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的机遇汹涌而至的金融风暴正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摇撼全世界。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紧急商议救市对策。去年 11 月 5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我国将采取十大措施,在未来 2 年内投资 4 万亿元,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这是自 1998 年以来我国再一次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世界为之瞩目。如何使用这 4 万亿元,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 虽然这些讨论见仁见智,各有所见,但我们不能不忧虑地注意到: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IT 行业等“硬”经济行业,较少关注游戏业、影视业等“软”文化创意产业。而历史经验恰恰告诉我们:文化创意产业是任何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绝对
2、不容忽略的支柱产业,而经济危机又正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绝对不容错过的机遇!以 1929 年席卷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例。美国既是经济危机的发源地,又是经济危机的重灾区,然而在一片萧条之下,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业却一支独秀,观众蜂拥前往观看新生的有声电影,电影业一片繁盛。首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恰恰在这一萧条时期隆重举办。好莱坞从此崛起美国,进而风靡全球。再以 10 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例,韩国经济在这一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创,但韩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却逆流而上,激起了一股不算小的文化“韩流” ,余波至今不息。相关数据显示,2008 年前 10 个月我国外贸出口回落了约 5 个百分点,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和
3、出口则逆势2而上,也是一个明证。 在百业萧条的经济危机浪潮之中,为何会出现这样一股“暖流”?其中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无非以下两点: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经济萧条时,大多数人都会很自然地寻找精神慰藉来缓解心理压力,完全或部分得到现实中所不能实现的满足。二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与物质生产相比,以精神生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并不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因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产的下跌,基本上不会影响文化生产。一方面是社会的高度需求,一方面是生产的不受影响,两者的结合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所以,在经济危机之中也潜伏着难得的机遇,如果政府和国人能够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适当
4、增加投资,将能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韩国经济经历了强烈的衰退,但韩国政府发现失业者纷纷通过购买影碟找到安慰,电子游戏产业由此迅猛发展。于是韩国政府抓住这一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将韩国影视剧翻译成其他语种在东南亚国家播放,带动东南亚各国购买韩国产品,进而拉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为韩国总体经济的复苏作出了积极贡献。 有专家做过估计,2006 年日本的电影票房是 15 亿美元,印度的是17 亿多美元,而中国的不过 5 亿多美元,到 2008 年也只是 6 亿美元。这与我们文化大国的身份显然是不相称的。如果我国政府在这 4 万亿中拿出一小部分,投资于当前的影视、音乐、游戏等行
5、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样将能把危机变成机遇,使我国一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 3更要指出的是,成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强国,对我国国力的未来影响将是深远的,远远超出了经济利益本身。20 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的互相渗透与互相融合程度越来越大,社会化大生产借助于技术,对文化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文化生产行业,文化在整个民族国家中的地位急剧上升。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凸显,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的支撑,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二是文
6、化产品与服务已作为独立的贸易形态,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三是文化领域已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这样一种巨变,使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hardpower) ,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外交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softpower)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 “文化”毫无疑问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而且“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
7、力和感召力。这种“软实力”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支撑力、创造力和推动力,更为内在、更加深刻、更具精神特质,从而更能决定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走向及综合竞争力。2004 年,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出版著作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集中阐述了其“软实力”思想,认为4“软实力”包括三要素:一、文化;二、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三、外交、对外政策。2005 年 12 月 9 日的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他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s Soft
8、 Power)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美国利益,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该文之所以过分夸大中国的软实力,目的是为美国加紧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在 21 世纪的全球霸主地位提供了一个新的借口,但该文对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三思。 而包括广告、艺术及古董、漫画、设计、时装设计、电影、电视、游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资讯科技服务等 13 个行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正是文化软实力的最核心产业。特别是自 1980 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迅速普及,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和新科技人
9、才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最重要资源,取代了以往农业经济的土地资源和工业经济的矿产资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模式的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渐形成。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每天为全世界创造亿美元的产值,并以的速度递增,在美英等国的增速更快。在美国,从 1996 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就已成为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在英国,2001 年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约为 1125 亿英镑,占GDP 的 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 GDP 的贡献。2002 年,创意产业成为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 ,创意产业行业内约有 12.2 万家公司在“部际商业注册机构”注册,雇佣总人数为 190 万,成为
10、该国雇佣5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在亚洲,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欧美一些国家稍晚,但在政府的大力重视和扶持下成长迅速。新加坡政府在 2002 年提出了“创意产业发展战略” ,当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2.8%-3.2%。我国香港的创意产业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2001 年香港创意产业为本地经济带来 461.01 亿港币,占 GDP 的比重为3.8%,创意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 5.3% 。在国内,上海、深圳、北京等都在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通过不同的形式,形成了像北京“” 、上海泰康路、苏州河、号桥等创意产业园区。以
11、北京为例,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北京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其增加值约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 14%以上。从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部分行业数据来看,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到 490 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 780 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25和三分之一。此外,北京拥有 2 万多家覆盖工业、服装、广告等领域的设计公司,从业人员达到 10 万人,仅工业设计一项的年产值就高达 110 亿元,并创造了 1000 亿元的关联效益。目前,约有 400 家跨国公司在京设立了研发机构,这支庞大的“国际方阵”从一个侧面表明,北京正在实施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已具备世界级的吸引力。 放眼全球,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虽有一定竞争
12、力,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目前情况看,它存在诸多亟待改进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创意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尚需推进。我国尚未能够把文化创意理念与我国文化相结合,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6的本土化。比如,首都北京的庙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品牌,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介入不够,未能实现现代转型,其运作方式仍比较陈旧。而另一方面,来自国外的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占据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当大的份额。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化历史较长,机制完善,从创意策划、可行性研究到制作成品、批量生产再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已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市场运作程序;因此,他
13、们往往能较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再加上缺乏文化产业化生产经验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其产品市场竞争力普遍不高,难以有效地吸引生产者。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打造自我品牌,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本土化保护,避免出现由国外大公司引领、控制的局面。 第二,我国尚未营造出适合创意群体生存发展的良好文化生态氛围。“文化创意”的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创意群体。我国是否拥有全球第一流的创意群体,是否能发挥其效能,将决定我国有无源源不断的、所需要的文化创意产生,决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最终能否有优秀产品与服务,实现以社会文化消费者为本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创意生态显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三,文化资源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度都不够高,产生了资源浪费和紧张并存的矛盾。比如,我国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有的被过度开发,不利于文物保护,险情严重,亟待修缮;有的则被不合理占用,未能实现其市场价值。我国如何在引导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7市场化的同时,注意保存文化资源的文化根性,维护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一大关键。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