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中国古代衣服之唐之后部分宋朝公元 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 封)历史上称之为北宋。宋王朝建立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先后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宋初期,社会比较稳定,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为宋代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物质文化繁荣,提供了保障和基础。当时的画家张择端以一幅清明上河图,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东京城内的兴盛、安乐的景象。此后,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逐步激化,北宋政权岌岌可危。而积贫积弱的局面的出现,使早就欲图中原的北方女真族统治者得以乘虚而入,金兵
2、于公元 1127 年灭掉了北宋。在金兵的大举追击下,康王赵构在逃亡之中,于南京府(今河南商丘登帝位,建立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直至公元 1279 年被元军所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开始,经太宗、真宗时代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始终一贯奉行了一条“尊重儒术,礼敬孔子“的治国方针,所以宋代儒道、理学盛行,出现了继汉之后又一个尊儒复礼的时代。服饰作为重要的典章制之一,受其影响颇大。由于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及规章制度的限制,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必过分华丽,而应崇尚简朴,尤其是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各朝皇帝也曾三令五申,多次申饬服饰“务从简朴”、“不得奢僭”。因此,宋代衣冠服饰总的说
3、来显得比较拘谨和保守,少有创新,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向质朴、洁净、自然、严谨、含蓄、淡雅的方向发展。比起隋唐的雍容开放,更多了点高雅的气息。宋代男子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主要分为朝服和公服等类。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这是宋代皇帝朝服图。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
4、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之际用色稍有变化,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穿服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以此来区别职位的高低。一般低级官吏则不可服用这种佩有金银鱼袋的公服,而只能服用黑白两种服色。本图为宋代公服:展脚幞头、大袖襕衫及玉带(唐的软脚幞头这时已演变为内衬木骨、外罩漆纱的幞头帽子,其中的直脚幞头在
5、宋代被用作了官帽,皇帝与达官显宦均可戴展脚幞头。它的特点是后面的两脚向左右伸展,形如直尺。据说将两脚做长,是为了防止官吏们上朝站班时相互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朝会时所有官员分站两边,排成两列,各人之间的距离就以幞头两脚的长度为准,谁要转身侧首和周围人耳语,幞头之脚势必会转向,这样高高在上的皇帝一眼便可看清。也许是因为有这个好处,所以从宋代以后,历经元明这种幞头一直被用作百官的公(常)服。后面我们要讲的明代乌纱帽左右两边的帽翅前身就是幞头的两个硬脚)。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这是一种较为宽大的长衣,因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掇。袖子大大的,袖口、2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
6、,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也有穿一种叫做襕衫的衣服。“襕衫”属袍衫范围,故又称“襕袍”。这种袍衫以白细布为之。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部位,则加接一幅横襕。其形制初见唐代,流行于宋代。“鹤氅”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宽大而修长,十分贵重(早年鹤氅据说为真鹤羽制成),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多为道家高士穿用。下面是扎巾穿袍衫的士人。下面两幅属于官员日常家居服装。两个。至于宋代的民服,一般的百姓则多穿短打衣裳、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见宋代服装短褐(he)图。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宋代妇女服饰1、
7、普通 MM 服装:上襦下裙。宋代普通妇女通常的服饰,包括贵族妇女平时所穿的常服,大多为上衣袄、襦、衫、背子等,下身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等。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宋代襦裙的样式与唐代大体一样,唯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以外,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
8、的特征是折裥很多。宋代宫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细密,称为千褶裙。本图左面为窄袖短襦、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中、右为晋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环绶。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宋人妃子浴儿图)下图为穿襦裙的农村妇女;穿长袖襦的宋代妇女; 下面这是宋代衣物出土实物,七十年代从福州黄昇墓出土的 12 世纪时的东西,这一件女裙,6 幅除两侧两幅不打褶外,其余 4 幅打 15 个褶,共缝出 60 多个折裥。我们知道唐代流行的一种当作外衣穿的短袖外套叫什么来着“半臂“,而宋代流行一种叫褙子的外套。那为什么叫背子呢?(4 秒后显示)朱熹说“背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背子”。由于侍女经常穿着这种衣服
