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总复习,授课教师:李清,目录,一、本学期教学情况总结二、考试说明三、试卷分析四、往届试题例析五、总复习指导,本学期教学情况总结,一、学习过程 经历了三个月自学、助学,本门课程的学习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阶段期末总复习,大家既要完成本月初制订的学习计划,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与复习。不仅是浏览、阅读,更要记忆,要把知识点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二、作业情况 所有按时递交的作业,辅导教师都做了认真批改。针对已批改作业来看,这部分同学对教材知识点掌握较好。,三、网上教学 从网上的课件点击和网上答疑及讨论情况来看,部分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及时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部分参与
2、网上答疑和讨论的同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参加答疑时,点个名就走人;参加讨论,直接从网上粘贴“答案”等。四、总结 过去的三个月的学习,既有成绩也有不足,在最后的一个月里,希望各位学员能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全力以赴做好复习迎考工作,以期顺利通过考试。,考试说明,一、考核要求 考核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一般了解、掌握、重点掌握。具体对应篇目参见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取平时考试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平时考核采用平时作业的形式。 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卷面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约20分)、名词解释(约10分
3、)、选择(单选或多选约10分)、翻译题(约10分)、问答题(约50分)。三、计分方式 平时作业记20%,期末考试记80%。两者合成,达到60分为及格。,试卷分析,一、分析范围 本分析涉及的试题为2005年1月、7月及2006年1月试题。二、分析内容与结果 (一).题型 1.填空和选择(20分+10分) 以文论史上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文论观点为主要内容,也涉及具体文论作品的重点段落。根据近两年的试卷,可以认为具体内容多是教材文论题解里的内容,具体复习的时候还可以参考期末复习指导上的练习。 2.名词解释 (10分) 一般一文论史上的著名文论观点为命题范围,形考作业上的名词解释可供参看。,3. 阅读(翻
4、译与分析)(20分) 这一题中的翻译所占分值不是太高,却是失分较多的题型。针对于此,希望各位学员能够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应的译文,熟记各种文论观点。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段落进行自测。 4.论述(40分) 这一部分分值高,难度较大。所出题目都是文论史上特具影响力的文论观点,在分析的时候往往要求结合作品答题。这一方面要求各位学员能熟记相应的文论观点,并能熟练调用文学作品证明自己的观点。针对在作业中出现的情况,希望各位学员在答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试题要求操作,不要图懒省事。 (这里所说的重点及一般掌握的知识点均可以从中央电大期末下发的复习指导小册子上看到,同时在上课的时候也有所强调),往届试题例析,中央广播
5、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试题(0601)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里说:“我 知言 ,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 在意 , 得意 而忘言。”3.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 比 ,四曰 兴 ,五曰雅,六曰颂。”提出了“诗有六义”说。,4.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四科”指奏议、书论、和 铭诔、诗赋。5.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 绮靡 ,赋体物而 浏亮 。”的说
6、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6.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发展了司马迁的“ 发愤著书 ”说,提出了“ 不平则鸣 ”之论。这一观点在后来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诗歌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7.“文章合 为时 而著,歌诗合 为事 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8.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同时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 适会 ”;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
7、合的最高方式是“ 妙合无垠 ”,结合得天衣无缝。他们都对诗歌的情景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10.清代诗论家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又把创作分为才、胆、 识 、 力 四个要素。,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
8、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庄子选录),2.(李渔的)“立主脑”说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确立“主脑”。就是所谓“立主脑”。他在闲情偶寄的立主脑一节里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部“传奇”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
9、,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几句关于诗歌社会作用的论述出自( B )。A孟子万章上B毛诗大序C论语雍也D司马迁报任安书2.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中心问题是论述( D )A如何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 B怎样铸造文章的语言C文章的层次布局D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3.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论,所谓“气盛”是指作家( C )A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B因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具备的充沛的阳刚之气C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
10、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D创作的作品具有雄伟而磅礴的气势4.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 A )A沈、宋仍沿袭齐梁诗风,陈子昂在改革齐梁诗风上功绩最著B沈、宋与陈子昂改革齐梁诗风,均有功绩,只是陈子昂功劳最大C沈、宋欲废齐梁诗风而不能,只有与陈子昂才能力矫齐梁诗风D沈、送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与陈子昂齐心合力,才能矫正齐梁诗风5.“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盛亦无所寓矣。”这段诗论出自( D )A王士祯带经堂诗话B严羽沧浪诗话诗辨C欧阳修六一诗话 D刘熙载艺概诗概
