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05KB ,
资源ID:3498047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49804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讲义--民族.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讲义--民族.doc

1、 民 族教学目的及要求:正确认识民族及影响民族发展的因素,掌握在两种社会制度下民族发展的趋势,正确理解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民族,通过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揭示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科学认识民族现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一节 民族的概念 一、 “民族”及其含义探索 1、西方的民族概念: (1)古代 在古希腊时就有“民族”这个概念产生,在荷马诗史中就有“民族”这一词。 在公元五世纪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开始探讨民族特征问题。他在历史一书中大约有两百多处使用了民族一词。他认为民族与“地域、语言、性格、风俗、宗教”有关。 古代西方的民族概念,我

2、们可以以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例进行讨论。希罗多德生活在地中海北部的古希腊。地中海沿岸各民族的交往是比较多的,希罗多德对各民族的了解也比较多。他在历史中使用了不同的民族概念来描述不同的民族集团。他使用的民族概念主要有三个,我们分别作个介绍。 people:这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概念,主要指一个政权管辖下的全体人众。他在称呼埃及人时常使用这个概念,当时埃及人有埃及国家。关于这个概念的政治性,我们可以用“中国人民”这个概念进行讨论和说明。例如:“中国人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下的全体中国人(包括台湾)。海外华人若加入了外国籍,就不再属于中国人民。Chinese people 和 Chinese nati

3、on 是不一样的。 Ethno(s):这是一个希腊词汇,后来被英语吸收。这个概念是指自然体质特征和文化都相同的人群。该词的名词形式今天很少用,而它的形容词形式ethnic group(s)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怎样理解 ethnic group(s)呢?下面我介绍两个人的思想,大家将会较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史禄国的生平与 ethnic group(s)思想的针对性:针对西方主流思想和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总之,主要是针对“nation”这个概念的。莫伊尼汉 ethnic group(s)思想的针对性与应用性:莫伊尼汉研究的重点是民族国家与内部的亚文化。 民族国家 nation statenatio

4、n-statenational state: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属于全民族所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和属于君主所有的君主制国家是相对的。二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同质性很高。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文化同质性达到 90%,就可称为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国家是和多民族国家相对的。)莫伊尼汉认为,美国是一个民族国家,但是,美国内部广泛存在亚文化群体。这些群体能称为民族(nation)吗?他认为不能,因为国内的群体和民族国家是不能平起平坐的。那么,怎样称呼这些亚文化群体呢?他找到了 ethnic group 这个词。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 nation 和ethnic group 之间的

5、关系。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ethnic group 之间的冲突,有可能炸毁民族国家。他在 1975 年发表的成名作名字叫ethnic:地狱,就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作如下简单总结: 这是国外学术界新发展起来的一个通用的概念,主要指体质特征和文化特征相同的人群,特别是指那些亚文化群体。 ethnic group(s)和 nation 是不同的, ethnic group(s)没有 nation 所包含的国籍、国民性特征,因此最适合称呼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群体。正因为如此,所以也有学者(如马戎)主张,我国的 56 个民族可以理解为 56 个ethnic group(

6、s)。race:希罗多德使用的第三个概念是 race。在他的用法中,这个概念是指人种一致和文化一致的的人群,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 ethnic group(s)。他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很晚的时候。解放前我国的学术界一直有很多人使用这个概念称呼国内的各民族。这种用法今天已少见。今天说的 race只是指人种。 (2)近代 意大利学者马齐(1851 年)认为,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 十九世纪中叶德裔瑞士政治学家希伦奇里在普通国家法一书中即认为,民族的特征有八,即同居于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 近代的民族概念,最主要的是 na

7、tion。 到 17、18 世纪的时候,法国人开始用“nation”称呼全体法国人。在法国人的用法中,法兰西国家就等于法兰西民族,所以,这个词到底说的是国家还是民族,在法国人的观念中是没有分辨的必要的。流传与变异:18 世纪末,该词流传向东欧,日本明治维新后传到日本。1898 年,梁启超从日文中把该词翻译到中国,译为“民族”。中国人一直把该词主要理解为“民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当代。词义辨析:今天我们对这个词比较准确的理解是它既包含“民族”的含义,也包含“国家”的含义,而且要求“民族”与“国家”是等同的。这对单一民族的国家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比如法兰西民族就等同于法兰西国家。正因为如此,所

