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刻在飘飘华衣里的时间判断看一尊造像,首先会注意到它的开相,神情给个人的感觉。但如果从造像整体的观感来说,是否协调和舒服,服饰的表现方式也非常重要。尝试先不去关注它们的开相,只关注服饰的线条,专注其衣纹演变和表现形式,从中分析每个时期的特点,其实也很有意思。 观察每个时期的经典造像,可以领略其服饰衣纹,怎样从最初的认识和表现逐渐发展,形成丰富、成熟的服饰语言体系。它与人文思想、宗教信仰所形成的审美取向有关。 中国的造像雕塑是用意取形,不是一味写实、程式化的复制,而是带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基本用线来衬托,来画体,再用体来托线。不是纯粹的物理性线条,反映了雕塑的精神内涵。反观古希腊雕塑,注重写实技巧
2、,将形体用一种逼真、完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与中国造像截然不同。 我们能看到的比较早期的木造像源自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继而延续至辽金元明清。每一尊造像都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时代才有了这个产物,就如有了佛教才有了与之相应的雕塑。一件古物,一件艺术品,可以从气息上感觉它所处的时代特征。 唐 超现实的浪漫主义 相比其他材质而言,唐代木造像并不稀罕,但是作为时问的见证弥2足珍贵。唐代仕女木造像没有陶器那般丰腴,但从开相看,跟陶器相似,服饰的线条相比之下凸显出了身体的曲线,衣纹较简练,整体气质既沉静又温和,风格典雅优美。 宋 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 宋代,木造像大量盛行。一方面,晚唐、五代
3、的战乱频仍,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兵器,一方面,宋人更向往回归自然的安逸生活,此时前朝石窟的大量开采已停滞,遂逐渐在居所旁兴建寺庙,雕塑木造像。 宋代木造像艺术造诣达至巅峰。现在能看到的宋代木造像,大多是晚清民国时期流散至欧美博物馆的。其以水月观音为代表,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有这一题材,所谓“无宋木,不成馆” 。 这一时期,受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木造像呈现世俗的审美情趣。与唐代超现实、超理想化的手法截然不同,其衣纹处理完全脱离了外来的艺术模式,形成了汉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富有清新、朴实的自然主义气息。 有人说唐代造像是雕塑的巅峰,在笔者看来,其固
4、然很美,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却不是纯正的汉民族雕塑。唐代是大包容时代,很多外来民族聚合一处,这一时期造像的开相和造型因此具备多民族特色,至宋才慢慢走向世俗化,形成汉文化语言。 佛教发展得益于国人的“山寨”精神,在宋代被改造得愈显世俗化,适应了信众更普遍的需求,以致现在佛教依然兴盛,印度源头却早已没落。 3宋代菩萨像一般头戴花冠和发髻冠,花冠高大、繁复,富于装饰意味,体现浓郁的世俗社会审美情趣。面形圆润,宽额丰颐,躯体肥胖,线条圆转自然,符合人体比例与自然变化。衣饰繁复,有些配带有耳环,胸前有璎珞,呈网状联珠式,手足都戴有手钏、臂钏,上身比较袒露,肩膀习惯披一件天衣,下身穿有长裙。装饰意味很强。
5、北宋是大国,其造像表现出了大国的王朝风范。到了南宋,由于政治的颠沛,迁都到了杭州一带,不善于打仗,总是处于被欺负的角色,这个时期的造像表现出的是内敛和低调。 这两尊造像的开相,前者显得雄伟、霸气,后者五官小巧集中,显得更加秀美。前者雄壮、肌肉感强裂,后者身姿显得婀娜。从发冠看,前者整个大的轮廓做得比较粗犷,细节没有后者那般细致。从衣纹服饰看,前者更注重整体雕刻,后者强调的是细部线条的流畅感。 这两尊造像,一个是北宋时期,一个是南宋时期,都是巅峰之作。宋代造像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严格区分的话,北宋和南宋各有其特点。 辽金 唐风遗存,融合审美 和南北宋处于同时期的辽金造像也很精彩。它继承了唐
