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46KB ,
资源ID:3490807      下载积分:12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908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共性与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doc)为本站会员(gs****r)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共性与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doc

1、1公共性与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摘要: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是一项渐进的事业,然后提请应对图书馆的“公共性缺失”问题注意,接着对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公共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论述从“公共性”出发,完善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 关键词: 公共性 人文图书馆学 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3-69(10)10056-06 Publicity and the Trends in Humanistic Library Science Zhang Jinguo(The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

2、logy,Zibo, Shandong, 255049) Abstract: At firs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umaniz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is a progressive career. Then it calls for the attention to “Publicity deficiency”. Also,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ublicity of Chinese “Humanistic Library Science”. Finally, it put

3、s forward that China should improve the trends in this field starting from “Publicity”. Key words: Publicity; Humanistic Library Science; humanization 2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10)10056-06 前几年,我们通过对“人文图书馆学”的讨论,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理论资源。 “人文图书馆学”的主张和倡导,至今仍体现着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继续关注。而“公共性”作为一个涵盖内容广泛

4、的社会现象和价值体现与追求的理念,在当代的图书馆理论领域,与图书馆的人文性和人文精神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人文图书馆学”作为一个总体意义上比较大的理论问题,需要对其做具体的阐释和分解。据此,笔者认为,“公共性”成为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一个基本走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理论价值。本文试从“公共性”的角度来对“人文图书馆学”的当代走向做具体分析。 1 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是一项渐进的事业 我国的“人文图书馆学”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从概念和理念上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称谓?笔者基本上赞同蒋永福先生的观点。 关于“人文图书馆学”的“学” ,我们先来看看蒋永福先生的界定:所说的“学” ,指的是对特定

5、事物或现象的专门研究,而不一定就是指独立、完整意义上的“学科” 。 笔者对此进一步理解,这样的专门研究体现的就是关于一种理论的比较系统的观念和理念。所以,蒋永福先生的“人文图书馆学”的一系列说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有关图书馆人文性理论的观点和理念。 因此对“人文图书馆学”理念性的理解,蒋永福先生如是说:3“人文图书馆学这一称谓是针对科学图书馆学而言的。 人文图书馆学也好, 科学图书馆学也好,都不是学科名称,而都只是一种思想主张或流派。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认为人文图书馆学和科学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所谓人文图书馆学 ,是指侧重从人文视角观察图书馆现象的一种图书馆学理论形态或流派。 科

6、学图书馆学注重的是图书馆学中的科学精神,而人文图书馆学强调的是图书馆学中的人文精神。 ”2 关于什么是人文图书馆学,蒋永福先生认为是他最先提出了“人文图书馆学”这一中文名称(1991 年) 。 “当时笔者还未对人文图书馆学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只是在一种灵感的触发下初步认为, 现在急需建构一种新的理论,这种理论的特点就在于:它以人用户为出发点,以探索一种崭新的人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心理机制与社会机制为核心内容,我把这种理论称之为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或称人文图书馆学 ”。 3 1992 年,程焕文先生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人文图书馆学”的概念,他指出:“一种以人为研究中心的图书馆学流派已呈现出形成的

7、潜势,这里姑且把它称为人文图书馆学 ”。 4 他认为, “人文图书馆学在研究方法上与现代图书馆学是绝然不同的。现代图书馆学是以信息与知识,或藏书与读者,或图书与图书馆事业,或知识交流等为中心或出发点去研究、阐发其理论的;而人文图书馆学是以人作为中心去研究图书馆学术和图书馆事业,阐发其各种理论” ,因而“与那种只见事物(藏书、图书馆)和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图书馆学相比,显得4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人文图书馆学研究“既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人们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又能从中概括抽象出新理论,对于图书馆实践的发展以及辩证地认识图书馆事业与学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5 此后,从 1993 年起

8、,蒋永福先生又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提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6 卢泰宏先生是我国第一个较全面论述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中的人文属性问题的学者。他指出,图书馆学诞生之初是很重视人文意识的, 7 只是在后来由于受到情报科学的影响和冲击,人文意识逐渐被淡化了。他在 1989 年就撰文指出:“迅速兴起的情报科学对图书馆学产生的直接影响,似乎被吸引在情报处理的现代技术上,这不过是另一形式的对物的崇拜,即对技术的崇拜,而不是图书馆学原有的人文因素的弘扬。情报科学的发展对图书馆学造成了这样一种影响:“情报技术所占的主角地位使得图书馆学的人文传统相对淡化了。 ” 8 其他专家、学者

