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各国网络媒体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价值观哥本哈根气候会谈被认为是二战雅尔塔会议后最重要的一次会谈。海外媒体认为是全球三大气候阵营的角力:欧盟为一方、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为第二方、以发展中国家(77 国集团和中国)为第三方。网络媒体是传播最迅速、覆盖面最广的媒体之一。本次会谈各国网络媒体都热情地开辟出专版进行较为全面报道。因为各方利益不同,本文以国外各方的主流网络媒体报道为内容,分析三方哥本哈根气候会谈报道的网络竞争态势。 美国网络媒体:认知不和谐与环境殖民主义 美国媒体在环境报道理念与环保觉悟上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面对哥本哈根气候会谈的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多
2、数主流网络媒体则体现出明显的认知不协调。这一现象是从美国传播学者海德(Fritz Heider)的平衡理论发展而来,认为个人在接收与自己信念相矛盾的消息时,总是设法找到原因使内心重新趋于平衡状态。明知道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气候变暖过程中应承担更大责任、也知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刻不容缓,可在国家利益面前,美国网络媒体却极度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原因,表现出明显的认知不协调。 “纽约时报网”(简称时报网)属于美国主流网络媒体之一,其秉承2传统纸媒的优势,一向对美国国内媒体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议程设置影响。时报网在其“环境”栏里专题设置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谈的报道。在这个专栏里,其主体图片部分采用天蓝色字体勾划出世
3、界五大洲地图与蓝色海洋,并传递出这次会议的主旨,描绘出未来和谐世界的理想;在下面插图中又有北极熊的悲惨生活状态、正在消亡的老虎、在烟雾中骑车的美国人、正在排放的擎天工业烟柱等,用写实手法再现出发达国家的美国之严峻事实。然而,在刊登哥本哈根会谈的报道里,对于发展中国家批评的内容比美国本身要多。 这些报道首先指向的是中国,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意见也具有典型性。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谈进行到一半时,时报网以“中美在气候会谈中陷入僵局”为题,认为中国在上个月第一次宣布温室气体排放的减排目标,但同时拒绝国际社会的任何监督标准;而美国坚持对中国减排的严格审查与监督。该报道引用英国国家能源与气候变化秘书长
4、米利班德(Ed Miliband)的话认为:“中国减排 40-45的承诺显然是认真的,困难之处在于,中国怎样向外界证实其按照自己宣布的标准去减排” 。接着引用一位美国不愿透露的官员的话表态说:“美国认为中国减排的目标太低了,一位美国高官说对此很失望 ;没有正式的减排承诺与国际对于中国减排的监察,美国国会也不会通过一个新气候决议案”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在不愿承诺大规模量化减排,这样的报道不谴责美国的不作为,却要求中国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即“三可”)。这一要求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3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自愿减排,其减排目标为国内目标,不必
5、接受国际监督。中国和“77 国集团”已明确表示,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而美国媒体却把它的减排目标的大小以及可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数额,与中国是否接受“三可”标准挂钩,这其实是环境殖民主义中的双重标准。 为了表现这种观点的权威性,时报网在大会报道里采用匿名编辑专栏评论的方式,分别采访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麦克?列维(Michael.Levi,),美国企业研究所的塞恩斯特罗姆(samuel Thernstrom),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教授奥本海默(Michael Oppenhermer)等各领域的 6 位气候专家,认为气候援助数目巨大,对发达国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不过“可以使得中国
6、阻止各国达成一项决议的努力变得很困难” 。这些专家却把中国推向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谈最终协议的对立面。没有逻辑,只有判断,明显地表现出大国心态与环境殖民主义。 “时代周刊网”(简称时代网)以“哥本哈根 15气候变化会谈”为专题,开辟的专栏进行了很细致的报道。从头版的设计来看,这是一个很担心气候变暖的专栏,因为整个的格调是灰蒙蒙的色彩,黯淡且不明朗。在头版显著位置使用一张写实的空中鸟瞰图片:灰色的天际之间三个硕大的工业烟囱在冒着遮天蔽日的浓烟,下面是厚厚的尘埃与灰头土脸的居民住宅。这本来是美国的城市图景,却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发达国家欠发展中国家环境债务” 。早在 2009 年 10 月 14 日该网