9、侍立于主人的背后,因此得名“背子”。 我们来看一下 背子穿戴示意图及背子结构示意图 (5 秒后) 。褙子虽则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但隋唐时期的褙子袖子是半节的,衣身不长。而宋代的褙子初期也是短小,后来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 (一说认为身分较低的劳作妇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褙子较短,上层社会的女子,所穿褙子较长) 。宋代女子所穿的褙子一般在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从而使得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任其露出内衣。除贴身的“抹胸”之外,还有一件“腹围”。腹围是一种
10、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 图中 有,引诱 不知道西门庆见藩金莲时潘是不是如此装束。同时,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干起活来也比较麻利。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对襟式为多,将领口与衣襟用同一条宽边下去。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我们刚才看到的福建福州宋代黄升墓中出土的服饰就有妇女背子实物。宋时女子穿褙子的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妇; 有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而且男子也可以穿,从皇帝,官吏、士人、商贾、仪卫等都3穿。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
11、衣服来穿。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如此,在同一个时代,褙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地喜爱,实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褙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体裹成一个圆筒,没有曲线,与袒领、阔裙、轻纱罩体大袖衫的唐服有着鲜明的区别。比较起来,唐人的服装更加张扬,而宋人的服装却显得含蓄、内敛,有一种禁欲倾向。下图为身穿褙子的宋代们。瑶台步月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宋朝妇女的褙子里多露出抹胸等内衣,而不着交领上衣。就算是身穿交领上衣的农妇,也仍然不会把衣服紧紧裹在身上,而自然的露出里面穿的抹胸。下面是穿着背子的杂剧演员。下面是河南候师出土
12、的宋代烹调画像砖,着褙子、戴高冠的厨娘。宋朝时曾流行聘请厨娘。在宋代以前,司厨者名曰:厨子、厨人、厨师、厨丁等,大多皆指男人,而女性厨娘在宋代的出现,却是一件新鲜事。宋朝年间,大家府第雇用厨娘为家人烧菜做饭,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因此宋都汴京的小户人家,不重生男而重生女。如西门庆的妻妾,虽说并非个个都是烧菜高手,但也各怀技艺:潘金莲擅长包饺子,李瓶儿的绝活是酥油泡螺等。此风至明朝仍有沿袭。但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则只能是家庭主妇自己动手了。下面是一组背子塑像。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 (左边一位穿襦裙披帛,右边的两位穿的就是褙子)。2、贵族美眉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
13、,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虽然宋代连宫中服装也以窄袖为主,但宽衣大袖仍被视为华贵的标志。故宋代有身份的主妇多穿大袖衣。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 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大袖的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可原书还有一个小注:“众妾则以褙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本图为大袖罗衫、长裙穿戴展示图,是根据山西永乐宫三清
14、殿壁画天女所绘。在现实生活中多为嫔妃、贵妇所穿(这位演示白色的,就是礼服的一般样式,如果再加上了披帛,就更加显得隆重了)。3、宋代皇后礼服袆hu 衣,古代王后的祭服衣上有野鸡的图纹宋代,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d 古书上长尾巴的野鸡)。领、袖、裾都用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 12 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本图为戴龙凤珠翠冠、穿
15、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及袆衣平面图。4、劳动妇女的服饰宋代的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各种身份的人,从官宦、商贩、医生、农民、车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艺人在服饰上都有区别。有穿袍衫的,有披褙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较齐整的,也有较随意的。普通劳动妇女的装扮以窄袖褙子以及各种裙裤为主,有多种搭配方式:或仅着窄袖褙子与抹胸、长裤,腰内系围4件(如下图,南宋农妇装扮一组第一图,头盖头巾、簪梳,身穿窄袖褙子、抹胸,裤、腰系短裙,弯头鞋),或套外开衩长裤;或于腰间系短裙便于劳作;或将长裙由后向前围与衣外(第二图);或内系长短不一的裙子(图三背子内系长裙)。宋代女裤样式丰富,有合裆侧开褶
