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1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绪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文化命脉,包括了人类的思想、才智和情感,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下,有的非物质文化正在快速变异甚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进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旅游经济的开发互动;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和旅游价值,了解非物质文化的旅游现状,认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研究其特点,探索其转换机制和转换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
2、非物质文化经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解决的对策,实现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最大效益化。一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与研究意义(一) 非物质文化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口述或无形遗产,这一概念是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2003 年 10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 32 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
3、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二) 非物质文化的研究意义1 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大批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由于传承人的
4、逝去而濒于灭亡。如三峡千古绝唱峡江船工号子,随着机动代替人力,人力行船的船工逐渐减少,传人消逝,技艺失传,已有 2000 多年历史的峡江号子将会成为三峡的“绝唱” 。虽然政府与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但被动的保护很难阻挡得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强势文化冲击下的式微势头。另一方面,保护工程投入巨大,而经济产出甚微,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靠政府投入将难以为继。因此,那些经济潜在价值好,市场化可能性较高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走向自我图强、自我发展的产业化道路2 非物质文化经济价值的特殊性认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政治、经济、历史、
5、地理、宗教、艺术等许多不同的价值和意义。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很显然与其他形式的经济价值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1)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不会直接表现出来,它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这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2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个载体的问题其实就是向经济转化的机制问题,其载体可以是各种编制、纺织、制陶、雕刻等工艺品及工艺技术,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剧等集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节目等。如果离开了非物质文化的这些载体,它的经济价值就很难实现。因此,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具有非物质性。(2)潜在性非物质文化所具有的原创性和不
6、可再生性,使得其稀缺性十分突出。但这种稀缺性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推移,才能进一步得到体现。而且许多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恰恰在眼下还无法显现。因为这种稀缺性的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开发体现,有些是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当这些条件尚未具备时,其经济价值只能够是一种可能,可能只是潜在性的。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本身不具有任何独立的实物形态,而往往需要具体化在人身上或客观化为文化产品,因此经济价值就又被蒙上了一层物质载体的面纱而更具潜藏性 2。(3)稀缺性在经济学领域,把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品和经济物品。自然取用品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其数量是无限的,而且
7、取用时不用花费成本;而经济物品需要生产,生产需要使用资源,因而需要成本。在既定资源成本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类的需要。换句话说,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在稀缺性上,非物质文化表现的更为突出 3。(4) 区域性非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有特定的群体或个人创立的,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活动区域,该地域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通常非物质文化都是在一定区域产
8、生的,与该地域环境息息相关,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从各个方面决定了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二 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一)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繁多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相比,非物质文化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能的传承。它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内容,它充分展现着一个民族核心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其内容丰富,是一个民族文明宝库中十分丰富的资源素材和难得的稀缺资源。一些旅游项目中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的推动,其功能得以延续,生命力得以加强
9、。如“白蛇传”的传说就为故事发生地杭州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注入了活的灵魂;到广东梅州的游客常常陶醉于客家山歌的旋律中;一些地方的民族的演出、参观活动、节庆假日更是旅游者喜爱的节目;景德镇瓷器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旅游项目。 4可见,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旅游资源,为当地的旅游业增添无穷的魅力和效益。(二) 保护和开发的速度落后其消亡速度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恶化等原因,大量的文化遗产受到了巨大的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3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冲击,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正在变异或者濒临死亡。情况之危机,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
10、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5如摩梭文化已经出现了汉化现象,许多摩梭人不穿民族服装,不讲民族语言,饮食、节日甚至风俗习惯都有很大改变,母系制的婚姻家庭也不似从前那么稳定。旅游的商业性使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存在商品化,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引发了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有的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盲目迎合游客的趣味而任意篡改民族风俗,严重扭曲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本来面目。另外,由于当地居民认识不清,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的居民会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甚至抛弃,尤其是青年一代,造成一些珍贵的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后无来者。目前,尽管很多
11、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遗产保护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保护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科学的保护方法和管理机制;没有系统的保护体系;全民的保护意识比较低等。(三) 已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追求新颖、独特、猎奇、体验的心理需求大增,这刺激了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过去,人们忽视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但现在发现非物质文化也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旅游地通过对民间艺术真实的展演、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更好地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挖掘和展示本地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
