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历史画作在城市风貌研究中的重要价值摘要:城市历史风貌是基于城市空间、环境,以居住者的视角糅合多种视觉素材综合得出的印象,是城市文化的沉淀积累。本文从研究绘画作品的角度,通过对画幅长卷、图经、图录、话本插图、西洋画法的引入以及外销画的介绍,证实了绘画是了解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手段,需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保障城市建设中风貌的延续性。 关键词:绘画;历史;风貌;城市;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J20-05;TU-8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特定地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不断吸引着人们去其中体验、去生活。每个城市的过往都是一部文化沉淀的历史,失去记忆的城市很难让人产生归属和自
2、豪的感受,无主之地将无法享有繁荣。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变,在我们的城市中引发了风貌断层的现象,非连续性的蔓延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这种情况下保持城市风貌的连续性迫在眉睫,更需要强有力的控制性发展。风貌是城市肌理空间和形式上的体现,它的认知是以人的视角来展开的。城市风貌也不仅局限于物化的城市空间、环境,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体验,与构成城市的的多种视觉素材糅合后所得到的印象,是具体而生动的。 2记录城市历史风貌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存留,二是形象资料(包括地上遗存、地下遗存两个部分) ,三是文字记载。历史存留具有真实、不可复制的特点,俗语说眼见为实。但是中国的城市建筑有
3、个特性,即大量采用木材为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物特别容易遭受火灾、虫害,加上近代以来战祸连绵存留至今的更是寥寥可数。加之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而文字记载中相当部分难以保证客观公正性,不乏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描述,故而难以用作信史的资料。依靠这两种方式还原历史真实,是比较困难的。 除了从历史存留和文字记载外,古代绘画由于其对城市风貌研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颇受学界重视。摄影技术大约在其发明后第二年,即公元 1839 年才开始陆续由传教士、侵略者、商人等带入中国。在这之前对城市、建筑等方面的直观记录还是绘画。所以要了解相当长历史期间内的城市形象,主要要从研究古代绘画着手。 古代绘画
4、资料按照考古学的观点,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地上遗存、另一类为地下遗存。地下部分包括有器皿图案、画像砖、画像石、墓室壁画、构件装饰等。地上部分包括壁画、山水画、人物画、风俗画或历史画、版画与年画,以及某些器物画。注:参见陈同滨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大图典 (上、下卷)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 页。其中地上部分的资料非常丰富,但多为清代甚或清末的资料,早期的比较难得。这类型的资料包括有反映城市繁华的画幅长卷、市井生活的小说话本插图、西洋画家的游记画册、外销画等。 3一、画幅长卷 中国传统绘画经常采用时间、空间、视线的并列来完成画幅的创作,其遵循的散点透视原理,在习惯了西洋透视法和
5、摄影术的现代人看来颇有那么些漫不经心。如果单就其画作的叙事效果而言,这种方式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画幅长卷首重多视点、多场景,各种事件、场所交错的展开,对完整的了解城市肌理、反映城市风貌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宋人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可说是此类资料中的翘楚,其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两者珠联璧合,使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呼之欲出,是研究其城市史的两大基本资料。 清明上河图全画幅长一丈六尺五寸、高七寸六分(255 厘米 5 厘米) ,该图共绘有各类人物 810多个、牲畜 94 头、树木 170 多棵。画幅从汴京开封的郊外开始延伸到城内,描绘了汴河上繁忙的交通、街头市肆买卖的盛况、沿街酒楼茶肆的各种形态、随风
6、摆动的市招幌子等。活动其中的人物有紧张劳作的船工、讨价还价的小贩、街头表演的艺人、游玩的仕女儿童、悠然自得的士大夫等等各色人物,无不勾画的栩栩如生。 石渠宝笈三编提到清明上河图时评价到, “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足见其生动感人至斯。如果没有清明上河图那形象直观的记录, 东京梦华录中所记载的街道、市肆、河流、种种鲜活的人物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空想中了。注:参见周宝珠著与清明上河学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 页。宋代还有不少画家都是以市肆风情为描绘对象,创作了很多颇受时人欢迎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这类画作的高4水平代表。 图 1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这