16、衩裤,合裆不开衩裤,开裆裤等等。一般妇女流行在裤外套穿开衩褶裤,层次丰富。劳动妇女为了方便行动,劳作时一般穿着不开衩收口长裤(第一图)。但有时也会在裤外穿着开衩长裤。下图为头盖头巾或挽髻簪梳身穿窄袖褙子长裤的农妇形象;腰間扎系短裙的形象;宋太平街景图,现藏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这是宋代的情况。下面我们看一下辽金元的情况。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就使得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我们主要看其中比较有民族特色的部分。首先看一下辽朝。辽代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服装特征,一般
17、都是左衽、圆领、窄袖。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贵族阶层的长袍,大多比较精致,通体平锈花纹。辽代在国家管理上与其它朝代不同的一个特点是“一国两制”简单地讲说就是以国制治契人,以汉制待汉人。因此,在服制上,尤其是官员的服装上面,就存在着“国服“和“汉服“两种并行的制度,这就是下面我们将要讲到的北班服和南班服。辽代北班服饰 本图为圆领袍展示图。大家看到这家伙留个很有个性的光头。按契丹族习惯,男子多做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
18、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我想我们现在再时髦的人也不敢剪成这样的头发出门吧,包括黑社会也不敢。下图为北班左祍窄袖展示图。辽代南班服饰 辽代称汉族服装为“汉服”,也称“南班服饰”。它与契丹族的“国服”(或称“北班服饰”)有所不同。这种服饰不仅百姓可穿,汉族的官吏也同样可以穿。1971 年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村里发现了一座汉族男子的墓葬。墓主叫张世卿,是一个辽王朝的官吏。在他的陵寝四周的墙壁上,画满了各色人物,大多为汉族装束:男子或束发髻,或戴幞头,通穿圆领长袍;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
19、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左图为戴幞头、穿袍服的汉族男子及梳髻、穿襦裙的汉族妇女。右图为戴交脚幞头或局脚幞头、穿襦裤的鞍马仆从。 金代贵族服饰。金人的基本服饰,其制为小袖盘领长袍, 左衽。图为左衽窄袖袍、长裙穿戴展示图。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金史舆服志中就有女真族服饰“以熊鹿山林为文”的记载。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便于用作装饰外,还有一个原因,即鹿与汉字的“禄”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本图所绘的裙字图案,即饰有鹿纹。明清时期,鹿的图案虽然没有被收进官员补服,但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
20、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5金代服饰还有另一重要特征,是多用环境色,即穿着与周围环境相同颜色的服装。这与女真族的生活习惯有关,因女真族属于游牧民族,以狩猎为生,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冬天多喜用白色,春天则在上衣上锈以“鹘捕鹅”“杂花卉”及熊鹿山林“等动物纹样,同样有麻痹猎物、保护自己的作用。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它代表着华夏民族的文化。晚
21、唐五代以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它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元代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图为窄袖织龙纹锦袍、瓦楞帽、云肩、缎靴展示图。元代服装大量用金,超过以往历代。织物加金,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出现,但在服饰上大量加以采用则在东汉以后,而且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服饰织金的风气才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族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本
22、图为织金锦半袖展示图元代汉族妇女一般着襦裙、半臂。本图即为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右图中展示的服饰大都从无锡市郊一座元墓中取出,其中包括镶有阔边的对襟上衣及无边缘的短襦,对襟、下摆开衩、领襟镶有紫酱色绸边的背心,独幅无裥的夹裙及前面正中交叉缝制,其中还有两侧打折裥的裙式。鞋子有两种样式,一是以回纹丝绸制成;另一种以素绸制作,鞋头尖耸,鞋面缀一丝线编成的花结,中纳丝棉,鞋底用粗棉布制。还有套裤、钱袋等均为妇女所用之物。上图为对襟绸上衣;中图为对襟绸短襦;下为绸夹裙(出土实物)。元代贵妇服饰就不一样了,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顾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身上所穿的服装都是宽广松肥大,长度大多垂足,衣边
23、扫地,以至在行走时,不得不由奴仆在后跟着托起,敦煌壁画元代供养人形象,就是这种情况。本图为戴顾姑冠、穿交领织金锦袍的皇后。明朝 公元 1368 年,明朝建国。为重塑礼仪与民族自尊心,明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全面恢复了汉服服饰的特点。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
24、或网巾。明朝女子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6一、明代女装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并且一改过去的衣着朴素,而竞相追逐华丽
25、、漂亮。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往往挂上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
