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9 ,大小:700.50KB ,
资源ID:3508180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0818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孔祥吉书稿;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孔祥吉书稿;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doc

1、1内容提要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是一部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主要素材,探讨戊戌变法前后晚清中日关系史的著作。所谓罕为人知之中日结盟,是指戊戌政变后,仇视新政的广东赌徒刘学询与满人庆宽,奉慈禧庆亲王之命,携带国书及清廷所拟供两国皇室专用的密电簿册,以及大内骨董珍玩,前往日本面见天皇,以实现“联倭杀康梁”之计划。对于这样一件大事,由于清廷销毁了有关重要记载,长期隐瞒历史真相。本书首次运用日本外务省所藏“刘学询、庆宽来朝”专题档册,勾画了此事件之来龙去脉,以及刘学询一行在东京期间的活动,并揭示刘氏多次于“夜深人静”之际,与孙中山“闭户密谈”。孙中山试图通过刘学询筹集革命经费,而刘学询

2、则心怀鬼胎,另有图谋。本书重点是对戊戌变法前后中日关系若干重要史实,予以论述考证。对于光绪皇帝在变法高潮中,推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的外交政策之缘起,利用日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写给大隈重信的秘密报告,揭示了光绪皇帝于戊戌七月专门书写谕条,命令军机大臣王文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前去与日公使商议中日亲交事宜。其中包括:一光绪帝要致送明治天皇头等第一勋章;二希望将黄遵宪由公使破格升为头等全权大使。这些措施反映了光绪帝以日本为榜样,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情。林权助的机密报告,还从侧面证实了光绪皇帝曾亲自书写硃笔谕条“派康有为赴日坐探变法事宜”的真实可靠性。对于康有为、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后之逃离北京之过程,及其在

3、日本“痛哭求救”等活动,以及张之洞与康梁、日本之间复杂的关系,均依据日档,列出专题,予以述考。尤其是利用清国兵制改革专题档案,揭出张之洞于甲午战争后,与康梁联络,推行变法,且加紧联络日本,兴办洋务企业,训练新式军队。但是随着政变后局势之恶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快破裂。这两股势力反目成仇,势同水火,互相攻击,不遗余力。双方把搏斗的主战场,从中国转移到日本,甚至把对方作为暗杀的目标,其结果是两败俱伤。本书还对一些中日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诸如翁同龢、张荫桓、何如璋、文廷式、伍廷芳等,都依据日档记载,分别予以论说。关于翁同龢被罢官一事,利用张荫桓与日本驻京公使矢野文雄的密谈报告,说明翁同龢蛮横反对光绪皇

4、帝在接见德国亨利亲王时“行握手礼”等愚昧守旧言行,导致君臣矛盾尖锐,使光绪帝颁布硃谕将翁同龢罢官。对于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既充分肯定其力主争回琉球,并同其下属黄遵宪一起筹拟朝鲜策略 ,支持朝鲜走开放之路等历史功绩,同时又揭出何氏被日方情报人员用金钱收买,先后两次向他们提供有关中法战争期间清廷上层动向的情报。总之,本书利用日本外务省所保存的诸种珍贵档案资料,对晚清中日关系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2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晚清中日关系史新探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目录01 前言:01A 绪论:外务省档案与晚清史研究01B、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02、叹曾纪泽之死03、慈禧首次盛宴洋人纪实04、光绪帝联合日本

5、大举新政外交政策的确立从林权助致大隈重 信机密报告谈起05、戊戌维新前后的张之洞康梁与日本06、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闹剧引言1、戊戌政变后守旧派的密谋2、两名杀手的选择3、日本政府对杀手的忧虑4、小田切穿针引线5、神秘的北京之行6、庆王府密谈7、紫禁城里的如意算盘8、日本领事满载而归9、清廷内部的不同声音10、密使漂洋过海来11、发生在东京皇宫的一幕闹剧12、西太后密使在东京13、密使私会孙中山14、告别东京15、回国后的狼狈处境16、慈禧追究刘学询私会孙中山17、联倭杀康政策的失败18、维新党人要杀刘学询19、尾声恩恩怨怨何时休07、康有为与孔子纪年06、戊戌政变后梁任公之二三事梁启超年谱长编