9、乃至图书馆职业的一般工作者论述图书馆学的人文属性以及论述图书馆的人文性质和图书馆及图书馆员人文精神的论文,也渐渐多了起来,国外也有图书馆学的大家巴特勒、谢拉等人的人文图书馆学的明确主张。应该说,人文图书馆学的理论主张,在多位像蒋永福、程焕文这样的专家学者的大力倡导下,在图书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认可,取得了相当客观的理论共识。关于人文图书馆学,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厚重的理论资源,而且因5为其与图书馆实践界的密切联系,其各种理论主张在图书馆实践界中也多为畅通,好像不存在什么特别明显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因此大家也比较容易接受,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人文化因此也就成为图书馆

10、发展的一项事业,融入到整个社会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人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 但这是不是说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就已经十分完美了呢?是不是说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就建立起来了呢?不是的。因为我们看到,目前我国的人文图书馆学,还有我们的图书馆实践界,实际上还包含有大量非人文的成分,还存在许多非人文化的现象。 我们的图书馆学看上去更像是一门技术学科,离科学性还差得远,例如有许多人并不认为图书馆学是一门科学,离真正的人文化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与专家学者们的人文图书馆学的主张还有相悖之处。图书馆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人文化的影响还远远没有到位,例如它对社会的影响对其他学科乃至对社会对读者的影响,还处于异乎

11、寻常的寂寞状态。 应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我国图书馆学自近代开始,由封闭的藏书楼走向开放的图书馆,由保守性走向人文性,已经有百年的时间了,虽然我们取得了人文化发展的种种突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人文化的成果,到今天我们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人文性的基本局面,但在整体性上,在图书馆服务的具体细节上,至今没有实现人文化,还欠缺很多的东西,人文图书馆学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人文图书馆学的研究也将面临着“无米下厨”的局面,后继乏力,6越来越不被重视,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我国人文图书馆学到底缺少什么呢? 由此看来,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是一项渐进的事业,处于缓慢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认

12、识有待探讨,还有许多观点有待完善。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实践的人文精神的匮乏。从“公共性”的视角来看,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一种解释就是“公共性精神” 。因此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处于比较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公共性精神”的匮乏。 2 对图书馆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的注意 图书馆从最初的意义上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文献,因此它更多的体现是封闭性,公共性还不十分明显,中外图书馆都是如此。尤其在中国,越是到后来的封建社会的末期,就越是强化了其封闭性。直到近代图书馆的诞生,才逐渐萌发了“公共性”的意识和举措。 2.1“公共性”及“公共性危机”概说 人类

13、进入到 21 世纪, “网络信息化”浪潮从观念到局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或大或小的热点,极大地缩短了社会与社会、人与人在信息方面的距离,使社会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透明度和广博度上,都具有了一种“公共性”的特点和气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体现的是一个“公共性”的实践与反思的时代特点。 “公共” 、 “公共性” 、“公共领域” 、 “公共理性” 、 “公共文化” 、 “公共价值” 、 “公共精神”等话语的出现以及各种“公共性危机” ,文化与价值领域的“公共性丧失” ,体现着新世纪新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思想研究的新动向。因7此,近年来“公共性”话题成为维系社会科学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14、题。 “公共性”以及“公共性危机”问题在当代凸显,不单是理论逻辑自身演进的必然,同时更重要的,在于它还是人类当下所面临的生存境况与社会竞争的欠缺使然: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和价值冲突。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体制、社会和文化的纽带纷纷断裂;个人主义被释放了出来,享受、寻欢逐乐、个体化被释放了出来。于是我们目睹愈来愈多的冲突发生,在全球、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层次上,在对个体化的不同理解之间。这些问题具有更加直接的文化属性,甚至超过了社会性。 面对新历史情境的不确定性,人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性挑战。文化的诊断者们忧心忡忡地认定,20 世纪是“公共性失落”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怀疑、焦虑和

15、虚无的世纪,进而,一种担忧便浮现出来:社会科学能够应付这一挑战吗?当今社会科学的现状似乎完全证实了这样一个论题,即现代文明危机具有系统性,它不仅囊括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机制,而且还包括人的世界观、目的观和存在观。 2.2 图书馆由“人文性”到“公共性”的转向 从本质上分析,这是时代的一种“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困惑与迷失的表现。图书馆的情况,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不容忽视,否则,我们就缺乏一种全局的观念和意识,缺乏一种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因为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一种大众性的文化机构/制度, “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困惑与迷失,会有首当其冲的体现。 8我们