26、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连续点击至唐寅画。凤尾裙:明代有一种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下面这幅是明代的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比甲 即无领无袖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元史记载:“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去领袖,缀以两襻,名曰马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北方妇女尤为喜爱,作为日常之服。从史料看,元代妇女穿比甲的不多,到明代
27、中叶,才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到了明代它演变成一种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一般穿在大袖衫、袄之外,最初在青年妇女中流行,后渐渐演化成女仆的特色服饰。后来到了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马甲。下图为墓中陶俑比甲。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衩,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明代背子在领口、袖口或衣襟下摆都镶有缘饰。如果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的叫宽袖背子;在袖口及领子都
28、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的叫窄袖背子。下为褙子妇女图。二、明代男装明代官吏(皇帝)服装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祭服(参加祭祀太庙社稷坛等活动,最尊贵)、朝服(参加重大政治活动,在正旦、冬至、圣节、颁诏、进表等国家大典)、赐服、公服(一般场合所穿,每日早晚朝奏事,在外武官每日公座“现代坐班”时所穿,比如校办主任,以后改为常朝时穿着便服,只在初一十五朝参时穿着公服)、常服(宫廷平时的日常服装,官员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的称为燕服,具有时代性)等一说公服即常服。大家通过这组图片大致了解一下各种服饰的式样。我们主要讲一下常服。7明代官员的常服是戴乌纱帽,身穿盘领窄袖大袍,束带。乌纱帽是明代几种典型的官
29、员冠服之一,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但内构、帽饰却完全不同。乌纱帽通常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另外,在帽的后下端, 各自左右平展出二翅,翅为妖圆形,也是以铁制丝为框。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盘领”即一种加有圆形沿口的高领。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洪武 24 年,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按不同的官阶缀以不同的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
30、以示区别。所谓补子,就是一块方形的丝织品(一般为 35-45 厘米),先将各种不同图案,按需要绣在上面,然后再将其补缀于袍服的前襟、后背之上。因为这是将做好的袍服,再另加一块补饰品,所以称之为补服。这是当时区分各类人物政治、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现在是讲究平等了,不管多大的官只要办公或出访一律穿西服,无法分别出谁的职位高低。你说西服上有徽标或商标,但从远处看根本分不出谁的更高档。比如保镖和老板都穿西服,但十米开外,从衣服上看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老板和保镖,但明朝的补子就不一样了,这玩意儿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这就是再明显不过的通行证啦。明代补子的图案分别是,公、
31、侯、伯、驸马的补子,饰麒麟、白泽。其它官员详 见图片 ,并读各品名称 (鸂 x 鶒 ch) 。我们说补服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但却不是最早的。因为早在唐代武则天时,就已经出现了在不同级别的文、武官员的袍上分别绣上飞禽和走兽的新式服装,这可能是明代补服的源头。虽然明政府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使用不同的补子,但明朝的官员常服与宋代不同,宋代是由国家统一专门定做,然后定时分发赐给各个官员,而明朝是各级官员按其等级根据规定款式自己定制。这样就容易出现官员违反服饰制度的现象。一般来讲文人好像还讲究一些廉耻之心,所以开始时能够比较遵守相关制度,但武官经常出现违反制度的情况,他们当然是多穿高等级官员才能
32、穿的服装,所以自熊至海马即五至九品的服装不但穿的人少,而且能够制作的人也几乎断绝了。到明中后期就更乱了,文臣的补子也用走兽,五品官也穿麒麟服。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叫“衣冠禽兽”。假设你生活在明朝前期,有人称你为衣冠禽兽,你一定会怎么样?有的同学说一定会砸扁他。但我要告诉你的是:你错了,你应该感到非常荣耀。因为在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只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把那些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之为“衣冠禽兽”。后来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
33、其道德败坏。我们再看一下赐服。我们知道皇帝一般都穿龙袍。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但明代官员还有几类服装上的纹饰与龙袍的图案相似,这就是蟒服
34、、飞鱼8服和斗牛服。这些服装上面的纹饰都与皇帝的龙袍服装相似,本来不在百官服饰制度之内,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等蒙恩特赏的赐服。蟒衣上的龙比龙衣上的龙少了一个抓子,龙衣是五个,蟒是四个。这里的飞鱼不是这个飞鱼=四秒,也不是这种=四秒,也不是这种单击,而是这种。它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斗牛呢也不是西班牙斗牛=四秒,也不是这种,也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其形状在为蟒头上多了两个牛角。另一种赐服是官品未到而赐予的,如正二品赐服公侯的麒麟服。如图所示(像龙的麒麟,不是一般看到的 4 条腿样子的那种麒麟,有的不是爪,而是蹄子。以上这些类图案由于整体上看着跟“龙”近似,不仔细看容易搞混)。一品
