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及重构对策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136-01 德育工作普遍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重视,然而收效却实在不敢恭维。且不说青少年违法犯罪越来越低龄化,就是道德品质也日渐滑坡:在“环保”征文中获过大奖,日常生活中却乱扔垃圾;做过讲卫生宣传员,却随地乱吐痰;在校是品学兼优的“三好生”,在家却是蛮不讲理的小霸王这些种瓜得豆的现象,让我们感到困惑,学校德育工作怎么了?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反思 要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重新思考道德的本质和内涵,重新究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属。从哲学
2、的层面来理解道德,道德就是实践。它以研究道德与人的现实生活、与人生、个人需要、利益、幸福的关系为基本特征,以确定道德准则、道德原则并要人们依此行事为基本宗旨。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而黑格尔则以更概括、更明确的形式表述了同样的思想:人做什么事,他也就是什么样人人不是别的,正是他的一系列的行动,人的主体本质,只有通过许许多多的外部行为和客观效果才能得到正确的表现。前苏联伦理学家阿尼西莫夫认2为,如果离开人们的实践活动,离开他们的多种多样的实际行为,而孤立地研究道德意识的本质、特性、结构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完全、充分地理解他们的。所以,在他看来,行动之外
3、没有道德。 我们讨论了道德的内涵和本质,那么道德教育的归属或者说道德教育追求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笔者的理解是,使学生负责地去行动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由于人不仅要思考也要行动,教育过程必须超出智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和负责地行动。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很推崇杜威的道德教育目的观一-教育、培养良好公民。 杜威从其民主理念出发,讨论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道德目的。杜威指出,教育有三个要点:儿童生活、学校与教材、社会。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成人社会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属,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在社会中的角色就是介乎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渡桥。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平稳地走过这座渡桥,到
4、成人社会里做一个有用的分子。对社会有用的,就是道德的-这是杜威实用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涵,因而“所谓社会的目的便是道德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能承担其所应尽的社会责任,那么他就是有道德的、合格的。 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同道德,提高素质,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道德的光环隐退了,学生看不到道德的光荣,道德的伟大,道德的力量。学校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有必要也有义务重视道德教育,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要有道德,有爱心,有责任心,有使命感。不惟物欲,不惟私心,长存公道,为人师表,并时刻把道德修养放在3第一位,把教
5、育事业放在第一位。 二、重构学校德育工作 良好公民的培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职责,学校应依据道德教育的原理,在德育目的方面,变养成美德为培养良好公民;在德育手段方面,对学校生活进行整体改造,包括考试制度重心的转向、学科教学社会意义的挖掘、活动教学的系统化以及生活德育的全面落实。 1.转变学校德育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新德育课程把学生个体经验的习得与建构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而学生个体的经验从一开始起就融入了人类的、社会的经验,个体经验的丰富与发展也离不开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在课程实施的学校、课堂场景中,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交往、对话、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经验与
6、他人的经验相互碰撞,相互融会,学生由此而丰富、发展了自己的经验。在德育课程中,这种碰撞与融会就不仅是知识的交流,更多的是丰富的道德生活经验的展示,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相遇,内在生活和道德感受的相互感染,等等。这种互动对于德育课程来说,它更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实践。学生们从这里学习怎样以一种平等的精神与人交往,以真诚的态度与人对话,以民主、宽容的方式与人相处。 2.创立开放的德育教材体系。原有的德育课程教材作为“蓝本”,是提供绝对确定性知识的唯一课程资源。学生对于教材,只能是站在下面、外面去研读它、学习它、记诵它,而不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课程和教材去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
7、识、道德体验。教师对教材同样也只能是站在下面、外面去“照本宣讲” 。人们对教科书上所载的一切只能抱4着一种确定无疑的态度去学习、接受,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噤若寒蝉”。直到今天,我们还会在课堂上看到,老师们或是对那些持独立见解者、发表真实思想者“叫停”,或是用各种“软手段”把学生们的意见牵引到课程、教材所预设的结论上去,这是知识确定化的必然结果。而新课程改革及其理念指导下的德育课程教材从“蓝本”走向“文本”,教材不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宣讲者”,它以自身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给予解读、对话广泛的空间。走进文本的学习者不是仅仅带着理性的脑袋进去,也不会是仅有感性的心灵,带入文本的既有他的知识、也有他的
8、主观感受体验、他的期待和需要等等。因此,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也就不仅仅是认知性的,这种对话容易在学生的心中撞出火花。此外,教材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文本,既提供了多义多态的解读、对话的可能与机会,同样也有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正向引导。 3.建构合理的学校道德教育制度。要改变学校德育的现状,有了认识上的转变,还得有符合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做保证。学校德育制度的制定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学生参与原则。让学生参与制订学校德育制度。因为“道德是社会的共识”,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约定” 。德育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否则,它就始终只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束缚” 。第二
9、,发展为主原则。制订德育制度、德育规范的目的何在?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是教学生学会顺从还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是以限制、束缚学生为目的,还是以鼓励、发展学生为目的?对德育制度和德育规范的尊重是不是就意味着只能服从,不能变革?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确立发展为主的原则,学5校德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规范与制度都只是手段。第三,服务生活原则。学校德育制度所表达的是社会的意志,成人的意志,这本身已经造成了与学生生活的隔离,从而孕育了“不道德的种子” 。如果在执行制度时又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是“照章行事”,只是完成任务,其结果只能是更加的不道德。其实,道德、规范、制度既是从生活中来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对学生来说,德育制度也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4.实现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跨越。在生活中,道德存在于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之中,道德附着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负载着道德,道德作为生活的一个维度无所不在。因此,学校要把道德教育寓于学生的道德生活之中,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联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来进行,在课程教学中更要以生活为主题引发学生道德经验的生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