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居住建筑研究之四川传统民居摘要:四川民居或许不及北京民居的尊贵、西北民居的硬朗,比不上岭南民居的富贵,不同于江南民居的秀丽考究,但它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自然朴实的迷人魅力。元通古镇的古朴风骨,完全不同于那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名气颇大的古镇。当然还有它的破败和其价值的不被重视也让我感叹。 关键词:元通;四川民居;古镇;田园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222-01 一、沿街房屋及风貌 街道不宽不窄,适合这样一个少有车辆通行的小镇。沿街的房屋出檐宽大以至在街道两旁形成了一条条檐廊。舒缓又略显轻巧的坡屋顶使天空逐渐融入街道的空间中。
2、宽大的檐廊为居民们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交流畅谈颇有田园诗意。 同大多数四川民居一样,住宅都是木穿斗结构,构件轻巧精致,柱子也比较纤细简单而雅致。自然观和环境观使得这里的民居以木、石灰、土、青砖、青瓦为主要的建材。随步走在街道上就可以看见两旁斑驳的编竹夹泥墙面,清楚可见的穿枋和柱子。这样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相协调,可2以说是一种轻型构架,柱径小,穿枋径也小;檩距不出一米;椽的用料也较细。椽上直接铺瓦,不加望板、望砖。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偶尔会发现有的房屋的山墙为了防火做成了封火墙。街道转角处并不会出现乏味的山墙面而是立
3、面跟着街道转。建筑的色彩以冷色调的青、褐、棕、白为主。岁月不可避免地在这些建筑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有的房屋的檩或是檐部已经变形弯曲,居民便用柱子恰当地作支撑补救。精美的石雕、木雕以及各式花格窗扇也有些残破了。当然在这个古镇上也能找到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居精品。 二、老宅代表之黄氏宗祠和王国英故居 黄氏宗祠黄氏宗祠座落在古镇麒麟街上,现为当地税务所所在地。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本来的一些古风但屋顶部分却保存得很完整。屋角起翘比较大,轻盈而优美,房脊和四角上都有精美的雕刻,以仙鹤、鲤鱼、波浪、花朵等图样为主。黄氏宗祠高大气派,有前后两个院落。进入前有一个狭窄的甬道,上面架有一阁楼,可以看到几扇精美的雕花木窗
4、。在后面小院子里有一座欧洲古典建筑风格的小亭子。亭子为拱券式:粗大的圆柱子,尖顶和精美的石雕花卉,而下部又是我国传统的美人靠。住宅部分都是两层,红色的柱廊贯穿上下,二楼由一圈美人靠围绕。 清朝爱国英雄王国英的故居就坐落在增福街,这里现在是一个茶铺。罗氏公馆则已经被重重房屋掩盖,不注意就会错过它。不同于黄氏宗祠的高大气派,它小巧玲珑,精致紧凑。门柱上依稀可辨的雀替、驼峰浮雕花卉等装饰可知昔日这家主人地位的显赫。 三、桥 3元通地处三江汇流之地,有桥不奇,它可以体现当地的建筑工艺。铁索桥汇江桥的两端各有一座三开间的建筑,中间为庑殿顶两边为四角攒尖顶,明间既为桥的门。桥上有三座风格统一的桥亭,黄瓦红
5、柱,各条脊上都雕刻着各式纹样,吻兽主要是鱼虾和仙鹤的造型,还有八仙过海塑立在屋顶。各角轻巧翘起,飞檐琉瓦,倒有几分仙骨灵气。 过了桥再穿过半边街,街口就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永利桥”,1938 年被洪水冲毁,后按原制重建。砖石结构,桥呈拱形,有三孔,成拱形。桥身上原有雕刻精美的龙头、龙身、石狮等。据说这是崇州仅存的一座石拱桥但栏杆上的动物雕刻已经破损不堪,很难辨别,龙头龙身也已掩埋在杂草和尘土之下。 四、套院式民居代表陈家大院 在古镇深处的陈家大院可以说是典型的川西民居。院子现在看起来已经充满了大杂院的气息,但一扇花窗、一道飞檐,稍加留意处处都会发现躲在岁月与尘埃后的风华。两进院落均为四合院布
6、局, 砖石结构牌坊式大门,单檐歇山顶,门柱阴刻对联,隶书端庄,柱前狮座浮雕戏文,进门依次递进有门厅、过厅、正厅、厢房等,全部建筑均为木结构单檐青瓦,垂柱镂雕,雀替驼峰浮雕十分精致,多为牡丹、莲花、喜鹊、梅花等纹样并做成颇有趣味的灯笼造型。素面台阶,方堆柱础,侧院在正院之右,形制布局相同而体量略小,整个院落布局合理、紧凑、功能齐全。结构体系仍是穿斗式的木结构。外墙为编竹夹泥白粉墙。正侧两个院子都有前后两个体天井,前一个天井较为狭小,现在放置有很多盆栽和植物、假山,但略显杂乱。建筑细部精美考究,但建筑的立面还是朴实简洁的。从残存的几扇4原有门窗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也是比较雅洁的,加上青瓦白墙、暗红色
7、的木质构件都透露着一份恬淡悠然的田园诗意。 五、思考与建议 元通古镇中的四川民居古朴怡人,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正在慢慢微缩,沿街的老房子被居民大肆改造变成了挂着显眼招牌的各类商铺;有的院落也被当地居民进行拆除或合并;有的渐渐被其他乱七八糟的建筑物遮挡,而它的内部破败不堪,门窗、雕刻等损坏严重;还有的虽然有明显保护修复过的痕迹,但制作粗糙,工艺技术低下非但没能重现建筑当年的风采反而格外刺眼。各个政府部门安扎在大古宅园内也不能保证不会破坏它们原有的风貌,而且也不便于人们共享这些精美的文化物质遗产。总之这个古镇很需要适当有力的修护、维护和管理。显露出它本身独特的韵味和四川民居的共同特色。 虽然元通有诸多不完美但它留在我心中更多的还是那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诗歌般的诗意。大屋檐下老者喝着盖碗茶下着棋;用石板铺就的小巷道静谧宜人;自家后院都有通向江边的石板路;亲和力极高的居住空间;以及那些令人难忘的建筑艺术都让我很是动容。正是街巷与院落间的田园诗歌,水声和人语中的元通古镇。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四川省勘察设计协会四川民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3黄建鹏,李玉祥,王其钧老房子(四川民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4崇州市民政局编崇州民俗(崇州市地方志丛书)(硬精装)崇州:崇州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