6、戊戌己亥年补正09、翁同龢为什么被罢官张荫桓与日本公使矢野密谈解读10、最早上书倡议实行拼音文字的林辂存11、甲午战争中的吴大澂12、文廷式的日本之行13、最早留学海外的高干子弟314、难得一见的百日维新史料读唐烜稿本留庵日钞15、读书与考证16、陈宝箴集序17、清人日记琐谈01 前言中国与日本是东亚的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长期以来,文化之彼此交流,思想之互相渗透,对各自历史发展进程,曾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隋唐之际,先进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列岛文明蓬勃的发展。到了近代,由于欧风美雨袭来,日本率先采用西法,百度维新,骤致富强,反过来又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光

7、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三日(1877 年 11 月 27 日),随何如璋出使日本的参赞黄遵宪,在东瀛耳闻目睹了明治维新后十年的巨大变化,大发感慨。他后来写诗称:“滔滔海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黄遵宪还特别对此句加以注解云:“在日本时,与子峨星使言: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 1子峨者,何如璋也。本书即由何如璋使日开篇。历史很快验证了黄遵宪的高瞻远瞩。甲午战争之后,在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神州大地上,迅速刮起了变法的春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大声疾呼,唤醒国人。他们所高举的旗帜上,书写的是“以开创之势

8、治天下”,更张旧法,救亡图存成了当时的主旋律。百日维新运动亦应运而生。仔细披阅中日两国历史文献,可以清楚看出,康有为所发起的百日维新,实际上是一场仿照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日本外务省档案史料清楚表明,在变法运动高涨期间,光绪皇帝亲自书写谕条,命令军机大臣王文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到日本公使馆与代理公使林权助商议,中日两国亲交事宜。 2这位紫禁城里的年青帝王甚至还书写过“硃笔谕条”,要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不言而喻,一心一意欲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已经把明治天皇当作自己推行新法的楷模。至于明治维新的精髓,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采世界之良法,决万机于公论。康有为在戊戌春季上书统筹全局时,曾把

9、明治维新的经验归结为“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徵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 。并认为此乃“变法之纲领,下手之条理” 。 3在变法高潮期间,康有为还曾两度将日本变政考进呈给光绪皇帝,并且上书陈述进呈此书之深刻用意。康氏称:“惟泰西国数极多,情势各异,文字政俗,与我迥殊,虽欲采法之,译书既难,事势不合,且其富强精巧,皆逾我百倍,骤欲致之,下手实难。惟日本文字政俗皆与我同,取泰西五百年之新法,以三十年追摹之,始则亦步亦趋,继则出新振奇,一切新法,维妙维肖,吾地大人众,皆十倍日本,若能采1 黄遵宪:人境

10、庐诗草笺注,卷九。2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日清两国国交亲善之件。3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4鉴变法,三年之内,治具毕张,十年之内,治化大成矣。 ”4一言以蔽之,康有为认为采用日本经验,乃是向西方学习的捷径。因此,他恳求光绪皇帝假日本为向导,以日本为图样,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凡日本行之而错谬者,中国不复践之;凡日本的成功经验,中国但取而誊写之。这样“取而鉴之,举而行之,按迹临摹,使成图样”,一转移间,便可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矣”。 5实际上百日维新中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活动大都是围绕“采世界之良法,决万机于公论”而筹划的。他的派游学,办报刊,开言路,改科举,都是朝着采世界之良法的方向而努力;至于

11、决万机于公论,他解释说中国守旧势力实在太大,在当时情况下开议院是帮倒忙,故改为开制度局。即使如此,守旧势力亦不能容忍。慈禧等守旧派对康有为如此温和的改革都不能接受,更不要说象明治维新那样“采世界之良法,决万机于公论”。对于慈禧、荣禄等执政者来说,权欲私利高于一切,他们过惯了专制独裁的日子,要他们“采世界之良法,决万机于公论”无异于缘木求鱼。政变后,守旧势力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他们砍掉的似乎并不是杨深秀、谭嗣同等六君子的脑壳,而是斩断了清王朝的一线生机;他们所废弃的也不只是戊戌新政,而是断送了清王朝的整个前程。戊戌政变虽然只是杀掉了六君子,罢免了十多个官员,但是,中国政局却一天天走向它的反面。裁

