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9.50KB ,
资源ID:3491644      下载积分:1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916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托名”现象发微.doc)为本站会员(99****p)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托名”现象发微.doc

1、1古代“托名”现象发微摘要中国古代存在大量的“托名”现象,以至“辨伪”成为历代学术研究的重要环节。尽管古代“托名”的存在原因非常复杂,给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带来了许多混乱和困扰,但其中反映出的学术的内在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造时下泛功利主义的学术具有重要的启迪。 关键词托名 学术的内在精神 功利主义学术 中图分类号C: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8006004 托名之风,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已颇为兴盛。 “文字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 ;“杂黄帝五十八篇。六国时贤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黄帝相” ;“

2、神农二十篇。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 ,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托名之风在古代一直未绝,涉及经史子集各个门类,儒佛道各家各宗。 四库全书总目将兵家伪书总论作“盖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明以来,术数之书,多托于刘基。委巷之谈,均无足与深辨者耳” 。中国古代托名文献之多、伪书之多,以至于张之洞说:“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这虽然有点夸大,但伪书之多应是无疑的。就实际情形而言,有学2者认为伪书约占中国古籍的百分之一、二。 我国古代托名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著作者本身自愿放弃署名,纯粹为著

3、作流传和传播而托于古人。如“三坟”即易经 、 神农本草经及黄帝内经 ,其作者皆分别托名于上古传说人物伏羲、神农、黄帝。20 世纪 70 年代考古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献中,又有托以黄帝及天师等名而撰述的十问和天下至道谈 。 周礼一书假托其周公之名, 孔子家语一书由王肃伪造,孔丛子伪托于孔鲋, 银海精微托孙思邈之名,汉魏六朝间神异经 、 十洲记伪托东方朔所作, 汉武故事伪托班固所作,等等。对于古代频频出现这些自愿放弃自己的署名,而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作品放到他人名下,在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怪”现象。只能这样解释:原作者纯粹意在假托往圣先贤,借古人声名传达自己的见识思想,使其作品得以流传千古,一心

4、留言于后世。这类的托名有积极的正面价值,且是古代托名的主流。 二是在流传过程中作者已不清楚了,后人根据历史文献等追加作者名,现代学人考证是错误或者假冒的。如关于庄子一书,按汉代刘向的编定,共有 52 篇。现在版本的庄子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只有 33 篇,分 3 部分,其中内篇 7,外篇 15,杂篇 11。 庄子内篇的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的内容则很丰富,风格也有一些差异。关于庄子内、外、杂篇的真伪,明焦?f 认为:“内篇断非庄生不能作,外篇、杂篇则后人窜入者多。 ”认为庄子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乃是传统的观点。崔大华认为3“庄子是战国到秦汉之际庄子学派著

5、述汇集” ,_义是“战国到秦汉之际道家观点汇集” 。这说明刘向和郭象在编庄子之时,是按照文章的道家特征和学派特征笼统地编到庄子名下的。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是后人在整理历史文献或圣贤著作时,把自己的文章和言论等创作加入其中,使自己的创作夹在圣贤的著作中得以流传下来。如墨子小部分是墨子自著,大部分是后人的整理或发挥,胡适把墨子53 篇分为五组,他认为, 经上下, 经说上下, 大取、 小取6 篇是惠施、公孙龙时代的“别墨”做的。 二三是因为商业目的,作者或书商们署名当时名气大的名流。如明清的通俗小说市场繁荣,由于当时没有现代人这么明确的著作权观念,无侵权之虞,当时文艺界思想偏激、才华独具、行为异俗的名

6、人李贽、徐渭、汤显祖、陈继儒、袁宏道、钟惺、冯梦龙等均为书贾肆意托名的对象。其中托名李贽编撰或批评的小说作品包括三国志 、 水浒传 、西游记 、 残唐五代史演义传 、 七十二朝四书人物演义 、 后三国石珠演义 、 绣榻野史 、 大隋志传 、 详情公案 、 岳武穆精忠传 、混唐后传 、 皇明英烈传 、 醒世奇言等至少在 16 种以上。通过名人效应获得商业利润成为小说托名行为的真正目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大程度地推销产品,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直接为了商业实际利益的托名,已经与当今的剽窃在价值追求上很接近了。 四是由于政治或道德等原因不敢署自己真实名字,甚至故意署仇家名字达到陷害对

7、方之目的。古代中国历史上政治迫害尤其是“文字狱”对著书立说的人影响非常深刻。在很多读书人潜意识里一方面希望通过4“立言”使自己“不朽” ,另一方面又是“人生识字忧患始” ,很担心自己的“言”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祸害,如果既要发言,又要避祸,就只能托名了。 “古代有的处于独断专权统治的没落时期,大批文人学者因受所处年代的体制束缚,如文字狱或各种政见、称谓的忌讳,使得大批著书不能以真正的名义流传,不得不改题作者” 。甚至有以托名为手段陷害攻击政敌或仇家的事例,如涑水记闻是后人托司马光之名诋毁攻击王安石而作的。 再有所著之书与当时主流价值观或主流道德相差巨大,不能为当时社会所接受,故托名。如金瓶梅署名兰