7、一类型的市井长卷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历代临摹之风不减,一些画家将明清江南、北京的城市风貌套用其中,以清明上河图的模式创作绘画,不断将市肆风俗画这一画种发扬光大。如明代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图 1)描绘了南京城的繁华,画面描绘有一千多职业身份不同的人物,店铺就出现了一百余间。清代画家徐扬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绘制的盛世滋生图 (图 3) (又名姑苏繁华图 ) ,而后做乾隆南巡图十二卷(图 2) 。 图 2南巡图 (局部) 图 3 清代姑苏繁盛图摹 以盛世滋生图为例,其画作长 1225 厘米、宽 358 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徐扬,字云亭,苏州画家曾供职内廷,受西洋传教士画家艾启蒙(Igna
8、z Sichelbarth) 、贺清泰(Louis De Poirot)影响颇深,有相当的写实功力,故而画作对研究清代城市风貌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从这些画作里,都可以看出深受清明上河图模式的影响。 5二、图经、图录、话本小说插图 图经和图书插图也是此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图经是以图为主或者图文并茂,着重介绍地方情况的专门图册,又称图志、图记,是方志的一种编撰方式。一般来说,地方志的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地记、图经和成型的方志。一般来说,学界认为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提到东汉时巴郡太守但望奏疏中提到的巴郡图经是最古老的一部图经。 巴郡图经记录了巴郡的境界范围、属县数目、盐铁官数、户口,以及
9、属县和郡城的距离等等。 “图”指的是一个行政区的疆域图,宋王应麟在玉海中称, “图则作绘之名,经则载言之训” ,即图经是图加文字说明,图经开始以图为主,以经为辅。从现存唐代沙州图经 、西川图经残卷来看,唐代图经的体例、类目已有区划、官署、河流、驿道、学校、寺庙、古迹、歌谣等项,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方志体例。 五代会要卷十五职方中对图经这样写道, “宜令诸州道府,据所管州县,先各进图经一本,并须点勘文字,无令差误。其间或有古今事迹、地理山川、土地所宜、风俗所尚,皆须备载,不得漏略,限至年终进纳。其画图候纸到,图经别敕处分” 。可见图经记录的范围相当丰富,是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明代万历年间王圻
10、、王思义编纂的三才图会共 106 卷,是百科图书式的资料图录。王圻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官至陕西市政参议。王思义字允明,王圻之子。书成於明万历年间,共一百零六卷。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6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前三门为王圻所撰,时令以下十一门,为思义所撰,全书又经思义以十年之力加以详核,始成就绪。每门之下分卷,条记事物,取材广泛,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其中的市井条正是对明代城市商业风貌的概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 孙家鼐编纂的钦定书经图说 ,由于社会环境内外交困,并不是按常
11、规钦定书籍般由是武英殿修书处承印,而是发交总理衙门送到上海石版印刷成书,全书共五十卷。小说话本中的插图,如红拂记 、 海内奇观 (图 4) 、 凤求凰 、二奇缘等,都有一些反映城市风貌的插图。这类插图的共同特点是虚构性强,街景建筑、人物多取大概的轮廓意思而已、细节简略,作为历史资料的价值相对弱一些。 图 4 明代万历年海内奇观北关夜市 三、西洋画法的引入 西洋画讲究工整、写实,和中国画讲求意趣、境界的审美有不同。单纯就艺术价值而言无高下,但究其作为历史资料的参考价值,写实的西洋画在保存历史信息上要胜出一筹。由西洋画家所作绘画现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西方传教士所作,另一种是游历中国的画家所作。明代
12、万历七年(1579)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带来了一些彩绘圣像画,由此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绘画始终局限于7宗教题材。1700 年以后,很多传教士画家开始供职内廷,在传教的目的下将西方绘画传入中国同时也教授中国学徒。如格拉尔迪尼(Giovanni Gherardini) 、马国贤(Matheo Ripa) 、郎士宁(Guiseppe Castigilions)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 、蒋友仁(Michel Bonoist) 、艾启蒙(ignace Sichelbarth) 、潘廷章(Joseph Panzi) 、贺清泰(Lo
13、uis de Pairot)等等。(参见吕澎当代艺术史) 任职内廷也致使其画作多为迎合皇家趣味,画作写实写真的程度要稍显逊色。虽然题材上跳出了宗教的框子,但还是以皇室人物肖像、生活场景为主。后者在作画中能较为客观的记述现实,使得这类画作在清代民生历史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中,广州由于是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而成为西方游客最为集中的地方,使得华南地区为题材的此类画作相对较多。 清初来到中国的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1688 年出生在意大利米兰,年轻时在 Carlo Conara 学习绘画和建筑。1715 年来到中国,年轻的郎士宁在澳门上岸,过广州上北京。在宫廷供职长达五十多年,历康熙