12、学堂,关报馆,关押维新派人士,一切复旧了,而且愈演愈烈。慈禧太后对英国与日本在戊戌政变后掩护维新派人士逃脱,非常不满。尤其是康、梁在日本期间发表了大量反对清政府的言论,更激起这位独裁者新仇旧恨,于是她采纳小人杨崇伊所献“联倭杀康”的阴谋诡计,派刘学询与庆宽等人,携带文物珍品到东瀛去上演了一场中日结盟的闹剧。慈禧、奕劻等人自知此举乃是见不得人的勾当,故当结盟闹剧进行之时就十分诡秘,居然连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大臣都不让知情。事后他们又千方百计掩盖此页历史,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很难找到与中日结盟闹剧直接有关的上谕、国书、密电等历史文献。慈禧一伙由戊戌政变后仇视变法,演变为憎恨外国,并且发展到利用义

13、和团去向列强“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守旧派徐桐甚至上书建议,杀了国内所有的洋人,关起国门享受天下太平。这是多么剧烈的变化,它掉转了历史航船的方向,从此中国的政局变得多灾多难。戊戌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忽然象失去了前进方向的航船,盲目地在大海中飘荡,面对狂风巨浪的袭击,没有支撑多久就沉没了。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与中国并无根本区别,同样是地瘠民贫,满目疮痍。有的地方甚至比大陆更落后些,北海道尚被称作“虾夷之区”,荒无人烟。日本与中国一样是西方列强掠夺奴役的对象。然而,曾几何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中日之间的距离迅速拉开了。面对历史,冷静思考,真令人仰天长叹,扼腕痛心。天耶?人耶?为了加深对晚清史及中日

14、关系史的研究,我们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科地域文化研究专业举办了一次“晚清历史与档案研习班”。在研习班进行期间,除4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等书,乞采鉴变法以御侮图存折。5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序。5了讲授中日文课程外,还带领学员们先后去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厅研究所图书馆、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等处深入发掘史料,引深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这次晚清历史与档案研习班是由村田雄二郎主持的,他还担负了日文课程的讲授和中文课程的翻译工作。孔祥吉则讲述了中文课程。参加研习班并为本书提供日本外交文书及日文档案原件中译工作的学员有:孙伟珍 陈凌红 佐藤隆 竹元规人上原尚大 姜光文 石井刚 田中靖彦小池求 金东建

15、周东怡 大泽肇大桥义武 王亚鹏 彭妮妮 小军特别应予指出的是,孙伟珍、陈凌红两位学员利用暑假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翻译工作;大泽肇则协助联系了参观访问的有关事宜,颇著辛劳。再有,台湾东吴大学日语系前主任,林文贤副教授适在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亦来参加研习班,并承担档案文件的翻译工作。此书于 2003 年 9 月底截稿,故后来参加研习班的小野寺史郎、李艳丽、 Viren Murthy 等学员的译作未能全部反映出来。实际上本书的问世,是凝聚了研习班集体的智慧与辛劳的。01A 外务省档案与晚清史研究外交史料馆(即日本外交档案馆)是属于外务省所辖单位,自 1971 年(昭和 46 年)4 月 15 日开馆以来

16、,已经收藏、展示并出版了许多珍贵的外交档案史料,这里已成为研究日本近代史与日本对外关系史的一个重要学术资料中心。该馆所藏档案史料约为 48000 余册,每册又包含几件甚至几百件不等的原始史料。这些数量庞大的史料,真实地记录了自明治初年以来到当今为止,日本外务省的许多重要的活动。这些史料还包括了日本外务省及其所派往世界各国各地区使领馆官员的通信、电报以及其他各项文书。这些外交史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曾有所损毁,但是,对于二战以前的,以我所接触之史料来看,却很少受到损失,各类文献整理得井井有条,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作为日本的一个近在咫尺的重要邻邦,与日本关系至为密切,文化交流亦源远流长,尤其是晚

