与其同伴进行的社会互动中衍生或者产生出来的;第三,在这个人与他所遇到的事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他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解释过程而驾驭并修正这些事物的意义。符号互动理论表明,意义是在人们进行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主体间性。施动者与自己10互动,根据他被置于其中的情境和他的行动方向,选择和审度各种意义。施动者将意义当作
20、指导和形成行动的工具来使用和修正。温特对符号互动理论的 吸收主要在以下两点:第一,人们就意义进行交换,因此意义(形成身份的基础)具有主体间性;第二,意义生于互动实践,具有进程性。意义是身份形成的基础,身份给行为体对自身利益的判断提供参考,并决定“无政府”的实质如“自助”即是一种特定内容。显然,符号互动论引导研究者对人类行为“情境”进行深度思考。以此为工具,温特得以就国家施动者主体间互动的“情境”生成和相互身份角色的定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情境”(“角色身份”)和“文化”(国际无政府结构的内容)之可变性的逻辑解释。符号互动理论带有明显的主体间性理论特征,以之为研究国际政治“施动者一结构”进程的工
21、具,将使国际关系理论前所未有地关注经验性国际政治的进程性内容。 重视经验世界的本质内容,组织反映这种重视的方法论原理和取向的符号互动理论,符合温特“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环境,克服任何虚假的决定论思想”的理论目标。温特指出,国家的身份必然是自我和他者互动进程的产物,所谓“角色身份”是主体间共享的理念结构,国家间的互动实践使独立于某一国家私有知识的共有知识成为可能。一旦论证了身份的塑造具有进程性,任何“身份给定”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以非建构性的国家身份为基础的结构理论(如新现实主义)便风雨飘摇既然“自私的”国家造就了某一个具体的“无政府文化” ,有什么理由认为,在基于主体间共有知识的国家的集体身份发生改变(根据符号互动理论当然是可能的)的情况下, “无政府文化”的内容不会发生改变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