8、以该词的派生词都有国家的含义。比如,nationality,指的就是“民族性(国民性)”、“国籍”。我校的英文名字yunn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就容易被误解为专门培养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误解?就因为 nationality 这个词所具有的强烈的国家含义。而且在中国使用 nationality 来称呼各个民族,在道理上也说不通。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没有哪个民族可以单独代表中国。中国属于 56 个民族共有。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说 chinese nation 等于 56 个 nation,我们也不能说chinese nation 等于 56 个 nat

9、ionality,因为 A 不等于 56 个 A。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现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直接用汉语拼音翻译各个民族的名称,如 Hanzu,Huizu 等。(二)有人提出用 ethnic group 来称呼国内各个民族,如 Han ethnic,Hui ethnic 等。前面提到的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就持此看法。国家民委出版的中国民族统计也是这样使用的。在这种用法中, chinese nation 等于 56 个 ethnic group 之和。 2、东方(中国)的民族概念 (1)古代 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最主要的是“族类”。民族一词不具体指个人和族体,而是分开使用的。 南朝宋齐时期道

10、士顾欢的夷夏论中即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翦落之徒,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这是“民族”一词在汉语文献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使用例证。 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从这条资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划分“族类”的标准是:身体特征(被发、文身、雕题交趾等)、服饰(衣皮与衣羽毛)、饮食习惯(不火食、不粒食等)、居住形式(穴居)、经济生活等。 (2)近代 1882 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一文使用。1899

11、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使用了“东方民族”一词。1903 年,梁启超将布伦奇里的民族届说介绍到中国,并且他认为,血统、生计、宗教等虽为民族的构成要素,但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即“对他而自觉为我”的感觉,意即有了彼此属于不同民族的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是民族”。1924 年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孙中山先生则认为构成民族有“五种巨大的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其次是“生活”,第三是“语言”,第四是“宗教”,第五是“风俗习惯”,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不是武力征服得来的。1926 年蔡元培在北京写说民族学一文,认为民族的特征是“血系、语言、住所、习惯、宗教、精神体系” (3)马克

12、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斯大林民族概念的提出:斯大林是在和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进行论战的时候提出的这个概念。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们提出,“民族是与地域无关的文化共同体。”斯大林为了驳斥这种看法,于 1913 年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这篇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民族概念。1929 年,他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又进一步补充、修订了早年提出的民族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912 年底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

13、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929 年 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体地说,就是指民族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这和西方的历史有关,即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关。 第二、民族具有四个特征: 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各个部分都可使用的、借此可以交流和沟通的那种语言。共同语言是指民众的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共同语言和方言是相对立的。 共同地域:它是指全民族所有人共同拥有的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它是和封建主拥有的封建领地是相对立的。 共同经济生活:它是指民族经济内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发达的分工、紧密的经济

14、联系和互相以来。它是以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它是和分散的自然经济、封建领地经济相对立的。它是现代民族(nation)形成的物质基础。 共同心理素质:它是指一个民族的人们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第三、民族是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现代民族(nation)之所以稳定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共同性很高。下面可对发达民族和不发达民族的稳定性进行对比说明。 对斯大林民族概念的评价 第一、创新性:这个概念是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总结和发展。实践意义:指导了民族工作的实践(是民族识别的基本标准)。 第二、适用性:从 nation 和 nation state 看,斯大林所说的民族概念更

15、适合“民族国家”类型的民族,它针对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产生的西欧、北美各个民族。而不适合国家内部的各个具体民族。 第三、局限性:正因为针对性很强,所以,对其他类型的民族的适用性就是有限的,有局限性。 二、民族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1、民族概念的界定: (1)从纵向看,狭义的“民族”仅指现代民族,即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的民族;而广义的民族则不仅包括古代民族甚至包括民族的前身,即原始社会中的氏族、部落。 (2)从横向看,民族这一概念包括了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由许多单一民族所组成的复合民族及单一民族的某个支系。如汉族、景颇族、水族等就是单一民族;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美利坚民族等就是复合民族;

16、撒尼、阿细等就是彝族中的支系。 2、民族的特征: (1)共同地域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居住,并赖以发生内部联系的一定地域。这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地理环境和空间条件。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没有共同地域、民族就不可能形成。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没有共同地域、民族就不可能形成。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是世世代代稳定的居住在一起,没有一个共同生活的共同地域,要形成民族是不可能的。如住在西欧海岛上的英吉利人,和一部分移居到北美的英吉利人,虽然操同一种语言,但因长期居住在不同的地区,过着不同的生活,就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长期跨境(不同国家)而居,久而