17、清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往来更加频繁,既有侵略与反侵略,又有众多的民间文化交流。因此,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中,涉及中国的文献尤其众多。这也为我们研究晚清史与中日关系史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料源泉。下面就以外务省档案与晚清史研究的一些有关问题,谈一些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供大家参考。一、晚清史档案的利用大有可为对于外交史料馆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有许多前辈学者捷足先登,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在晚清史研究方面,有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都曾大量使用档案资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已经不可能耕耘出丰硕的成果。事实恰恰相反,从晚清史范围来看,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辛亥革命时6期以及孙中山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而

18、其他方面则比较少。一些至关重要的史料,以往的学者并没有也不可能全部都一网打尽。比如,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日本驻上海领事小田切万寿之助给外务省寄回了一件革命派人物毕永年所写的诡谋直纪 ,长期以来并没有予以重视。后来,汤志钧、杨天石等中国学者前来作短期访问,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这份史料,回国后分别撰写论文,考证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夕,确实想借用袁世凯的军力去包围颐和园。 6毕永年就是重要的当事人,故而他的“直纪”很值得重视。这份档案的作者毕永年,湖南长沙人,与会党颇有联络,又是谭嗣同、唐才常的好友。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是用日记的形式,来记载他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七月底到北京之后的经历

19、。当时,新旧两党之间势同水火,矛盾尖锐。面对守旧势力磨刀霍霍,空前严重的压力,康有为等人已经建议皇帝破格拔擢在天津训练新军的袁世凯,用袁世凯的新军来对付守旧党。可是,在袁世凯的周围,没有维新派的得力人手可以协助督促袁世凯用新军来制服慈禧和荣禄。正在此关键时刻,毕永年来到北京,并住进了南海会馆。康有为即与他旦夕密谋,让毕永年亲自“往袁幕中为参谋,以监督之。 ”毕氏颇有顾虑,声称:“仆一人在袁幕中,何用?且袁如有异志,非仆一人所能制也。 ”康则称:“或以百人交汝率之,何如?至袁统兵围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后而废之可也。 ”康有为後来更进一步要毕永年把慈禧太后“执而杀之可也” 。 7因此,戊

20、戌政变之后,清政府颁布上谕,指康有为首倡邪说,图谋不轨,“前日竟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持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警觉,立破奸谋。 ”对於清政府的指责,康有为及维新派从来都是矢口否认的。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犯上作乱,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忠不孝的,康有为及其同伴不愿担此恶名。因此,对策动袁世凯包围颐和园一事,康梁是绝不会承认的。以至于戊戌政变发生十多年后,光绪和慈禧都相继死去,国内的政治局势已发生很大变化,他们仍然对此事讳莫如深。梁启超曾为此事给康有为写了密信,专门谈包围颐和园的问题。该函称:师所上监国书奉到时,袁贼已败,故措辞不能不稍变易,已潜改若干,誊写递去矣。戊戌密谋,鄙意谓必当隐讳,盖投鼠忌

21、器,今两宫皆殂,前事非复嗣统者所忍言,非伤德宗,伤孝钦,为监国计,实无从理此曲直也。故弟子写信入都,皆力辩戊戌绝无阴谋,一切悉由贼虚构,专归罪于彼一人,则可以开脱孝钦,而事易办。师谓何如?望此后发论,跟此一线,以免异同,为叩!党禁之开必非远,然忌我者众,贼虽败而死灰尚未尽,今后所以处之者,益当慎重。若此次再出岔,则中国真沉九渊矣。师谓何如? 8上文中的监国,系指监国摄政王载沣;师则是对康有为的尊称。 “一切悉6 参阅汤志钧:关於戊戌政变的一项重要史料毕永年的诡谋直纪,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538 页。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从帝制走向共和辛