6、代典雅端庄的遗风,在学习中原宋代写实风格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契丹民族和北方地区的传统审美情趣,与宋代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貌。 辽代佛像身上通常身着袒胸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衣褶较繁复,衣纹质感比唐代明显强烈。菩萨像多戴高花冠,顶束高发髻,花冠的形式特别,类似契丹贵族的头冠,胸前饰一串珠联式璎珞,两耳际有两条宝4缯垂在两肩,并分段打结。 现存关于辽代的木造像资料稀少,它们的表现手法实际上很相似。 金代木造像继承了辽代风格,造型样式和辽代很相似,又在辽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头戴花冠,且菩萨头部常见是曲卷式雀屏状的发髻,耳侧各有宝缯垂肩,上身双肩披帛,颈饰项圈,左肩斜披络腋,下身着长裙,面相丰圆,与辽代造像相比
7、身躯更加丰肥,衣纹质感更强,衣纹线条显得更加繁复。 元 汉藏结合,变化多端 元代崇尚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其造像大多带有密宗的特点,受到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和影响。最初,它还邀请了尼泊尔工匠来宫廷制作佛像,因此有些元宫廷造像就融合了尼泊尔、西藏和中原造像的特点,创造了初期汉藏结合的艺术形式。 元代蒙族民族文化进入中原,逐渐渗透、影响中原文化,这点在金铜造像上有所体现,呈现较为单的汉藏结合特征。对木造像来说却不是这样,其风貌千变万化,显得很多元。毕竟中原幅员辽阔,木质相对容易取材,也容易雕刻,虽然精品率少,但对某些蒙族文化没有渗透到的地区,中原文化得以保留,这一时期的木造像因此风格特点很丰富
8、,并不容易把握。 明 从简约到繁复 明代造像分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呈现出的面貌各异,明早期永宣时期是巅峰时期。这时期造像中的汉藏风格造像,大胆地吸收汉地艺术,并实现了汉藏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造像面部宽平,具有明显汉5人审美特征,躯体结构匀称,宽肩细腰,造型端庄大方。衣纹采取中原地区表现手法,优美流畅,质感强烈。装饰上也吸收中原地区传统手法,特别是菩萨像胸前及腰部的 U 字形联珠式璎珞,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审美情趣。明代造像保留了元代的遗风,衣纹服饰与元代的有些相似,在开相上有所区分。 明早期永宣时期以来到明中期,汉藏风格的永宣宫廷造像艺术风格也对内地其他地区的佛造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
9、多佛造像都带有明显的藏式特点,躯体结构变得匀称,菩萨的头冠到衣装的装饰也丰富了很多。 明晚期嘉靖皇帝对藏传佛教造像实施打压政策,藏传造像从此中断,而内地佛像艺术重新回归到主流艺术中,这一时期的造型风格继承宋元造像产生了新的发展,金铜造像表现较多的是头大身短,躯体会更丰臃些,衣纹简约,有些绵软无力。木造像似乎不受这样风格的影响,整体造型比例包括衣纹都没有明显的衰退,反而衣?y 的精美细腻度更强,这点尤其体现在南方造像。 清 从写实到夸张 清代造像延续了晚明遗风,衣纹和着装在明代相对简约的线条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体态也更丰满,衣纹层次感更强,普遍华丽,线条繁复,衣褶密集,花纹图案繁复而细腻。 木造
10、像分为几个地区流派,清代造像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北方造像尤其山西一带不再鼎盛,北方以京工造像、南方造像以福建工、江浙工精品辈出。 6清代造像可分为清中早和清中晚两个时期。 清中早期的造像。这一时期的造像衣纹流畅、跌宕,更注重衣纹转折处的写实效果,少了些夸张,显得更加随意。衣纹处理相对简化,着重刻画身躯线条,与衣纹更好地结合,视觉上有平实、宁静的感觉,能将目光更多地聚集在其面部神态。 清中晚期木造像,衣饰比较繁复,像海水纹般多层次变化,跌宕起伏。胸前璎珞联珠网式的结构也比较有特点,整体华丽非常,雕刻师往往将衣纹处理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观所有造像的服饰衣纹,每一尊造像都和当时的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有了这个时代才有了这个产物。当你阅造像无数,可以从气息上感觉到它所处的时代特征,判断尊造像往往也是眼的感觉。 (编辑/陈彦如)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