17、久之也可能成为差异很大的两个民族。但要注意,由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流动,出现了聚居、杂居、撒居等不同的民族分布情况,因而现实生活中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人们不一定就是同一个民族,同一个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全部居住在一起。 我国汉民族的共同地域,最初是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经过历代开拓、移民,逐渐伸展到了长江流域、东南、南方、云贵高原、西北、长城以北和东北地区。如明清之际,特别是清代,大批的汉人移居到关外等。而在汉族广大共同地域内,还有许多少数民族杂居,这是历史上形成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共同地域。总的说来是大分散,小集中,但又各有特点,情况不一,这也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如象维吾尔族、蒙古族

18、、朝鲜族、壮族、傣族、白族、藏族等这些民族所分布的共同地域比较集中;也有一些民族所分布的共同地域比较分散,由两个或以上的或大或小的聚居区组成,这些聚居区或位于同一省内,在地域上不相连接,或省区不同、地域也不连接或地域上大体相连接,如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的傣族;云南的彝族、四川的彝族;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族;分布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的苗族、瑶族、侗族、布依族等。此外,居住地区特别分散的回族,在宁夏也有自己的一大块主要的聚居区。总之,我国个少数民族虽然居住比较分散,但都有各具特点的共同地域。 (2)共同语言 指同一民族的人们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它是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当中彼此之间交往联系

19、中逐渐形成的。在民族形成的初期,往往是一个民族操一种语言,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分化和融合,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出现不同的民族操同一种语言或同一民族操两三种不同语言的现象。前者如英吉利、美利坚两个民族都使用英语,我国的回族、满族等都使用汉语。后者如加拿大人中英语与法语并存;在瑞士人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并存,在我国景颇族中景颇语和载瓦语并存等。前者说明操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联系,后者则表明同一民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来源。而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和使用对方的语言和文字,在本民族的语言中吸收外民族的词汇,则是历史发展造成各民族互相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同时要

20、注意,同一民族同一语言中还存在有各种方言。如我国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中,还存在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闽北话八大方言区。 (3)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上联系性,即不可分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它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具体的讲,组织形式指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生产过程的组合方式、劳动成果的分配与交换方式;行为方式则主要指的是生产劳动、经营活动和消费的方式。因此,共同经济生活不仅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即指生产方式,也指生活方式。它和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

21、又不等同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各民族由于具有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往的扩大,先进民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往往左哟于后进民族,使得各民族的经济生活出现日渐趋同的现象。 (4)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 共同文化是指同一民族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历史渊源、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共同心理素质则指通过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以及在民族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心理、思维、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和气质。 共同文化是指同

22、一民族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共同历史渊源、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这些内容明显地构成了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是民族的主要特征。而共同心理素质则指通过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以及在民族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性格是指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在心理、思维、行为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和气质。常常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人感觉得到。而民族感情和民族自我意识则是建立在各个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生活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受到族际关系的制约,因而强调共同起源和反映共同利益的社会心理。

23、这种社会心理首先是一种民族内部的认同心理,及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由这种民族认同心理上升而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观念和热爱本民族的强烈感情,是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构成要素和民族特征中最持久、最有生命力的方面,是维系一个民族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民族之所以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就因为它具有上述四个共同特征。但是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民族自身形成发展的原因,这些特征在每个民族中的表现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只有坚持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民族定义的普遍原理和某一民族形成及其特征的具体表现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得到

24、正确的认识。正如斯大林所说的:“并没有什么唯一的民族特征,而只有各种特征的总和。在把各民族拿来作比较的时候,显得比较突出得有时是这个特征(民族性格),有时是那个特征(语言),有时又时另一个特征(地域、经济条件),民族是由所有这些特征结合而成得。” 3、民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的四个特征或是说四个构成要素指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我们将民族构成的四大要素划分为两个层次。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和共同经济生活为第一层次,这是民族构成中的物质文化要素,也是民族形成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共同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为则为第二层次,这是民族构成中的精神要素,同

25、时又是民族形成之后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 两大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共同文化和心理素质则是对一个民族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的反映。因而,第一层次对第二层次起决定作用,第二层次对第一层次则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同时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中常常可以看到,在一个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已经丧失或大部分丧失,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形态中生活的情况下,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素质仍会单独存在,起到维护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抵制民族同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作用。例如我国的回族,在居住上