22、亥前后史事发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第 310 页。7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毕永年诡谋直纪,编号 16142。8 蒋贵麟:万木草堂遗稿外编(下),台北版,第 860861 页,又见杨天石上揭书。7由贼虚构” ,这里的贼,不是指别人,正是指袁世凯。戊戌政变后康梁一口咬定“包围颐和园,劫持慈禧与荣禄的事件, ”完全是袁世凯的虚构陷害,恶意中伤。因此,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们搞不清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到底有没有包围颐和园这件事。正因为如此,毕永年的诡谋直纪的发现,在中国国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现在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重要的史料,在日本外交史料馆保存了近百年,都没有去发掘它、研究

23、它,而由两个中国学者去使用它呢?显然,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历史学者对问题关注的焦点不尽相同。中国学者认为重要的,而日本学者往往把它们疏忽了。当然,这与日本学者对档案史料鉴别、理解也不无关系。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诡谋直纪的讨论已经尽善尽美,无须再进行研究了,事实上恰恰相反, 诡谋直纪从形式到内容,都有许多疑点,房德邻教授已对此文件表示怀疑。 9但是,他没有机会见到此档原件,我们则可以利用外务省保存的原件及其他史料,对此项文献,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我到外交史料馆时间并不长,发现类似的史料所在甚多。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外务省档案中,进行史料发掘与研究新课题,是大有可为的,英雄在这里是会有用武之地的。二

24、、有备而来,了解档案的特点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的资料浩如烟海,无边无际。但是,它的编排有自己的特点,一定要在实践中把握档案史料所分布特点。一般说来,这里的史料区分为三类。一是外务省与派驻各国领事官员通讯,二是驻各国领事官员的专项报告,三是其他的附件。比如,各地领事官员所搜集寄回的书籍、照片和其他实物等。这些史料的编排都是依照问题的不同性质分类,在各类问题中又区分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时,同样一个问题的史料,分编在不同的档册中,需要用较多的时间才能搞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一般说,在没有到档案馆之前,最好能对自己要研究的课题作到心中有数。要搞清楚想研究什麽问题,什麽人物,是什麽时间发生的事情,与外务省有

25、何关系等。这样会有备而来。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你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想去那里,去翻阅浏览一下档案,然后再作决定。这当然也是一种作研究的途径。东大过去的研究生汪婉是前一种情况,她有明确的目标,专门研究晚清时期中国人对日本教育的考察,因而在很短时间内,能立竿见影,收到效果。 10但是,从我们利用档案的经验来看,对于尚处于读研究生阶段的学者来说,更鼓励大家长期的在外交史料馆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思考。要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把所搜集的史料爬梳、整理、分类,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克服急于出成果,急于求出名的思想,扎扎实实,埋头深入到原始的文献中去。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享受其

26、中之乐趣,那些不畏劳苦,不懈攀登者将来必成大器。9 房德邻:维新派“围园”密谋考兼谈诡谋直纪的史料价值,近代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10 汪婉:清末中国对日教育视察的研究,汲古书院,1998 年版。8三、吃透两头,抓住研究的热点所谓吃透两头,是指晚清史研究中的某一特定课题,中国与日本两国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无论是事件,或是人物,作为一个研究者,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问题目前的研究状况。比如,孙中山主张出让中国主权给日本,来换取日本政府在清末民初的军事援助。我们一开始对此问题很陌生。孙中山在台湾被称作国父,在大陆被称作革命先驱者,备受人们敬仰。1986 年我在广州与中山市参加孙中山诞辰 120周年

27、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历史学家出示了孙中山主张出让中国主权给日本的历史档案复印件,让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着实吃了一惊,其实伟人也有渺小的一面,我们要历史地评价人物。但是,我那时还缺少这样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孙中山主张割让满洲给日本这样敏感的问题,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深入研究。如杨天石的从帝制走向共和,即认真吸取了日本学者久保田文次及藤井升三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详细考察了孙中山自 1898年以来关于满洲问题的多次谈话。揭出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地讲过:“日本需要满洲,满洲与日本有不可隔离之关系。其地原为满洲人之土地,对我中国汉人来说并非绝对必要。我辈革命如能成功,如满洲之地,即使满足日本之希望,当