12、对传统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成旅游商品,对当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虽然这些举动本意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使非物质文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得到了政府、旅游企业以及更多的民众的认识、重视与保护。随着民族旅游、文化旅游、遗产旅游的兴起,一些逐渐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被激活,出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现象。丽江的旅游开发使纳西族的民族音乐和东巴文化得到了重视、保护与传承,是民族主体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更珍惜和保护自己的传统。三 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在产业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作为一个经济产业,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各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每个经济
13、部分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则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规模和运行状况。(一) 从非物质文化性质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的性质看,非物质文化因其自身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性、顽强的生命力等特征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其作为旅游资源在旅游解释早已认可并且是就有之的。民族文化性历史的见证,体现不同民族精神文化性的差异,包括无形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像历史传说、神话、音乐、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歌舞,这些对游客有极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正是我们要保护与开发的非物质文化吗?比如在黔鄂交界地的松桃县有个苗族山寨,由于当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民间祭祀和巫术的绝活,以及苗歌、花灯、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上世纪 90 年代就有国内
14、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后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帮助下,这座 60 多户村民的山寨改名为“苗王城” ,成为一个正式的旅游景点 6。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范围广、涉及面大,能产生多种效益。对于其中的许多价值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4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现在的人们还很难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但一旦认识和发现,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长点。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能够发现其中的许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二) 从非物质文化发展规模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规模看,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对旅游经济的推
15、动作用日益增加。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需求,但旅游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针对当前旅游层次低,旅游项目少、线路单一,黄金周成为“黄巾粥”的局面,很多旅游部门和企业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旅游价值,突破固有的旅游开发、评价模式,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以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潮为契机,开发非物质文化为新体验性、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的文化品位和游兴,增强他们的鉴赏能力和满意度 7。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变得重视文化体验,现代旅游者希望能从旅游过程中享受多样性的文化体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非物质文化景观对文化内涵加以强化与凸显,并集中地
16、展现给旅游者,使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这种文化氛围,并从载体中重新读取而获得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的意义或精神。例如在江南,当人们在快速的城市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已经辨认不出自己的家乡时,怀旧便成为一种时尚。 “古镇旅游” 、 “农家乐”突然具有了旅游价值,一系列的江南名园,古镇因而得以很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三) 从非物质文化运行状况的角度从非物质文化的运行状况看,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总潮流,与发展“绿色产业”相适应,正展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如英国和意大利,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切合实际可行的市场运作,即“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运作紧密结合” , 8完成对文化遗
17、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通过这种模式,既达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的目的,又将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转化成旅游资源,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在黄山旅游区,罗盘又称罗经,是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原理和阴阳八卦理论制造出来的定位仪。由于在很大程度上罗盘已经没有了太多的实用价值,这一制作技艺后继乏人。随着黄山乡村旅游业日渐兴旺,作为一种工艺品,万安罗盘却意外受到无数旅游者的喜爱,并逐渐供不应求。 9这种把非物质文化放回到现实生活的空间,使旅游者这种方式去体验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四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一) 非
18、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对旅游经济的积极影响1 促进旅游产品结构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的供给是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前提的,从而旅游供给的方向、品种、质量和结构要围绕旅游需求的方向、品种、质量和结构来建立和调整。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独立开发模式的非物质文化,经过旅游开发,包装成参与性和观赏性强的旅游项目。如地方戏剧表演、民族风情演、特定节日的民俗表演等。另一类是采用依附式开发模式,往往开发成旅游环节中的一个项目,以丰富旅游活动,增加旅游线路的兴奋点。它们或开发为鉴赏类,或开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5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
19、论文用纸发为休闲类,穿插于旅游活动中,增添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10这些非物质文化转型的模式,优化了旅游产品的结构,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旅游者的消费经验日趋丰富,对旅游产品更加挑剔,对大众旅游产品感到厌倦。开始追求异质文化体验的游客不断增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青睐。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旅游的发展,正是拥有哈尼族丰富独特的稻作文化、长街宴、多声部民歌等高品位的民族旅游产品。 11非物质文化的异军突起为当今追求异质文化体验的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和享受。2 改变旅游区域经济格局非物质文化的区域性决定了其经济价值的区域性。从实际上看,旅游经济
20、不发达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因此,通过开发旅游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不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发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使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价值优势,逐步改变旅游区域经济格局。在我国,贫困地区大多在山区、半山区、荒漠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其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但同时这些地区得以保存了比较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许多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并依托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农