11、,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诗难其雅也,有学问而后雅;否则俚鄙率意矣。太白斗酒诗百篇,东坡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过一时兴到语,不可以以词害意。或认以为真,则两家之集,宜塞破屋子,而何以仅存若干?且可精选者,亦不过十之五六。(袁枚随园诗话)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诗难的是真实有感情然后才能(做到)真实;否则就是敷衍成文了。诗难的是文雅,有学问然后才能(做到)文雅;否则就是鄙俗粗率了。(人们常说)李太白喝一杯酒(的功夫)就能写一百篇诗苏东坡嬉笑怒骂(的内容)都能成为好文章:这不过是(人们)一时兴到的随口之言,不可
12、以因这些言辞而曲解了它的本义。假如(把这些话)当真那么,这两人的诗集,就应该塞破屋子了而为什么也只存若干卷呢?并且可供选作精品的,也不过十分之五六(而已)。 2.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此则论诗歌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这本是袁枚“性灵”说的主张袁氏把“性情”与“真”联系起来只有有了“性情”,才能有诗之“真”,否则只能是敷衍成文。同时,本则还论述了诗之“雅”与“学问”的关系认为有“学问”才能做到“雅”。但即使是李白与苏轼这样的大诗人要做到既“真”又“雅”也并不容易.,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答题要点:(1)“实
13、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最先提出的,他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2)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对当代帝王刘邦和刘彻的记述最能体现他的“实录”精神。对汉高祖刘邦,既写了他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又如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和追
14、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3)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2.如何理解司空图“思与境偕”的诗歌创作思想? 答题要点: (1)“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
15、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 “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2)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缘情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3)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3.李贽
16、的“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贽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对文学批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童心”。他所谓的“童心”即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即儒家正统教条熏染之心。童心不仅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的价值标准。只要有童心,“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李贽的“文学要表现童心”的观点与七子派强调的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汉语言文学、汉语(师)专业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试题 2005年7月
17、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以意 逆志 ”和“知人 论世 ”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 情 ,止乎 礼义 ”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 3汉代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 疾虚妄 ”。 4曹丕 典论论文 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对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很大影响。,5陆机文赋中提出了“诗 缘情 而绮靡,赋 体物 而浏亮”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8、。 6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气盛言宜 ”之论,在送孟东野序中则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思想,提出了“ 不平则鸣 ”论 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除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外,还对词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别的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 破碎 ”,二、要有“ 铺叙 ”,三、讲“故实”,四、格调要高雅典重。 8. 教材认为,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 清空 ”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 意趣 ”的审美要求。 9明代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继承了思想家李贽提出的“童心”说理论,提出了“ 独抒性灵 , 不拘格套 ”的口号,力图纠正前后“七子”
19、派的复古模拟之风 10教材指出,清代诗论家叶燮把创作分成“ 在物 者”即创作客体与“ 在我 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 11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 文界 ”和“ 小说界 革命”。,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 (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1分)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2分)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1分)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
20、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1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曹丕典论论文”),2.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 李清照在论词一文里力主严格区分词和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1分)李清照批评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不能算是词,只是“句读不葺之诗耳”她认为词和诗的本质区别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声律、乐律之规则,她反动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分)她的这一观点可能比较偏激保守,但也确实道出了诗与词的一些不同之处,给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21、。(1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清照论词”),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D )。” A. “乐而不淫,衰而不伤” B“辞达而已矣” C. “可以兴,观、群、怨” D“思无邪” 2. 陆机文赋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教材认为,这里的“会意”是指( A ) A. 具体构思 B. 文章立意 C. 汇合多重境象 D领会文章主题 3. 阵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 C ), A. 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 B. 指曹魏正始