7、以“富国欠贫困国家的气候债务吗?”为题,对发展中国家发难,为美国政策奠定4基调。该报道引用哥本哈根会议美国气候谈判专家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的话认为:“事实上,我完全拒绝欠(发展中国家)债务或对其赔偿等这一类的说法” ;“(各国)谈判者的重点是行动减少排放、加快清洁能源、运用的手段以及政治与经济的可行性上” 。 从这些事实的选择上,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傲慢的大国心态,这就是环境殖民者的逻辑。事实上,美国网络媒体一方面注意到放大地球受污染的现实及阻止全球变暖的刻不容缓性,另一方面又把归责无逻辑地加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美国的环境新闻理念与业务能力在全球新闻界中属于佼佼者,但在国家利益面前,
8、当全球首脑坐在一起谈判时,美国主流网络媒体却处于严重的认知不和谐状态。这一现实是发展中国家网络媒体奋起抗争以发出独立声音的原因之一。 欧盟国家网络媒体会议的议程设置者 总体来说,欧盟各国媒体对于哥本哈根气候会谈的报道比美日等伞形集团积极。不仅因为是在欧盟各国政府积极推动下渐入人心的环保理念,而且还因为作为东道主之欧盟媒体的自觉行动,这一点与伞形集团的发达国家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总体来看,欧盟国家的媒体与政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三大气候阵营的角力中间寻找达成一致的希望,从而影响全球其他媒体的关注度,并进一步影响世界舆论、推动哥本哈根的会议进程。这里就以英国网络媒体为例。 第一,会前发表“
9、统一社论行动”引导舆论,设置议题。在哥本哈5根气候会谈开幕之日,为了影响舆论,英国卫报发起了这个行动,共有 45 个国家或地区的 56 家报纸在 2009 年 12 月 7 日用同一个声音发表社论,同时刊登在参与者的网络版上,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媒体网站上广泛转载。这个集体撰写的社论以英文、中文、阿拉伯文等 20 种语言发布,不少网站还将其刊发在网站主页的头版上。社论的主要内容如下:我们必须立即携手采取果断措施,否则,气候变化将会肆虐我们的星球,并威胁到这个人类共同家园的繁荣与安全 因此,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全球各国就气候变化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是 一场乐观对悲观的胜利,一场远见对短视的胜利正是这
10、种精神,让全球 56 份报纸站到了一起,发表这份共同的社论。如果我们这些具有不同国家与政治立场的媒体都能就我们所当为之事取得一致,我们相信我们的政治领袖们也将能取得一致 在哥本哈根聚首的全球政治家们正影响着历史对我们这代人的评语:这一代人看见挑战并勇敢地应对;或者是,那一代人如此愚蠢,看着灾难步步临近却束手待毙。 我们期待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事实上,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谈开幕之初,英国卫报就发起了这次行动起到先声夺人的议程设置效果。仅仅在卫报网上的这篇社论之后,英语读者留言就有 1000 多条;另外,参加的媒体还涵盖了欧盟国家中挪威的挪威日报 、丹麦的政治报等 22 报纸与其相应的网站;发展中国
11、家有中国的经济观察报 、印度的印度时报 、南非的商报6等 31 家报纸与其相应的网站;另外还有态度消极的伞形集团里美国的新先驱报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等 3 家报纸与其网站。正如卫报总编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所说,媒体从来没有这样团结过,从来没有像这样去发出统一的声音。通过“统一社论” ,达到全球媒体敦促哥本哈根气候会谈取得一致的议程效果。 第二,欧盟国家的网站还对可能导致峰会流产的协商各方观点进行批判(伞形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同时是其批判目标),其目的是想通过这次会议最终达成气候协议。不过,总体来看欧盟国家网络媒体中也有左中右三派势力,言论未必正确,但积极性不容否定。 卫报网
12、在欧盟内属于较为偏左派的网络媒体,秉承其报纸进步传统。该网站一向注重环境报道,倡导生态理念,长期开辟有“环境”专版。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在“环境”专刊里又开设了“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专栏,对该次峰会采用一小时内更新的动态播报。如“57 分钟前的气候峰会” 、 “13 分钟前的气候峰会”等动态更新。整个峰会专栏设计采用绿色边框与绿色文字,其环保意图显而易见。其中,报道中不乏有为中国鸣不平的文段。 卫报网在峰会行将结束时的 19 日刊登一篇文章,认为“中国以被利用的替罪羊落幕峰会” 。该文认为“过去两周最悲哀的事情是:美国能够有效操纵中国数据透明度问题,从而认定中国阻碍峰会共识的达成” ;因此,