21、业、旅游工业,取得了大面积脱贫致富的效果。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是传说中刘三姐的故乡,至今古风犹存,在这里上至古稀老人、下到妙龄少女,个个张嘴能唱,歌声有韵有调、有意有境。他们不仅唱世代相传的歌谣,而且能即兴即景唱身边的人和事,唱社会变迁与时代特色。如今当地依托这种山歌民风开发旅游业,每年清明以后宜州便游人如织,山歌不歇,山歌文化为宜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12。3 加快旅游经济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范围广,涉及面多,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口承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俗、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艺术技能、信仰心理等。 13 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
22、进行清理、研究和发掘,会孵化出旅游经济的一些新的产业。不仅如此,这些与非物质文化载体相关的产业,还往往是一种立体产业,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能够产生多重效益。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是指把某些过去私相授受、零散学习的民间技艺形式,变成一个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经济形式,并达到相当规模、资源整合、产生利润的过程。如提到文化产业,那就不再是指阅读小说、欣赏影视作品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内容,而是指通过小说电影的市场运作实现利润的过程。当前,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过程中,通过产业化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了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进一
23、步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4 拓宽文化资源的内容以增加文化资产的实力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换机制、转换方式,必将拓展非物质文化的资源范围,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所说的“文化资本” ,其内涵更丰富些,可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的总和,是表现文化及其文化产物究竟能够发挥哪些作用的功能性概念。 14其中有形的文化资本积累存在被赋予文化意义的建筑、选址、艺术品和诸如油画、雕塑及其他私人物品形式而存在的人工制品之中无形文化资本包括一系列与既定人群相符的旅游学院
24、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6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想法、信念、传统和价值,如文学和音乐,这些无形的文化财富同样会进入服务的流通领域中。这种流通也许会形成私人部分的最终消费,并导致旅游产品的出现 15。在政府、旅游企业及相关主体的指导下,将与旅游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进行有机地整合,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去,使文化通过旅游产品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增值、效益增长。如湖南岳阳楼的文化营销,抓住了大众熟知的范仲淹千古奇文岳阳楼记 ,以此为主题推出岳阳楼旅游文化节,效果甚佳。再如,八百里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孕育了“湘妃泪竹”和“柳毅传书”两大举世闻名的爱情故事
25、,因此 2006 年对外宣传时,打着“情满洞庭湖,爱溢君山岛”的口号,推出君山爱情岛旅游文化节一系列活动,为湖南的旅游收入狠狠地创收了一把。 16(二)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旅游经济的消极影响1 盲目为保护而放弃旅游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采取由政府投入资金,以保护文物的形式保持非物质文化在当代的存在形式。一些乡村百姓一说到保护,就一切都想原封不动地照搬过去的做法,稍有变动就有意见,以神灵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旧的思想观念较重的村民,心里缺乏积极开发的意识,以为一切都仿古复旧,不是把民俗活动作为陶冶情操、自我娱乐的东西。这种盲目的保护方式,忽略了对非
26、物质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逐渐变成被固定下来的文物,而非随周围环境变化而逐渐发展的活态文化。这种情况使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和合理的利用,放弃了旅游经济的发展。2 大肆开发造成旅游市场混乱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造成了经济、文化、地缘疆界的模糊,地方特性的消解。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与设计致使旅游产品的品种的单一、品位的庸俗。许多地方的遗产表演,不按遗产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办事,而是一味大量“排练”和“复制”一些所谓能够代表当地人文景致和文化特色的“遗产表演” 。例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在其民族文化传统里,在泼水的过程中,青
27、年男女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但随着旅游经济的渗透,异域文化人员的对“泼水节”的向往和期待,因而人们不再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泼水,只要旅游者需要,什么时候泼水都可以 17。诸如此类的情况,举不胜举。很多旅游企业为了眼前的利润,大肆开发非物质文化,不少地方出现了旅游场所及内容雷同并粗制滥造的趋势,造成了旅游市场的混乱,阻碍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五 非物质文化在旅游经济开发中的建设性意见(一) 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日新月异、文化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经济价值,将其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认真分析研究它的潜在价值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它的合理配置
28、问题。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去打开一些传统技艺的门户之见,学会运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那些有经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结合先进的高新技术,提高知名度,培育知名品牌,增加竞争优势,形成特色经济,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各地政府的文化部门要制定特定的对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设规划,应对非物质文化资源价值、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把制定科学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7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文化资源保护规划放在首位。旅游规划应在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科学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以确定文化资源特色和保
29、护范围;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开发有据、开发有序的原则,精心设计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做到非物质文化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高效统一。实施项目开发的文化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坚持“有效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原则,采取切实措施,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非物质文化环境自身的不良影响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把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纳入旅游及其他经济社会政策法规和管理中,使各项政策法规既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又符合社会需求和经济规律;既考虑非物质文化资源自身的承载力,也注意经济社会的承受力 18。(二) 走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道路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无论是有形文化
30、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非物质文化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非物质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走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道路,让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所谓产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全面的市场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点:市场化经济的运作形式;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与资金与密切的联系;以盈利为目的。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首先是转变思维,认识到非物质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艺术瑰宝” ,更是一种具有经济
