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湟中县境内的明代长城从湟中县境内的拉脊山二塘起,经大南川加牙滩,沿马场乡红崖沟山梁经鲁沙尔南山暗门、元山尔坡家山梁、大康缠川下扎扎、李家庄山梁,沿小康缠川国师营、第四沟,共和乡页峡子、西石峡至多巴石板沟、扎麻隆本巴脑、过西纳川拉沙暗门、拉课暗门、四营乡红土沟小山峡暗门,有一道明代修筑的长城,群众称为明代边墙。这道边墙建筑时平地用土夯筑,沟谷地方以石砌磊,高山开掘堑塘,山崖砍削笔直,峡口扼要地点置有暗门、水栅。据西宁府新志塞垣记载,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52 年),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督率军丁修治,之后又经过数次整修。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公元 1599 年),西宁兵备按察使刘敏宽、副
2、将达云、同知龙膺、通判高第筹,经过实地踏勘,发现有的地段塌损倒圮,于是补修了残缺处,增开了堑壕,添置暗门,加固水栅。这道长城更趋完善,能够达到阻竭塞处部族突然进袭的作用。经过一百年后,这道长城塌圮损颓严重,不能有效的起到防卫阻竭的功用。清雍正十年(1733年),代理西宁总兵官、散秩大臣范时捷奏请朝廷批准钱粮,进行了修葺。十三年后,即清乾隆十年(公元 1746 年),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知县张渡等捐助款项,又作了修缮。因此,这道弧形长城从开初修整至今,虽然四百四十多年,终能保留2下来。但又因自公元 1746 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从未进行过修治,多数地段已无残墙,仅有七,八处遗址,至今依稀可辩,有
3、的仍岿然屹立。甘河沿村老人说,相传明代修筑这道长城时,监修官喜欢乘骑骏马,加牙滩黑城一带乡老得如这一事后,暗里邀集红崖沟、鲁沙尔、班沙尔头人商谈,共同出资买了三匹骏马,一匹白色命名“ 堆银” ,一匹铁青命名为 “青云” ,一匹黄骠银鬃起名为“积玉”,送监修宫。监修官得马,并懂得了乡老视他“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成为堆金积玉的官豪之家”,心中大喜,遂将加牙庄、红崖沟、鲁沙尔、班沙尔圈在长城里面,这就是称之“里四庄”的由来。而把未送厚礼的甘河沿,祝家庄、吊庄、阿家庄、地窖六庄划在长城外,称之“外六庄” 。外六庄被官府看作是“不毛之地”,把群众当作 “野蛮百姓”。事过不久,监修官受贿之事被嘉靖帝如晓砍
4、了头。这则佳话虽无文献证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权势官僚随意孤行,和人民群众对其恨之入骨的心理常情。今湟中县境内的明代长城遗址,有以下几段:一、从上新庄乡地界拉脊山北麓的二塘起,至马鸡沟峡口的山岭上,有长约 6000 米左右的堑壕,宽约 4 米多,系明长城的开端,因开掘年代久远,被自然蚀落的砂石和风沙所填,已是草莱丛生,原来的深度已不可辨。二、这堑壕联结加牙滩边墙,沿马场滩顺西到甘河口,长3约 8000 米,根宽 4 米,残墙高 4 米。三、坡家乡坡西村中土边墙,残迹长 40 米,根宽 4 米。四,拦隆口乡李家山乡残墙一道,土筑,长 6000 多米,根宽 4 米。五、共和乡尕布沟残存石边墙
5、,长 30 米,高 2.5 米,宽 3米。六、拉沙乡峡口西边 1000 米处有石边墙一段,南北横截拉沙峡口。七、李家山乡娘娘山的香林口,存石墙一段,长 165 米,根宽 3.1 米,残墙高 1.6 米,峡口北段石崖上刻有蒙古文字形。八、坡家乡鲁思干村汉东回族乡下扎扎村维新乡上马申村有土边墙一段,因塌圮分为数截,遗迹仍存。修筑边墙时,在扼要峡口设置的水栅有拉脊山、牛心山与拉麾勒山(马场滩西南)之间的石塘门水栅(俗称门担峡)。山顶塘已无遗迹,石塘门水栅宽约 10 米左右,在门担峡北口、峡口两旁挺拔的山峰石崖根上各有凿放“门担”的石窝坑,分内外两层,每层各 8 个,内外层间隔 1.61 米左右。传说在明、清时代,塞外若发生兵事,即在这里放置石栓,中置巨石,形成高约四、五的一道石墙,堵住峡口,可以阻竭对方骑士冲入。石墙巨石下的空隙处仍是清水潺潺,淙淙漫流,蜿蜒人塞。因此,称为“ 水栅” 。