8、陵笑笑生,但其作者的真名,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前明清几百年里一般认为是王世贞,之后不少学者又有李开先、贾三近、屠龙、汤显祖、王稚登、李渔等种种推测。金瓶梅作者的真名可谓是难以破解的密码, 金瓶梅作者之所以不愿或不敢署自己的真名,极有可能是出于道德或政治的考虑,不想让这“天下第一淫书”玷污自己的名声。虽然金瓶梅结尾回归传统主旋律的文化价值,但是充斥全书露骨的色情描写,使其在很长的时期内被列为禁书,作者署其真名是有风险、有所顾忌的。所以。尽管金瓶梅在当时商业社会的市民中很有市场,但作者不敢署自己的真实名字。另外,集体创作或由皇家、官方主持完成的大型编撰工作,署名组织者、主持工作者或是皇帝本人,也是

9、很普遍的,如吕氏春秋实际上是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非其专著: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的,等等。 显然,托名现象形成之原因复杂多样,其托名方式有积极的方面也5存在消极内容。不过,从总体上看,古人托名,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在主流,更多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的内在追求,反映了古代学人更注重学术精神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把学术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中国古代的这种学术追求,既有孑 L 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的学术境界,也有北宋理学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从托名现象来看,还反映了如下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追求: 第一,兼

10、善天下。古代对兼善天下的教育代代相传,可谓深入文化骨髓。对于一个学者或一个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来说,他以什么方式来兼善天下呢?当然是著书立说。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言乃居其 中。是故,古人非常看重立言。立什么言呢?就是为治国平天下提供策略。此正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受这种立言以不朽价值观的支配,作者只在乎“言”的流传,而非署谁的名。 第二。学术公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是上述第一点的延伸。因为所立之言乃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因此

11、,需要把所立之言即学术公之于天下,才能造福天下(不等于一定会造福天下)。所以,为了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将自己的著述广为传布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由于有“平天下”这一最高政治价值思想的影响,所以“借名传学”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信而好古。中国有“信而好古”的传统,对传统价值有很高6的认同。一些作者对自己的实力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实名发表,反而没人阅读,就干脆利用人们“尊古”的文化心理,把自己的作品托以古人之名。所以,才有汉书?艺文志所说的此种情况:“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也就是说,水平很差,冒充名人所作。当然,尽管作者本无恶意,但是给学术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四,无名而名。纯为天下考虑,不求自

12、己的名。只要天下大治,自己身在何处,都不重要。此种思想,在古代也有深厚根基,典型的言论如老子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无论托名还是佚名,其实作者都得不到现实的名,因为没有人知道流传的著述是你写的,也就没有人会对你表示相应的敬重与赞誉。如果说有名,那只能说,这种名乃是无名之名,真正的纯为天下考虑之名。 第五,隐逸情怀。隐逸思想古已有之,如左思所言的“高步追许由”(左思咏史八首之五)。 周易已有比较明确的隐逸思想。 逦卦就直接以隐逸之义为名,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此卦说:“?q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 ”庄子?缮性说:“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

13、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隐逸,与士人所处的时境有很大关系。由于时艰,一些士人虽选择远身避祸,明哲保身的策略,藏迹深野,游戏山水,但对天下不能忘怀,仍想经济天下。于是将自己的思想书写成书,托名或佚名,流传于世,若遇时王、干臣、善学者,可为资用。 第六,以学术为生命。从制度上看,古代对学术的激励没有今天这么强烈,促使学者更能为学术而学术。一个人写出了著述,未必能得到7多少现实利益,所以真正要著书立说的人,更有一种内在的学术冲动(这不是一概而论的,也有许多沽名钓誉之徒)。在古代,许多作者写了书,都是自己花钱请人刻写、印刷,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学者都是有钱有

14、闲之人。而在官方学术机构(如翰林院、国子监)中,更多的是“大锅饭” ,一个学者进入学术机构后,长期不生产学术成果,对其利益、生计并无多大影响。而一个学者产生了新的创见,官方也有所奖励。也就是说。学者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上述学术价值观念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托名现象的主要价值倾向。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非意在夸大古代托名现象的存在价值,也不是主张托名,因为托名也存在许多非学术的追求,而是认为学术应该具有内在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追求。古代托名所反映出的学术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造我们当下泛功利主义的学术具有重要的启迪。 与中国古代学术的价值追求不同,中国近代以来的学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功利

15、追求。在上世纪五四运动前后的文化讨论中就有人指出, “除功利主义无学术,其所谓学术,则一高资厚禄之敲门砖也” ,并对功利主义对学术的危害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这一功利主义的学术在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形势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对它的弊端应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民族的复兴最终需依赖学术的复兴。近代有识之士张之洞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陈寅恪认为学术之兴替,“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社会8的普遍浮躁及商业主义、利益至上等功利化观念,对“象牙塔”中的学术研究者带来了极大冲击;学术界在学术评价中过分注重量化考评,过度注重学术 GDP。更加强化了学术的功利主义特征。因此,倡导良好的学风、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重建学术道德是改造泛功利主义学术的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杨向艳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