28、亦无妨。” 11杨天石详细分析了这些言论后指出:“为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孙中山鞠躬尽瘁地奋斗了一生,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他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准备将满洲租让给日本,这应该也是事实。问题的全部复杂性也在这里。我们当然不应该因此而否定孙中山在近代中国史上的崇高地位,当然同样也不应该为了维护这种地位而讳言有关事实。” 12杨天石先生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又结合自己掌握的新资料,把孙中山主张割让满洲一事,分析得十分得体,令人信服。他对这个问题成功地讨论,得益於他吃透了两头,对中国和日本研究状况都很清楚。因此,如果你在阅读档案时,发现孙中山在日本活动的有关史料,一

29、定要先弄清楚前人对此问题有过什么研究,达到什麽程度。然后,你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否则,就会出现人云亦云,劳而无功的现象。再比如,我上次谈到的伍廷芳的史料,也是够让人吃惊的。伍廷芳在中国,被视作清末民初的杰出人物,不少学者对他都有所研究,成果相当多。有的著作称赞他“不论求学及服务香港时期,或北上从政时期,都可以看到他那种奋励创拓的精神,正义凛然的人格,和蔼冲挹的风仪。” 13还有人颂扬他是与容闳、严复、孙中山并列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 14然而,这些结论都可以说是在没有看到日本档案史料之前作出的。新的档案资料却说明:伍廷芳在陪同李鸿章签署完马关条约回津后,李氏又养病月余,而后,伍廷

30、芳又随同李氏到北京述职。就在他们到达北京不11 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第 283 页。12 杨天石:从帝制走向共和,第 288 页。13 张云樵: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台湾联经,1987 年版,扉页。14 丁贤俊等编:伍廷芳集,中华书局,1993 年版,前言。9久,伍氏即迫不及待地跑到日本驻北京的公使馆,把李鸿章的处境及清廷内幕及翁李之间矛盾向日本驻北京公使一五一十的禀报, 15而且,这样的禀报在后来还进行了多次。这同人们所了解他的“正义凛然的人格”,迥然不同。伍廷芳和罗丰禄是李鸿章到日本谈判签订马关条约时所带的两名“头等参赞”,谈判完成後伍廷芳又代表清政府去烟台与日本政府的代表换约。有谁能

31、想到他对日本持的态度。为了说明伍廷芳的问题,我这里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那是明治 37 年 6 月27 日(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伍廷芳与日本驻京公使内田康哉的一席长谈。此次谈话十分重要,内容很丰富,後来内田将其向日本外务省作了较为详细的报告。此报告之开头部分称: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前与本使述及,欲详加密谈一事。上月 13 日夜,伍悄然来访,就时局问题、满洲善后策、清国已无改进之望、清宫廷内情以及自己立场等做长时间交谈。 16伍廷芳所谈内容很多,但是有两点特别使我感到震惊。其一为光绪帝在未死前数年,当时宫廷大臣及太监几乎无人不知:慈禧太后驾崩之日,即光绪皇帝暴亡之时。内田报告曰:伍又语及清国宫廷之

32、现状。言太后于清国妇人中诚为人凤,但终不免于妇人之见。于近来尤念余生之安乐。每日日课,听毕军机大臣奏问及各地地方官之奏报后,又暂读日刊京报。其后便入颐和园内行乐度日。至于皇帝,始终受制于太后,大臣拜谒自己之时,草草一二言,一切问答,据依太后行事。问及近来皇帝与太后之关系如何,伍不作直答。对皇太后驾崩后皇帝会如何之问,伍言道:亦如世间传闻,诚为清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此时,万望能以我守备兵救出皇帝。 17记得八十年代,国内史学界曾有人研究清宫医案,得出