14、、雍正、乾隆三朝,还曾协助圆明园的设计,去世时官至三品极受恩宠。郎士宁所绘制的羊城夜市图是较早反映广州城市风貌的画作。清代三朝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所绘的羊城夜市图如今存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美术馆东方艺术展馆。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画幅纵 260 厘米,横 155 厘米。远山、近树、城墙、堤岸和全副构图,虽然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技法,也糅合了西洋素描画法对明暗的处理。特别是画面中所采用的单点透视更是鲜明的道出其西洋画法的本质。 “郎世宁,西8洋人。康熙中入直,高宗尤赏异。凡名马、珍禽、琪花、异草,辄命图之,无奕奕如生。设色奇丽,非秉贞等所及。 ” 注:参见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一。在画幅右下角署
15、款为“乾隆元年春三月,臣郎世宁恭绘”,即通常所称的“臣字款”作品,是专为帝王所作。如果是为其他官员王族所绘制断不可落臣字款,这是僭越的大罪名。 “三十一戊申,予故三品衔西洋人郎世宁侍郎衔” 。注:参见清史稿本纪十三,高宗本纪四。身为西洋传教士得授三品侍郎,可见郎世宁对宫廷处事法则是着深刻理解,更不可能不顾身家性命私自作臣字款作品。注:参见聂崇正郎士宁的非“臣字款”画探究一文,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 年第2 期,第 8592 页。但是此画既没有宫廷收藏印章,也没有载入清宫收藏的著录书石渠宝笈 ,故而有学者推测此画为伪作。关于作品是否为郎士宁原作,聂崇正先生已有精辟论断,本文在此不做涉及。注
16、:参见聂崇正郎士宁作品的另类“羊城夜市图” 一文, 收藏家 ,2003年第 5 期,第 1922 页。聂先生提到,此画可能是作成后未得到乾隆赏识,导致而未有收录,画作确为朗士宁作品。 清代游历中国的西方人中间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画家,这些人以西洋的素描功底对清代中国做了相当写实记录。由于清代一口通商的政策,这些人往往居住在澳门或广州,因此也留下了不少描绘当地风情的画作。被迫在枪炮中敞开的国门,引来了不少西方画家,很多港口城市因此留下了不少城市风情画,如上海、宁波、天津、厦门、湖州、通州等等。 (图 1785 年和 1793 年,英国著名的海景画家威廉?丹尼尔于 1785 年创作9了广州商馆区的
17、大幅油画,描绘了当时广州十三行一带的河岸景色。1816 年,英国画家威廉?哈维尔(1782-1857)以绘图员的身份随阿美士德使节团来华,并于当年年底到华南,描绘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注:参见陈滢清代广州的外销画一文, 美术史论 ,1992 年第 3 期。托马斯?亚伦(ThomasAllom,1804-1872)出生于英国伦敦,也是早期到中国旅游的西方画家,回国后与传教士 Gright 合作出版了对西方了解中国颇有影响的画册CHINA ILLUSTRATED(中国映象) 。图册初版在 1843 年,恰逢鸦片战争结束,画册原名CHINA ,THE SCENERY,ARCHITECTURE,AND
18、 SOCIAL HABI OF THAT ANCIENT EMPIRE(中国,那个古代帝国的风景、建筑和社会风俗),画册为一百四十三幅金属版画集册而成。托马斯?亚伦的画作主要借用其他访华画家的画作,如 1793 年访华的英国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 、旅居澳门的乔治?钱纳利(GeorgeChinnery) 、法国画家奥古思都?博尔热(AugusteBorget)等,以此为基础再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水彩画。奥古思都?博尔热(AugusteBroget,1808-1877)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画家、旅行家,其曾于 1838 年 8 月至 10 月间到香港、广
19、州,1839 年 5 月到澳门等地游历。在广州期间奥古思都还租赁了一艘小艇,漫游于珠江河涌之中,将沿岸的景色一一收入画中。回法国后于 1842 年出版了La Chine et Les Chinois(中国和中国人) ,主要包括作者的 32 幅绘画及旅行时的信札。奥古思都以一个异乡人的视角,带着极大的热情和些许浪漫主义的情怀,记录了末代帝国的城市生活。试看其部分画作的名称广州近郊庙宇前的广场 、 广州河道风光 、 广州流动小吃摊 、 海边就餐 、 赌博 、10澳门船城中的剃头匠 、 作坊场景 、 澳门茅屋景象等等,都是浓墨重彩对市民日常起居、生活的描绘。注:参见法奥古斯特?博尔热著奥古斯特?博尔
20、热的广州散记 ,上海书店出版社,第 95115 页。 英国人威廉?普林塞浦(1794-1874)在 1838 年到华南,其绘制了广州商馆一角 、 广州快船内观 、 广州食品杂货店等水彩画。19世纪中叶,英国人默克多?布鲁士到广州,其绘制了白云山风光 、 广州近郊黄竹岐风光 、 端阳竞渡等淡墨素描。钱纳利的助手马西安诺?巴普迪斯塔(1826-1896)在澳门、广州寓居时,曾在多个机构任美术教师,绘有黄埔港的船坞 、 沙面远眺等水彩画。此外还有乔治?韦斯特、查尔斯?沃格曼、拉维涅、帕里斯等等,都留下了丰富的画作。其中帕里斯的广州市街头一景 (设色石版画)更是描绘了广州城市古老、淳朴的市井风情。 1
21、9 世纪华南地区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当数英国的乔治?钱纳利(GeorgeChinnery,1774-18) ,钱纳利早年就读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是雷诺兹的高徒。1825 年,钱纳利为了躲避债务及妻子的骚扰,从印度移居澳门,在华南足足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 18 年去世。钱纳利在此期间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炭笔、铅笔、钢笔素描、以及相当多的油画、水彩、水粉。他用极为高超娴熟的技巧,绘制了大量反映澳门、广州城市风貌的画作。钱纳利对中西绘画技巧的交流也作出了贡献,其高足口林呱临摹了不少钱纳利的油画,其手法之细腻几可乱真。钱纳利的画作大量的被广东画匠临摹,以至出现了“钱纳利学派”一说。注:参见丁新豹钱纳利之画一文, 美术家 ,1992 年第 3 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