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26KB ,
资源ID:3491420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9142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工业文明也无法逾越的“胡焕庸线”.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工业文明也无法逾越的“胡焕庸线”.doc

1、1工业文明也无法逾越的“胡焕庸线”准确性经受 75 载考验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西北部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状况早成事实,但没有人对这种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佐证。 中国人口地理学创始人胡焕庸先生 1935 年绘制的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分布图,显示了我国自宋元时期形成的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76年后的今天,这一格局依然没有变化。有人说,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不可逾越的界线,但今天的工业文明依然无法撼动它的规律性,它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 公报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 1 号)4 月 28 日发布。东部地区人口占 31 个省(区

2、、市)常住人口的 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 27.04,东北地区占 8.22。与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 2.41 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 1.11 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 1.08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 0.22 个百分点。 这个结果,再次证实“胡焕庸线”的准确性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自古以来,中国东南部地狭人稠、西北部地广人稀,为世人所共知,但认知是模糊、抽象的。直到 1935 年,34 岁的中央大学(今南京大2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定义了从东北黑河到云南腾冲的中国人口密度分界线,这个

3、分界线才清楚浮现出来,成为学术讨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当年,他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该文着重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了一条可以显示两侧人口稀密悬殊的明确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向西南直到云南腾冲的直线。根据胡焕庸的分析,在此线之东南,全国 36的土地,养活了 96的人口;在此线之西北,全国 64的土地上,只有 4的人口。两者平均人口密度为 42.6:1。 黑河一腾冲连成一条直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后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沿用至今。 人口分布格局无法撼动 从历史上看,中国

4、人口分布一直在南北之间游移,却难以跨越这条神秘的“胡焕庸线” 。自“胡焕庸线”概念提出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且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1982 年 1990 年我国进行的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自1935 年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不变。以东南部地区为例,1982 年面积占比 42.9,人口占比 94.4,1990 年人口占比为94.2,经历了 55 年时间,东西部人口比例变化不大。2000 年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 94.2比 5.8。与当年3相比虽然相差不大,但是现东南的人口数量已非 4 亿多,而变成 13 亿多。此次第六次全

5、国人口普查,还是没有逾越“胡焕庸线” 。这也应验了胡焕庸说过的话:至少从公元 10 世纪开始,这种人口分布状况就没有改变过。 沧海桑田、物转星移,种种自然和人为的人口迁徙、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撼动“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 “胡焕庸线”曾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译成英文,供当时军民利用与参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这条人口分割线与气象上的降雨线、地貌区域分割线、文化转换的分割线以及民族界线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400 毫米降雨量两边的两个世界 “胡焕庸线”之所以与中国人口密度息息相关,首先是因为“胡焕庸线”基本上和“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相重合。 “400

6、 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半干旱区的界线,是反映荒漠化最敏感的指示器之一,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时,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此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人口稠密;此线西北方,人口密度低,是草原、沙漠、雪域高原的世界,则以畜牧为经济基础,自古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因此, “胡焕庸线”不仅是中国人口和民族的地理分界线,也成了自然地4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是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界线,其两侧还是农牧交错带和众多江河的水源地,是玉米种植带的西北边界。同时,中国的贫困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 “胡焕庸线”又是中国景观的一条分界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

7、游牧之地辽阔苍凉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之地秀美细腻而略显局促的景象。 由景观联系到历史文化,似乎可以发现,这条线也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 也就是说, “胡焕庸线”是气候变化的产物。400 毫米降雨量,把中国版图分成两个世界。 中国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 近代发现的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也揭示出气候与人口密度的高度相关性。年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土地便向荒漠化发展,正如西北部的草原、沙漠、高原等景色和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东南部降水充沛则地理、气候迥异,农耕经济发达。 在经济学中,人口数量一向是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8、当然,并不是说只要人口多,经济就发达就这么简单。毕竟,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产出还是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的。举例来说,一个美国人创造的产值,可以5抵过中国很多个人加起来都有余。不过,整体而言,一个健康的人口结构,通常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石。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许多人关心一个人口命题: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 胡焕庸早年就意识到人口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口数的适宜上限应是 7 亿,但是人口很快突破了 10 亿。后来他又发现,各国在经历了人口盲目增长的阶段后,都会趋于零增长率,甚至负增长率。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让他对承载更多的人口增添了信心。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 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 7 亿10 亿人。 专家认为,今天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诸如国土资源、环境、粮食安全等,有必要研究“胡焕庸线”两侧地带在全局中的功能定位问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