35、官可赐蟒服。以上讲的都是明代官员的服装,我们再看一下普通知识分子,或叫士的服装。明代舉人、貢、監生員一般都穿藍袍,後來改制為:舉人、貢生改穿黑色袍服,但生員仍需穿藍袍。这种袍子四周均镶有宽边。也有穿浅色衫子的,衣长一般到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也一律过手。通常会与儒巾或四方平定巾相配,风格清静儒雅。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的便帽,因其造型四角都呈方形,所以也叫“四角方巾”,明代以此来寓意“政治安定”。 深衣直裰图。至于市井富民,虽穿纱绸绫罗,但颜色只用青、黑不敢标新立异。而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只得用银。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农夫可用绸、纱、绢、布;商贾只准衣绢、布等
36、。如农民之家,有一人为商贾,则全家人皆不能穿绸纱,这反映了明初重农轻商的政策。最后看一些明代出土服饰实物。至明金凤簪为止清代服饰满清王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他们本来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服饰文化,在他们打败明朝统治者之后,就想用本民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用政治权力强制推行服装变革,从而产生了那句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的命令,这就引起了汉族人民强烈的抵制。后来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服饰方面采取了明人十不从的建议,在吸收明朝冠服制度中某些成分的基础上,制定并推行了满清王朝的服饰制度,从而岀現了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四次大变革。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
37、道不从,倡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税役从而语言文字不从。”钱谦益,1582 年1664 年,江苏常熟人,诗人,明末文坛领袖,换言之他就是当时中国的首席知识分子。大儒不但有才华,还很有正直正派的名声、同时还很风流倜傥。“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的哪个明末第一名妓柳如是,就是钱大儒的小蜜。崇祯十四年(1641),迎娶名妓柳如是,致非议四起,婚礼中的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钱谦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人物。一生历经明万历、天启、崇祯,清顺治、康熙等两朝五代。在个人仕途上,先后出仕明廷及南明福王政权,亦在清廷短暂担任官职:在政治立场上,仕明时对祸国殃民的阉党先是反对,后又
38、阿附,入清后先是降清,后又反清。(补充钱(1582-1664)的资料:清兵入关,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南京城了。此时此刻,尚留在南京城内的明朝大臣们,大体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荣。钱谦益的爱妾柳如是曾力劝钱以身殉国,钱也同意了,大张旗鼓地对外声明召开新闻发布会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从日上三竿一直磨蹭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着西山风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说:“水太凉了,怎么办呢?”终究没有投湖。9反倒是柳如是奋身跳入水中,不惜一死,后被人救起。不肯殉国也就罢了,那就当个隐士,也算是保住了晚节,可他却不甘寂寞,不仅主动出城投降,给朋友写信
39、劝降,还带头剃头示众。史载:“豫王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则髡辫而入矣!”(史惇撰恸馀杂记)可是,他就这样拼命讨好,清廷也没把他当回事,只给了他个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的小官做。由于这只是个只拿钱不干事的虚职,很快钱同学就失去了兴趣。干了才不到三个月就“告病乞假”,被准奏回了老家。时人讥讽他是“两朝领袖”,乾隆更看不起他,专门写了一首五律羞辱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时人也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更让人不齿的是,后来他被人指责大节有亏时,竟然颠倒黑白,
40、信口雌黄,把责任全推给了小老婆:“我本欲殉国,奈小妾不与可?”无怪乎连三百多年后的大学者陈寅恪都看不过去了(陈与王力在岭南大学 ),竟然在晚年双目失明后,还不辞辛苦,专门写了 40 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为柳如是辩护,痛斥钱谦益。在生命余下的十年中,钱同学潜心著述,一心向佛(据说钱同学临死的时候很懊恼,后悔没有死在“乙酉日”(投降日),觉得自己白活了这十来年)。史学家历来喜欢做翻案文章,以标新立异,一旦成功,那就会名声大振。可是,为钱谦益做翻案文章的史学家,总觉得有些气短心虚,一想到他的气节比歌妓出身的柳如是还差一大截子,一想到他在常熟尚湖“水太凉了”的借口托词,就立马像泄了气的皮球,没劲了)。
41、清代男子一律剃去额发,后拖长辫,头上戴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便帽之别。见图片,戴三种帽子的官吏和平民。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春(八月至次年三月)时节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秋(三月至八月)时节所戴,名为凉帽。二者可随时节交替作用。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t),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仿效。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礼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别
