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几年来,有两个词在各种场合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即“以人为本” 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提出了“五个坚持” ,其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给文学艺术开辟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为作为审美高级形态的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为本、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其最大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工业文明与人的断片化在当代世界学术思潮中,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各种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并研究人自身。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随着现代工业文
2、明的突飞猛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显然,这一切都是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好处。但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是双重的“礼品” ,人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这主要是人的断片化。什么是人的断片化呢?这要从德国思想家、作家席勒和伟大的马克思说起。席勒生活在 18 世纪的德国,在这工业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时刻,他曾超前地预见到人类将用很高的代价来迎接工业文明。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都分裂开来,享受与劳动脱节、手段与目的脱节、努力与报酬脱节,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耳朵里所听到的
3、永远是由他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人就无法发展他生存的和谐。 ”1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某些灾难,证实了席勒的论点。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或者说,人也变成了机器的一种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就这样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席勒的思想充满了对人自身
4、的关心,他所发出的是人道主义的呼唤和警告。卡尔马克思听到了席勒的呼唤和警告,他循着席勒的思路继续思考。他发现,工业文明造成人性的分裂和人的断片化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异化劳动” 。所谓异化劳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劳动者感觉不到劳动的亲切和愉快,而是感到劳动处处与劳动者为敌。首先,劳动的异化使劳动者与他们的产品相敌对,因为他们的产品都被资本家掠夺去了,于是劳动者生产愈多,供他消耗的就愈少,他创造的价值愈多,他自己就愈无价值,愈下贱;他的产品造得愈美好,他自己就变得愈残废丑陋;他的对象愈文明,他自己就变得愈野蛮;劳动愈有威力,劳动者就愈无权;劳动愈精巧,劳动者就愈呆笨,愈变成自然的
5、奴隶。 2其次,更为严重的是异化劳动使劳动者的人性受到摧残,失去了人的本质力量。因为, “他的劳动不是肯定而是否定他自己,不是感到快慰而是感到不幸,不是使人自由地发挥他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力量,而是摧残他的身体,毁坏他的心灵。所以结果是:人(劳动者) 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3就这样,劳动者在这种异化劳动中由人变成了非人,变成了动物。在整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异化劳动中都面临着人的断片化的现实危机。这就是马克思沿着席勒的人道主义的思路
6、所做出的惊骇世人的结论。也许大家都看过著名演员卓别林参加演出的电影摩登时代 ,在影片中,人与机器完全一样,人也是整个机器的一部分,人的身体进入机器,随机器的转动而转动,人已经成为非人。这虽然是一个喜剧,里面有许多夸张,但夸张的背后是生活的真实。有人可能会提出,马克思的结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时期,在资本主义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调整之后,劳动者并未出现绝对贫困化的新条件下,人的断片化的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呢?人们会想,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7、、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 “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 ”(爱欲与文明 )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 20 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断片的人要走向全面发展的人,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憧憬的理想。与席勒的返回古希腊文明的说法相反,卡尔马克思则主张向前看。他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己有” 。 4在这里马克思指明了一条从断片的人发展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真正出路。那
8、么,马克思所理解的“完整的人” 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的人,应该具有人的类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 。这里所谓的自觉,是指人的活动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人能按自己的需要展开有目标有计划并具有能动性的活动;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的心灵的自由,即人的知、情、意诸心理功能的自由协调的活动。二、审美作为从断片的人到全面的人的中介马克思的理想也许还要经过若干岁月才能实现。聪明的人类并没有消极等待,他们早就开始寻找从断片的人向完整的人过渡的中介。在科学技术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他们更深入地探讨人自身的处境,并寻求克服人性断片化的办法
9、。于是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审美。审美是从断片的人向完整的人过渡的重要中介。在西方,较早提出这一主张的还是席勒。席勒从他的人道主义的理想出发,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提出了美育。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在他看来,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即从不完整的人到完整的人,从片面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于是他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5这里说的游戏,不是指孩童的戏耍,而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
10、。马克思也认为文学艺术中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以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对象化。为什么文学艺术的审美活动可以成为从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中介呢?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当然,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
11、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苏轼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
12、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既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在审美体验的瞬间,诸心理因素之间,不是这个压倒那个,也不是那个压倒这个,而是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你可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你是一个男人,却可以尝一尝女人分娩的痛苦;你是一个乞丐,却不妨去当一回国王;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从黄河钻进去,
13、再咕咚咕咚从亚马逊河钻出来我记得前苏联诗人叶夫图申科的一首题为“我想”的诗,其中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我想生在所有的国家里,好让西瓜般的地球亲自为我打开自己的秘密。/我想成为世界上各条大街上所有的狗,成为所有海洋里所有的鱼。我不想向上帝顶礼膜拜,可是当东正教的嬉皮士我也不愿意。我想潜入深邃的贝加尔湖,憋着气钻出密西西比。我想在可爱又可憎的宇宙里,独立成为一颗牛蒡,也愿意成为娇滴滴的紫罗兰,我愿意做上帝创造的任何生灵,哪怕做最低下的癞皮狗,但决不做暴君,也决不做听命于暴君的打手”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正如古人所说:审美之际,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
14、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现代人受到机器、仪表、汽车、高楼的重重挤压,面临着更大的断片化的危险,而防止、医治人的断片化的审美体验,也就成了人的不可缺少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三、科学、哲学和文艺是人的生活之鼎需要强调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审美性的文学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中国古人有一种煮食物的器具叫做鼎,因为有三足
15、,所以才在地上站得稳。人类的精神生活也有“鼎之三足”,这就是和人的心理结构知、情、意相对应的科学、哲学和文艺。科学、哲学和文艺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三足” ,缺一不可。大体而言,科学赋予人一种客观的语言,使人能与自然对话,使人能在改造自然中又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常常违背科学去办事。我们只顾向自然索取,而不跟自然对话。自然的报复,就是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再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然,与自然平等对话,人类的生存将难以为继。哲学赋予人另一种特殊语言,使人不但能与别人对话,而且能回答人的“最后问题” 。人能不能智慧地生活。人不是为活着而活着,活着要顺应自然又要有所作为。这里就会有矛盾、有问题,
16、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哲学的思考。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与人平等对话,与自己倾心相谈,这是生活的本质。人只有在这种对话中,才能把自己的精神潜能全部释放出来。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现在,有一些人担心文学在电子图像时代会消亡,我是不同意他们的看法的。文学有一种特性,就是“无视” 和“无听” ,它不是画,也不是音乐,但它在文字间流动着情感、隐含着形象,它凭着语言文字可以深入到图画和音乐进不到的最深邃的地方,展示图画和音乐所没有的那种深刻和美。有一些事物不能入画或进入音乐,但文学可以描写一切事物,而且是诗意地描写。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莱辛在其代表作拉奥孔中说:“事物有可以入画的,也有不可以入画的,历史学家可以用最没有画意的方式去叙述最有画意的东西。而诗人却有本领把最不堪入目的东西描绘成为有画意的东西。 ”6因此,只要人类还要进入到这最深邃的地方,领略这图画和音乐所没有的深刻和画意、诗意,那么文学就永远不会终结。当科学、哲学和文艺都以人为本之时,就是人有希望达到全面发展之日。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