16、重视的出发点仍在于坚守图书馆的“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追求,并与这种“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的困惑与迷失的时代并发症相对抗。因为图书馆天然具有的“公共性”的内蕴和本性,图书馆人对图书馆“公共性”理想与“公共性”伦理的追求,对图书馆学来讲,自然也具有一种不懈追求“公共性”价值和谱写“公共性”图景的内在愿望和动力。文献、知识、流通、服务、开放、自由、信息、图书馆权利、公正、宽容、平等、读者权益、弱势群体等图书馆话语的延续和演变,形成一幅图书馆的“公共性”理想和“公共性”伦理追求的图景,其中所蕴含的文明与进步的美好价值观念,是人类共同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的生存状态和境界在图书馆一角天地的体

17、现。 图书馆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与社会的联系比较紧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公共性”特点和图书馆天然具有的公共性内涵,这一热门学术话题不能不波及到图书馆学,使“公共性”视角也很快成为人文图书馆学价值的内核,并且对图书馆学今后的研究走向不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是人类社会的一项人文事业,人文性成为人文图书馆学的本质属性,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进一步分析图书馆的人文性,如果把人文性具体化,那么公共性就是人文性的进一步体现,公共性就成为人文图书馆学的进一步的理论走向,公共精神成为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延伸,甚至是它的代名词,就具有了一定的必然性。 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之所以是一项渐

18、进的事业,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之所以至今还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研究9中公共精神的匮乏,我国图书馆的人文性之所以还存在一定的遮蔽,就是因为我们还需要对图书馆的“公共性”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揭示。 但从图书馆存在的宗旨和实质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本身就具有一种“公共性”的本性因为它总归是要面向社会和读者服务的。而且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进行更深入的发展,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图书馆的“公共性”特点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优于其他学科和行业,由于图书馆以社会效益为绝对化的选择,图书馆的“公共性”特点就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应该说,这是图书馆人文性的一种显明、直接和彻底的表现,随着“公共性”话语时代的

19、到来,图书馆的人文性也越来越突出其“公共性”的本质。作为社会的常设文化机构、制度之一,图书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姿态,其“公共性”本质毋庸置疑。而且近几年来图书馆实践界和学术界对“图书馆公共性”的学术探讨也日益深入,例如图书馆实践界由湖南图书馆倡导发起的“21 世纪新图书馆运动” ,图书馆学术界由范并思、蒋永福等学者发起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研究以及程焕文的“图书馆精神”系列研究,掀起了图书馆实践界和学术界的一股“公共性”研究的热潮。 图书馆的“公共性”话题体现了图书馆的思想价值和面向公众读者的学术追求。 “公共性”作为一种价值观的趋向,代表着图书馆学价值演进的方向,理性地表达着社会及读者的需求,表

20、达着图书馆人的一种心愿和智慧,是对图书馆与时代和读者相互融合的一种思考和促进。这些都足以说明图书馆的人文性与公共性的天然联系,而且,图书馆的人文10性越是走向具体和深刻,就越是体现出其公共性的必然性价值。 但是在图书馆的学术界,我们习惯于提“公共图书馆”这个说法,不习惯于提图书馆的“公共性”和图书馆学家的“公共性” ,我们还没有把“公共性”上升到学术理论的层次;我们习惯于提图书馆的人文性,不习惯于提图书馆的“公共性” ,还没有把公共性当成是人文性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当然是图书馆学术界“公共性”理论的缺失问题的表现。 另一方面,近年来,图书馆服务领域出现了某些不和谐音,冒犯读者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图

21、书馆的服务领域就是非常典型的“公共性”场所和领域,因此需要我们对图书馆实践界的某些“公共性缺失问题”做深入的反思。 图书馆应进一步发挥其面向整个社会和读者的“公共性” ,应从“人文性转向”的总体目标下实现其向“公共性转向”的具体目标迈进。从实现与社会及读者相互融合的现实需要看,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公共性”价值观,已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已成为图书馆思想和学术的主要内涵之一,成为图书馆学研究新的理论资源,并以此为基点,形成图书馆学研究新的学术气象。 3 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公共性”分析 对图书馆的“公共性缺失”问题的注意,就必然使我们回到“公共性”本身的意义上来。应该说, “公共性”的价值理念和实际做法在图书馆的各个领域都有明显的体现。图书馆是公共场所,图书馆学是开放的一门社会学问,它们必然具有“公共性” 。那么,现在我们把视角拉回到我国的“人文图书馆学”视域,我们也很快发现其实“公共性”就是人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