42、官职高下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chq 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 6-7cm 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以花翎为贵。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以三眼最贵。所谓“眼”,就是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也曾有四眼和五眼
43、者,但极少见,极特殊;蓝翎则以鹖 h 羽(今名褐马鸡)为之,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在实际使用上,初始阶段有着严格规定:一般汉人外臣,官位再显赫,也不得施用。 但至中后期,有军功者,大都赐戴花翎。道光帝以后,甚至可用金银捐得戴用,致使此制松弛,有些官民难辨了。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之意。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多为黑色,里子用红色,讲究的还用锦缎滚边。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10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不戴时可折起来装入衣袋里。便帽上有“结子”,结子一般是用红色
44、丝线编成的,有丧则用黑色或白色;结子的大小,也随流行而变;也有不用帽结而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的。另外,为区别帽子的反正,还要在帽缘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缀一明显的“标志”,如四方形装饰物,此为“帽正”或“帽准”。 帽正的质料取决于戴帽人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贵族或有钱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玛瑙、翡翠、珊瑚、猫眼等各种名贵的宝石做帽正,一般人也可用烧篮、料器(玻璃)、小银片等为帽正。三张图片,两个帽准一个烧篮银饰。清代男子的体衣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在裤的外面穿着长袍。清代的长袍以开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
45、开衩 (一说一般官员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 。道光京城竹枝词云:“珍珠袍长属官曹,开禊衣裳势最豪。” 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贝子以上的皇室成员如皇子、亲王、贝勒、贝子等,用圆形补子,上绣龙蟒。各级文武官员均用方形补子,纹样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另外,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
46、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文官一品分别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鹭鸶、鸂 鶒 (x ch)、鹌鹑、练雀;武官一至九品分别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七八品)、海马 边放图边念下面的 。一二品后播放三四品,三四品 16 秒后自动播放五六品,下同。鸟的区别在尾巴。一品:仙鹤。仙鹤美丽超逸,高雅圣洁,而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其地位仅次于凤凰而居第二。凤成为皇后的象征,而仙鹤则官居一品。二品:锦鸡。其羽毛色彩艳丽,是吉祥的象征。锦鸡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传说还能驱鬼避邪。 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在古人看来,也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
47、“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增益经称孔雀有“九德”,其文如下:“一颜貌端正,二声音清澈,三行步翔序,四知时而行,五饮食知节,六常念知足,七不分散,八品端正,九知反复。” 四品:云雁。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后人赋予大雁一种吉祥的意义,把大雁飞行的规律性引申为礼节的次序。如仪礼士昏礼规定:“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 所以,大雁用于官员补子的象征意义在于:飞行有序,春去秋来,佐天子四时之序。五品:白鹇。形体很像野雉,羽毛白色,有细黑纹,面颊赤红,脖子有青毛如丝,尾羽很长。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六品:鹭鸶。七品:鸂鶒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经常雌雄相随,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因形似鸳鸯而稍大,多紫色,故亦称“紫鸳鸯”。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其作为官员的补子,是取其羽毛上耸,象征坚定忠心;眠宿如有敕令,喻其兢兢业业。但实验证明,它并不是一种忠贞不二的主儿。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据本草纲目记述:“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但无斑者为鹌也。”后经语言演化,将二者合称为一物。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上面我们讲过,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而练雀的尾羽与之相似,故有绶带鸟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