13、 “要掌握国际外交技巧,中国要走很长的路” 。虽然文后也认为中国从哥本哈根吸取教训,应该认识到人类最大威胁,转变自己的国际角色,但文章为中国鸣不平的态度还是能体现出来。文后的评论者近百人,也7有为中国鸣不平者。如一位叫着 chiefwilley 的读者留言,认为 13 亿人的中国,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困难,不应该看西方脸色行事。 欧盟国家网络媒体总体上对美国持批判态度,认为其在态度上过于保守。即使较为保守的“泰晤士报网” ,也认为“奥巴马总统让各国代表团失望,因为在他倍受期待的讲话中没有任何新的承诺,即使他暗示后来可能会让步” 。为了让美国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对比,该文提到巴西总统卢拉, “他宣布巴西
14、愿意为穷国提供气候援助款,虽然巴西也是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全球变暖,在未来 10 年提供的穷国救援数目为 1660 亿美元” 。通过新闻手段,对于美国的批判从各角度都可以看出来。因为本次会议在欧洲,欧盟内部网络媒体的各种批判,很快也就成了其他地区同类媒体争相转载的内容,并进一步起到了议程设置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网络媒体:突破富国话语框架的抗争者 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媒体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这次气候峰会,力图发出自己的声音,突破欧美媒体对发展中国家设置的话语框架。从贫穷的非洲大陆到哭泣的太平洋岛国,都能看到这样的网络媒体。这里最让世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遥远的非洲大陆、在极度贫困的国家里,那些力图通过网络媒体
15、发出自己声音的网络媒体。卢旺达“新时代网”的“星期日”专刊就是一个缩影,其专门报道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这个曾经在 15 年前发生过 100 万人死亡、10的人口灭绝的极度贫困国家,曾经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撰文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种族杀戮的地方,在此次气候峰8会期间通过网络发出独立声音、以抗击西方话语框架的努力,令人过目难忘。 从 2009 年 11 月 27 日到 12 月 7 日,这是气候峰会开幕前的 10 天,卢旺达“新时代网”的“星期日”专刊就早早设置议题,先后刊登了这次该是谴责西方的时候了(11 月 27 日), 非洲在气候问题上应该提高自己的声音(11 月 27 日),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16、前卡曼(Kamanzi)向参议院发表讲话(12 月 2 日), 哥本哈根之路(12 月 3 日), 新部长谈话(12 月 4 日), 碳辩论后会有合理共识(12 月 5 日), 非洲在气候峰会辩论中的底牌等 11 篇评论。在气候峰会前,这些重要性的文章呈现在一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非洲极度贫困国家网站,内容从头到了都在表现该国上到部长下到平民的行动:抗击西方话语框架、发出独立声音。这种网络传播状况也许令其那些富国没曾料想到,却又实实在在地呈现出来。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期间,卢旺达“新时代网”的“星期日”专刊先后刊登了 19 篇关于此次谈判及结果的报道与评论。会议开始时,卢旺达人怀着谨慎的乐观期
17、待着:首脑们需要面对贫穷和气候变暖两个现实(12 月 lO 日)、 联合国气侯变化峰会能够把我们从危难中救出来吗?(12 月 10 日);随后进入了焦虑:怀疑论者不应破坏哥本哈根首脑会议(12 月 11 日)、 处理气候变化的需要超乎寻常的政治勇气(12 月11 日);逐渐进入失望:我们不要期待气候峰会太多(12 月 15 日)、哥本哈根气候峰会没有达成什么共识(12 月 16 日)。从这些标题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旺达人从会前上下一心的抗争,到会后极度失望的过程。9但这并不代表着卢旺达人的绝望。在气候峰会即将结束的 12 月 19日, “新时代网”的“星期日”专刊刊载了一篇评论:气候天鹅绒革命,可能发生吗? 。认为像苏联那样的政权变化不仅需要改变思想习惯,而且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生态革命是今日世界所需要的,一个转向全球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变革,同样需要生态天鹅绒似的和平革命。随着全球人民生态意识的提高,绿色天鹅绒革命也会到来。 不管是伞形气候集团网络媒体的傲慢,也无论欧盟各国网络媒体的积极推动,还是发展中国家网络媒体的奋力抗争,都产生了一个共同的效果:包括网络在内的全球媒体,都把气候变化推向重要的媒体议程设置当中。这对全球认识气候变暖乃至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帮助的。生态革命也需要人的意识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三大气候集团的网络论战,最终会迎来一个气候天鹅绒革命。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