31、特点,可转化为产品的潜在资源,即可以通过“买卖”来赚钱的。 19市场是非物质文化产程的载体与传播的空间,非物质文化不能独立的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某个特定的载体方能显示、传播、储存与传承。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大体可分为符号、一般物质实体和人,传统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市场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最好的载体和传播空间。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并不是说要完全取消其意识形态功能。非物质文化是凝聚着民众价值观念、思维能力、审美判断、精神标准的,产业化道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但不能就此扔掉它的精髓深含的民众意识。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通过现代化科技技术,比如把传统的非物
32、质文化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动漫形式或网络游戏机形式,会更有利于传播。保护非物质文化最怕过犹不及,保住了“物质”失去了“非物质” ;对“非物质文化”的“修改” 、创新甚至“再青春” ,也是一种保护;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促成产业升级,更是保护它们不被拆建的最好途径 20。(三) 精心设计突出原生态性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突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个性,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由于非物质文化具有原生态基因,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原生态性加以创新来设计旅游产品。同时非物质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旅游规划和开发时,要选取适当的开发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1 组合式对于反映
33、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文化内涵的分散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将其集中起来,既突出特色,又找出共同点,表现一个鲜明的主题,进行组合、互补式联合开发。另外,也可以选择同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集中开发,如可以将传统音乐类的山歌、民歌、花儿、号子等集中表演,组合开发,充分展现不同地域但同一类型的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8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2 独立开发式采用独立开发模式,要求非物质文化资源必须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价值独特,内容丰富。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结合多种表现形式,设计丰富的旅游项目和环节,以达到既突出主题,内容又不单一的目的。如建立
34、昆曲艺术博物馆,将这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通过文物展示、戏曲表演、现场学习参与等形式在博物馆集中展览 21。3 依附式采用依附式开发模式的非物质文化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价值独特,濒临灭绝,分布地域狭小,旅游开发后产品形成单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原始部落的音乐舞蹈、某一古老习俗等。另一类是分布广泛,适应力强,但旅游开发后产品内容单一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如评书、刺绣、瓷器制作工艺等。这类非物质文化可依附于当地主打的旅游品牌,促进保护与开发。(四) 注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使非物质文化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是非物质文化重要的活的载体。非物质文化由于历史悠久,世代相
35、传久远,再加上它面临着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冲击。许多地方的民间技艺、民族歌舞、杂技戏剧的传承人严重的流失或断代,还有的旅游景区为了追求高的旅游收入,临时拼凑了非传承人来表演民族歌舞、杂技戏剧。若长期以这种方式来愚弄旅游者,结果必然导致旅游地形象破坏,旅游者减少,旅游收入明显下降。为避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断层,应建立一支非物质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专业队伍,挖掘和保护精于传统民俗的老艺人的,并吸引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中,使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不致消失;对具有独特传统工艺的艺人,颁发相应的称号和证书,保护其产品的生产和技艺的传承,使游客知道每一件工艺品都是由这种工艺文化认定的、技艺最好
36、的艺人用地道的原料、传统技法制作的,不会出现“伪工艺品”的泛滥;建立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与高等学校相关院系合作,聘请民间的传承人进行指导,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利用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的支撑。结论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认识到的是不仅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可以带来效益,非物质文化也可以作为资本,而且一旦非物质文化转化为资本的时候,其内在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我们必须适应这一形式的发展。弄清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关系,全面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品牌,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事实上,国际上非物质
37、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很短暂,远逊于物质文化遗产,其理论也极不成熟,很多研究基本上为保护方面的,旅游开发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有关非物质文化开发的研究有待深入。致谢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白彩云老师,白老师平时工作繁多,但仍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书写论文的每个阶段做出详细的指导,她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我今后工作的榜样。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正是你们谆谆不倦的教导,为我打下旅游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正是因旅游学院 旅游 0502 班 学生 李修华 毕业论文 第 9 页 共 9 页济南大学毕业论文用纸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论文才会
38、顺利完成。最后感谢济南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引用文献1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学,2005.2 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旅游市场J.价格与市场,2003.3 张晓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群众,2005.4 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5 罗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6.6 宋颖. 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7 董励华,郑继仁.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8 陆穗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传播民
39、俗精华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9 胡颖.论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华东师范大学,2006.10 张建春,金世胜.旅游经济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2 田里.旅游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邹淑梅.现代旅游经济学M.青岛出版社,2004.14 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5 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 . 16 尹小珂 ,宋兰萍.小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J.聊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40、06. 17 胡绍华,阚如良,曹诗图.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旅游经济,2006. 18 KarlP.Sauvant and Padma Mallampally,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Services, p1, United Nat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ume 12,London and New York,1993.19 J. Lea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Routldge, 1988.Peter B
41、urns and Andrew Holden, Tourism: A New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London,1995.20 A.Bull,The Economics of Travel and Tourism,Melboume,Pitman, 1991.21 Peace .D W,Atkinson G D.Capital theor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indicator of weak sustainability. Ecological Economics,1993.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