22、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 C. 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D. 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 4“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提出这种比较合乎诗歌创作,规律的通达见解的诗论家是( B )。 A袁宏道 B谢榛 C. 严羽 D叶燮 5根据教材的论述,在其著作中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B ) A康有为 B刘熙载 C魏源 D梁启超,四、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23、”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 1把上面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信中的指教,以及诗、赋和杂文,我览后都能熟知了。(这些文章)大体上像行云流水那样自然流畅,初看起来没有一定的形式规则,但是(它们)常常在应当行文的地方就自然行文,在不可不停止笔墨的地方就自然停笔,行文理路自然,描写的意象层出不穷。孔子说:“语言没有文采,就不会传播得很远。”又说:“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就行了。”(孔子)说语言只要能表达意恩,(有人)就怀疑好像可以
24、不要文采,这是大谬不然的。写文章追求描写事物的微妙之处,就好像想把风栓住,把影子抓住(那样难),能够使这个事物的形象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里的人,大概千万人里也难遇到一个人,而况且能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的人呢?(那更是少而又少了)能做到使事物的形像清清楚楚地表现在语言和文章里,这才是叫做(孔于所说的)“文辞能准确表达意思”。文辞到了能准确表达意思的地步,文章的用处是说不尽的。(10分),2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 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
25、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10分)。,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答题要点: (一)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要求文
26、艺作品“尽善尽美”,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10分) (二)怎样才是“尽善尽美”呢?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盲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6分) (三)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要有“中和”之美!(4分)
27、(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广论语选录),2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答题要点: (一)“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涛书中提出的。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思与境偕”说的是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思与境偕”是诗人们理想的,但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12分) (二)这种思想在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是刘勰“神与物游”
28、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皎然所说的“假象见意”和“诗情缘境发”的情境论在理论上也有相承之处。(3分) (三)用“思与境偕”来概括诗歌创作的意境理论,表述更为明确简洁,是对前人诗歌意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唐代诗歌创作,特别是对陶渊明以来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实践的总结,对后代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5分) 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司空图诗论选录”),3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井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答题要点: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他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
29、国维所说的文学艺术的“境界”与“意境”含义基本一致,指的是文学创作中由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暗示出的含义深远、回味绵长的审美之境 (3分) (二)关于“境界”的美学特征,根据王国维的论述,有以下几点:“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其次,他指出“意境”,“境界”具有真实自然之美,由此,他提出了“不隔”的美学要求:对于同是体现出自然真切之美的作品之境界,王国维又从美学上根据作者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且引用西方美学理论,区分为“一优美,一宏壮也”。(12分),(三)以“境界”、“意境”评论诗词,并不自王国维始,唐代以来
30、的许多文学理论家都从不同角度论及意境问题,但惟有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王国维的以“境界”说为核心的文艺美学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同时又体现山西方美学思想渗透影响的明显痕迹,因而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现代转换的开端。(5分)。说明: 1填空题出现错别字,该空算错,不得分; 2有的填空题的两个答案不能颠倒,颠倒算错,不得分; 3. 名词解释题、翻译题、问答题每两个错别字扣一分,同一大题错别字扣分不超过3分; 4名词解释题、翻译题、问答题不要求与本答案字句:阳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得分; 5所有题目学生回答与本答案不同,但确
31、有根据的,有所发明的,都算正确,应该得分; 6第五大题中,三题皆答者,只以第1、2两题记分。,总复习指导,这已经是本课程最后一个月的学习时间了,不论你在此之前有没有认真学习,到这一阶段都要认真起来,对考试有深刻的认识,要抱有通过考试的信心。当然,前提是有努力复习的决心。 古代文论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大家在复习迎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有很大的阻力。从根本上来说,学习只有刻苦这一条“捷径”。但就复习来说,大家除了要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复习以外,还要看看本门课程的课件,尤其是期末复习指导课件。中央电大下发的复习小册子对于大家通过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各位学员能充分利用起来。,战低温,斗严寒,复习考试不怕难!细准备,勤复习,通过考试没问题!祝各位学员顺利通过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