33、光绪皇帝的死亡,是他本身多种疾病所导致的自然死亡的结论。否定了光绪皇帝之死与他生前的反对势力谋杀有关。当时,我也觉得言之有理。可是,现在我更加相信伍廷芳的所说,因为这是当时人的共同认识。试想,一个三十岁的中年人,怎么会突然在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死之前夕,而首先“自然死亡”呢?由于伍廷芳与日使内田的谈话记录的发现,光绪皇帝之死因显然应另行探讨。其二,伍廷芳在谈话中还劝日本公使向慈禧进言,重用他自己和象他那样有海外游学经验的人,使其“当要路”。内田报告原文曰:去年秋天,伍应载振贝子之招北上。时颇得意。一日曾对本使言道:清国维新之政,需先促动皇太后,而促动皇太后,与其清国之人,不如外国人有效。15 日本

34、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伍廷芳来访关于李鸿章目前处境,译者林文贤。16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内田康哉致小村寿太郎与伍廷芳密谈件,译者孙伟珍。17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各国内政关系杂纂支那之部,编号 16142。译者孙伟珍。10故本使应同英、美公使商议,直接向皇太后面奏,或者由本公使之妻趁屡屡参内拜谒之机,利用多少了解清国语之便利,向皇太后叙说维新改革之必要,并劝奏利用如伍廷芳这样有海外游学经验之辈,使其当要路。对其热心主张,本使对其叙说不可之缘由。答曰:如上直奏,或可偶尔有用。但屡屡如此,将会招致相反之结果。若日、英、美公使俱做此法,定于清国无益。其他公使效此法,则皇太后之地位,恰如韩国皇

35、帝同样。此举甚为不可。 18建议由日本公使或者公使夫人借机向慈禧进言重用自己。这是伍廷芳所设计的使自己获取重用的妙计,曾经不止一次地采用。而内田康哉则认为此法不可行,担心会适得其反。阅读了这些档案史料,你能再相信他的“正义凛然的人格”吗?这些例子说明,只有吃透中国与日本史学家,对某一特定选题和特定人物的研究状况,在档案上下一番功夫,初学者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四、学会利用日本日本外交文书,正确处理利用该文书与档案的关系日本外务省从 1936 年(昭和 11 年)以来,把馆藏的主要文书,加以整理编排,出版了一整套日本外交文书,仅明治时代就出版了 73 册,大正以后又连续出版了数十册。

36、这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方便。但是,对于我们专门从事晚清历史或者近代历史研究的人来说,日本外交文书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它又是我们进行研究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参考书,初学者可以从这本书里发现不少线索得到启迪。因此我提倡大家先多用点时间,读一读日本外交文书,这对深入利用档案史料是会很有裨益的。尤其是对目前的研究生来说,绝不能够只满足於读日本外交文书,因为它的量太小。在我们研究戊戌维新前后,中日两国交往的情况,如果只是用日本外交文书那是非常不够的,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在该文书中都没有具体的反映。比如百日维新中,日本驻北京公使矢野文雄与清政府的许多交往,在文书中记载颇不完备。他在戊戌闰三月,写信要清国派遣

37、留学生二百名,日本支付全部费用,而后情况又有了变化。以及戊戌政变后,他奉劝慈禧、荣禄不要放弃新政,重走老路等文件。日本外交文书并没有详细充分地记载。再如,对百日维新期间,总理衙门官员在开办京师大学堂时,向日本方面取经的史料,在文书中多付阙如,而在档案中却有明确的记载。此文件颇为紧要,征引其中一件如下:总理衙门派令章京,到日本使署论大学堂事宜,所记问答,开列如後: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十日两点钟,章京顾肇新、徐承焜奉堂谕赴日本馆署,使臣林权助偕翻译得凡作藏出见。告之以日前林大人到署,我们中堂大人曾交大学堂章程,请为斟酌,想已看过。今日叫我们来问,有无应酬之处。林云,贵国开设大学堂,最为现时要务,惟开办之初,章程原不能美备;将来有不妥协处,应随时酌改,期归尽善。18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各国内政关系杂纂支那之部,编号 16142。译者孙伟珍。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