26、非常分散,聚居地区不大,聚居的人口不占多数;在经济生活方面与所在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结成一体;并长期使用汉语汉文。在旧中国,国民党坚持大汉族主义,甚至否认回族的存在,说回族不过是一个“宗教团体”。尽管有上述情况存在,但是回族并未因此而消失,其存在的主要标志便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而且表现得最为明显突出。又如旅居海外的千百万中国人,包括外籍华裔在内,不易被完全同化,也是原有民族心理素质在起作用的一个显著事例。此外,如流散在世界各国的犹太人,浪迹天涯、不习惯定居生活的吉普赛人,都是在共同心理素质方面表现得很明显、强烈,并以此赖以维持其生存的民族。 在第一层次中,共同地域是基础的基础,在共同地域的基础

27、上产生一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经济生活。而共同语言和共同经济生活之间则存在相互促进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在第二层次中,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主要通过该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来,同时又反作用于该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民族自我意识,虽然离民族构成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文化要素最远,反映最为曲折,但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却最大。在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中,“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对内起着认同作用,对外起着分界作用,民族感情则作为连结本民族成员的思想纽带,由此升华出来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自我意识也就必然会对一个民族的繁荣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反,作

28、为民族自我意识的折射,弱小民族的自卑感、依附感会阻碍本民族的进步,而处于压迫地位的大民族的优越感除了会阻碍本民族健康发展之外,还会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三、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而“人们共同体”即有一定联系的人类集体,主要指的是历史上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并且有语言、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群体,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如种族、氏族、部落和民族,有时也指各种社团,如国家等。可见根据不同的标准,就可以划分出各种各样的人们共同体,从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就可以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人们共同体。如从经济的角度,根据人们在生产、流通、交换、分配过程中的地位来划分,就可以划分出不同阶级的人

29、们共同体,如资产阶级,奴隶阶级,奴隶主阶级等;从地理角度,按照政权管辖的疆域来划分,就可以划分出不同国籍或籍贯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国人、美国人、云南人等;从人的自然属性角度,依据人种的生理特征可划分为黄种人、黑人、白人等不同种族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划分的。这里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形式和内容的总和。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思想、价值观念、体育卫生以及经济文化类型与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内容。这就是民族共同体的性质。 民族是人们共同体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特定的人们共同体。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30、、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及共同心理素质这些特征结合而成的人们共同体与其他的人们共同体不同。我们要注意把握民族共同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阶级这些人们共同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民族与种族 种族是生物学、人种学的概念,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则属于历史的范畴,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种族是以肤色、面容、体性、头发等外部生理形态的特征为区分标准的,民族则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为区分标准。人们在生理上的某些特征,不是区分民族的依据。而种族特征的存在,比民族特征的存在,要长久得多。两者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由于这二者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至今尚未有一个严格意义上

31、的单一民族是由不同种族的人们所组成的,现实中同一民族的人往往是同一种族,因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就往往与种族压迫、种族歧视交织在一起。 2、民族与氏族、部落 民族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的阶级社会以来的人们共同体,而氏族和部落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氏族和部落是民族的前身,民族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来,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外,最明显的就是氏族与部落不仅是人们共同体形式,并且还是一种具有社会职能的制度,而民族则不具备这一特性。把民族和氏族部落混同起来,就是企图给民族强加上血缘关系,从而为区分民族的优劣制造“理论”根据。 3、民族与国家 民族与国家同属于历史

32、范畴并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产生往往相互作用,但二者之间也同样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以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主要力量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民族则是以经济、文化、语音、地域等因素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民族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与几个国家,许多民族也可以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家。把民族和国家混同起来,是非常有害的。它可以为剥削阶级的侵略、分裂提供“理论”上的借口或依据。 4、民族和阶级 阶级是按照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人们集团。人类社会阶级的分化和民族形成是紧密相关的,民族内部也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但阶级和民族同样是两个

33、不同的概念。 四、中国的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2)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民族平等政策的前提; (3)中国历史上从未进行过民族识别; (4)许多少数民族要求确认民族族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公元前 2 世纪司马迁所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起,历代封建政权所修的正史中都有对国内少数民族及其政权的专章记载。至于对少数民族人文地理等作出介绍的“野史”更是举不胜举。可是所有这些记述在对少数民族名称与族体的区分上都很不严格。20 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曾提出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观点。20世纪 30 年代,毛

34、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我国各民族作过一段概括。他说: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 在黑暗的旧中国,统治阶级推行反动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以至后来把许多历史上早已公认的民族都说成是汉族的宗支,致使许多少数民族隐瞒、更改了自己的族称。因此,中国的民族成分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彻底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贯彻执行民族民族平等、团结政策;进行社会改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为保障各民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及改善民族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自觉意识。于是,除了那些历来被公认的民族外,一些大大小小的族体也都纷纷公开了自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